摘要:对半蹲形式和高翻形式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后激活效应进行比较,从而为实际的运动训练及比赛中PAP现象的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采用实验法和数据分析法。受试者是熟练高翻、半蹲技术的十名运动员,分别测出每个人的最大力量,计算每个研究对象85%1RM重量,分别作为个人诱导PAP的刺激强度,不同测试方案安排隔天进行。测试时先进行一次立定跳远测试作为基准值。进行PAP激活,休息8min进行一次立定跳远,记录立定跳远的成绩。研究结果:高翻形式与半蹲形式激活后立定跳远的成绩都有所增加,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翻形式的后激活比半蹲形式的后激活更有效。
关键词:后激活效应;立定跳远;半蹲;高翻
中图分类号:G67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11-195-01
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科技的不断提高,人们发现有些运动员在一次极量或者次极量的力量负荷刺激后,经过一定时间的休息,他们的爆发力会有即时的提高,这种提高主要体现在短跑或者跳跃项目上。这种现象被称为后激活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这种效应的原理是通过给予肌肉比较大的刺激,在短时间内可以使更多的运动单位得到募集,从而可以增加肌肉纤维的数目,使得肌肉可以在随后的运动中有更大的张力,提高在之后的运动能力,因此这种负荷方式成为了赛前热身的热门选择。综上所述,PAP后激活增强效应的文献比较多,但是多数以深蹲的形式,而对于不同形式的后激之间的比较活较少,因此,本论文采用高翻和半蹲杠铃作为后激活的两种不同形式的练习进行激活,探讨是否从在不同的激活效果,从而为在实际运动训练中及比赛中PAP现象的运用提供一定依据。
2.后激活增强效应对爆发力的影响
最早出现的后激活增强效应的案例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高山滑雪队在比赛前进行了最大的强直收缩后,成功诱导出后激活增强效应,提高了运动成绩,赢得了世界性的比赛。外国学者对PAP效应与爆发力关系进行了许多实验。Lee等学者[1]对举重和投掷项目运动员采用了5组分别重复一次的极大重量的背蹲练习后,运动员的原地纵跳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Weber等人采用5RM的负重深蹲对一些高校的田径运动员进行5RM的负重深蹲训练,他们的纵跳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Pfaff的研究指出运动员通过5组90%RM半蹲,组间间歇时间2min,在其后的20m加速中运动员的成绩可以得到显著性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在深蹲后快跑或跳跃的实验中成功的发现了后激活增强效应的作用,因此以爆发力为主的运动项目的教练员与专家们逐渐把这种理论运用到了比赛前的热身上。
3.结果与分析
本实验对象为北京体育大学体能班学生以及熟练高翻、半蹲技术动作的运动员。(受试者均无下肢损伤)。两组受试者年龄、身高、体重、训练年限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步骤如下,2019年3月5日进行最大力量测试,3月7、9-日分别进行85%1RM的高翻和半蹲后激活。首先记录受试者立定跳远的成绩,一次作为参照,进行5分钟慢跑热身,然后进行动态拉伸,接下来进行85%1RM*2后激活,之后休息8分钟,进行立定跳远成绩测试,取最好成绩。
3.1实验结果
实验根据记录的数值,经过计算后得到前后两次最好成绩的差值。根据所分析的数据来看,半蹲后激活和高翻激活对立定跳远成绩有显著的提高(p<0.05),将两种激活形式相比较,对立定跳远成绩的提高作用有明显差异的(p>0.05)
3.2实验结果分析
从研究结果中可看出,高翻形式后激活和半蹲形式后激活都对立定跳远成绩的成绩有所提高。经统计学分析后,发现有差异,验证了两种形式的后激活对立定跳远成绩都有所增加。与文献[1-4]中出现的结果一致。将高翻形式的激活和半蹲形式的激活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如表3,高翻形式的后激活对立定跳远成绩提高更显著,那么导致高翻组的成绩的提高的根本原因是高翻是全身爆发力的练习,对爆发力的提高更有效,对半蹲来说虽然都能对肌肉产生刺激,使肌肉募集肌纤维能力增强,但是高翻除此之外的功能还有高翻的发力方式以及动用的力量种类与立定跳远更加相似,通过文献得知,高翻训练能够有效的训练上下肢的协调用力,短时间内整合全身各个肌群做功,提高身体的输出功率,因此高翻的后激活效果较半蹲后激活对立定跳远成绩影响更显著。
参考文献
[1]孙文广.负重深蹲后激活增强效应对足球运动员变向移动能力影响的硏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2]张诚.后激活增强效应对散打运动员上肢爆发力影响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5.
[3]鲍珊珊.后激活增强效应对男性体育大学30米跑成绩影响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4]王安利,张新.力量训练的理论探索及实践进展:后激活增强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应用[J]中国学校体育,2014(11):20-22.
[5]侯世伦,张新,王安利.下肢力量与负荷后恢复时间对后激活增强效应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5):27-29.
论文作者:陈厉文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1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跳远论文; 形式论文; 效应论文; 成绩论文; 北京论文; 爆发力论文; 运动员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1月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