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内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动机的制度安排_经济论文

基于国内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动机的制度安排_经济论文

基于国内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动因的制度安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循环经济论文,制度论文,国内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经济的模式是“资源—产品—消费—废物排放”,呈现单程流动性。这种模式的缺陷是经济活动依赖于无休止的资源开发,直接后果是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如果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就会因为耗尽物质而走向毁灭。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能源相对短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水平低下,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长此以往,我们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这种模式不能支持经济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兼顾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目标,发达国家都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途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工业国家,在为解决环保问题而对废弃物处理的过程中,逐步由单纯的末端治理,发展到从源头预防、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后再生循环利用。这种主张“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经济模式流程,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人类能够在地球上生存并发展的唯一路径是将经济活动从单向线形经济转向符合生态规律的循环反馈式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参与其中的动力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循环经济属于“经济”范畴,具有经济属性,因此作为循环经济主体的企业在参与循环经济时一定会考虑经济效益。如果只在物质上循环,经济上是负效益,企业将失去参与循环经济的动力,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直接的内在动力仍然是从中获利。

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杜邦模式、卡伦堡模式、DSD(德国的废弃物双元回收体系)模式和日本模式。

杜邦模式是美国杜邦公司的创造性杰作,通过在企业内部放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使企业在整个行业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内的电厂、炼油厂、制药厂、石膏板生产厂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其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从而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处理费用,给每个企业都带来了显著的直接经济效益,最为重要的是在园区内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卡伦堡模式也因此得名。

德国的循环经济是欧盟乃至世界上最发达的,德国利用封闭物质循环系统不仅减少了环境的影响,而且降低了工业流程和宏观经济成本,因此循环经济收益十分可观。2000年,德国50%的生活垃圾得到了再利用,包装纸和废旧纸的回收率为60%,建筑废物的回收率为90%,冶金行业产生的95%的矿渣、70%的以上的粉尘和矿泥已经得到重新利用。2005年,废旧汽车再利用率超过80%。在德国,循环经济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仅垃圾再利用每年要创造420亿欧元的价值,获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可见,如果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成功的话,循环经济不但能获取社会效益,还能为市场从业者带来丰厚的利润。而利润,正是企业积极进入这个领域的原动力。

企业如果能直接从参与循环经济中获取显著的利润,这种情况是最理想的,因为它符合经济学的原理,市场机制会使企业自动进入而无须政府引导。尽管从长远来看,参与循环经济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企业存在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但却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愿意立即参与其中,因为无论采用哪一种模式,都需要一定量的资金投入用于购买设备和提升技术。而以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短期内,市场从业者很难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在企业普遍资金短缺的大环境下,企业不愿意冒险将资金投入短期收益不确定的项目,也不愿将资金用于产品设计来达到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的目的;还有一部分企业即使有能力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但在不能获取经济利益的情况时,它们没有为社会作贡献的动力,不愿意履行社会责任。只要以上的原因之一存在,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便可能失效,此时只能依靠外界力量来推动企业参与循环经济。

德国的DSD模式是通过社会组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日本模式是建立循环型社会。这两种模式共同的特点是政府都在企业参与循环经济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当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无法发挥作用时,就需要外在的力量来推动企业参与循环经济。消耗资源和环境污染具有负的外部性,但经济利益使企业乐此不疲。循环经济具有正的外部性,但与公共产品一样,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配置到这个领域的资源可能会少于社会所需要的最优资源。这种由于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的结果,通常会由政府进行干预,包括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种经济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具体的推动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外在动力主要包括:

征税。对于一些缺少参与循环经济意识、容易形成资源浪费的企业,政府可以通过征税的方式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从而减少企业的利润。而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势必要增加成本,从一个较短的周期来看,也会使企业的利润减少。如果征税导致的利润减少额大于企业为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而引入的新技术所增加的成本,企业就会选择参与到循环经济中来。更何况,新技术为企业带来的低能耗本身会降低成本,从而增加利润。国外采用征税的例子很多,比如美国加征新鲜材料税,以促使企业少用原生材料,多用再循环产品;日本规定,废旧物资废弃者应该支付与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的费用。

减税。为了发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府除了惩罚性的征税以外,还可以通过各种经济和产业政策向企业实施优惠。如美国亚利桑纳州规定,对分期付款购买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的企业可减销售税10%。荷兰规定采用革新性的清洁生产或污染控制技术的企业,其投资可按1年折旧,而其他投资的折旧期通常为10年。

补贴。如果企业的生产活动产生正的外部性,政府应该给予补贴。在补贴条件下,企业仅需支付部分成本,其余成本由政府承担。与征税相比,企业显然更偏爱补贴或减税。

政府通过征税或提供补贴的方式来纠正外部性,需要知道外部性带来的社会成本,并可依此计算出最优的税率和补贴。由于信息的不完整性导致制定的税率或补贴不能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从而使征税或补贴的结果不确定但治理成本较为确定。

直接管制。这是取代税收或补贴的另一种政府行为,一般是对某些经济主体进行某些约束或限制。如政府规定发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放含量和废水的排放标准,制定汽车的尾气排放标准等。美国加州《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规定玻璃容器必须使用15%-65%的再生材料,未达到要求的城市将被处以每天1万美元的行政罚款;再如日本的《家用电器回收利用法》规定,电视机、冰箱、空调和洗衣机四种家用电器必须回收利用,并且规定空调的回收利用率为60%以上、电视机为55%以上、冰箱为50%以上、洗衣机为50%以上,规定时间内生产企业达不到标准的将受到相应处罚。

循环经济的经济属性决定了企业不可能以超额的成本来降低消耗和减少污染,最优能耗和污染水平的确定是根据边际社会损害等于厂商减少消耗和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超过这个标准,社会从中得到的好处将不足以弥补企业为此付出的代价,从而使社会总收益减少。与征税相比,直接管制的结果比较确定而治理成本不确定。而且,直接管制的负面影响是可能会减弱企业开发新的环保技术所受的激励。如强制企业使用某种环保设备以减轻污染,企业一旦达标便失去了进一步降低能耗或减少污染的激励。

政府投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处理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难题。垃圾处理传统上被认为是政府公益事业,一直由政府包办。结果是财政负担重,效果也不好。在四川投资620万元(其中政府投资200万元,并在企业贷款、土地使用、电费等方面给予优惠),修建了一座日处理生活垃圾100吨,无害化程度高和生产的复合肥达到国家标准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实行企业自筹资金、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政府行为转换为企业行为,打破了旧的管理体制,建立了政事分离,企业为主体,以资金结合高科技技术的公益事业民营化的运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宣传。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广大企业与公众的积极参与。企业是资源消耗的主体,同时也是废弃物产生的主要源头。由于循环经济知识尚未普及,宣传力度不够,国内企业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必要性和紧迫性不甚了解,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较差。同时,促使企业积极参与循环经济还应当唤醒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循环经济的社会宣传,美国从1997年开始把每年11月15日定为“循环利用日”;日本电视经常播放垃圾分类的节目,由一些热爱公益事业的明星引导人们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提高国民对实现垃圾低排放与回收的环保意识。只要社会公众倾向于选择使用那些不污染环境、有利于维修和升级替换以及可以循环使用的产品,就会极大的促使企业参与循环经济。

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能否积极主动参与循环经济将会影响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尽管企业存在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但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仍然需要外在推动力来促使企业参与其中。政府的作用就在于设定适当的制度安排,通过增强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达到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

标签:;  ;  ;  ;  ;  ;  ;  

基于国内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动机的制度安排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