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形势与下一步经济政策趋势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当前经济形势与下一步经济政策趋势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当前经济形势及下一步经济政策走向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形势论文,经济政策论文,下一步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2002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8%,其中一季度增长7.6%,二季度增长8%。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将达7.5%或以上,增幅高于上年的7.3%,可以实现全年经济增长7%左右的预期目标。

从1-7月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首先是出口形势比预料的要好。外贸进出口总值3268亿美元,增长14.8%;其中,出口1712亿美元,增长16.2%,进口1556亿美元,增长13.2%,实现贸易顺差156亿美元,同比多增57.6亿美元。其次是投资增长加快。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13794亿元,增长24.1%,增幅加快5.7个百分点,反映了国债投资在年初就加快了进度和外商来华投资活跃。再者是消费增幅有所减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45亿元,增长8.6%,增幅回落1.6个百分点。可见,经济增长主要靠出口和投资拉动。

当前经济形势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通货紧缩趋势有所抬头。1-7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8%,出现2001年11月以来持续9个月的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持续下降的时间更长。通货紧缩反映了市场需求比较疲软,所以消费增长放慢了。二是工业经济效益下降。受通货紧缩影响,企业效益出现下滑。上半年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278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60亿元,下降11.2%,主要是一季度受石油价格下降的影响,石油开采及加工行业减利明显增多;二季度利润开始回升;三是安全生产形势比较严峻。2002年头几个月出现两起民航空难,煤矿爆炸不断,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大多数安全事故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四是财政收入增长减慢。1-7月全国财政收入10315亿元,增长10.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925亿元,增长13.4%,比较正常;中央财政收入5390亿元,增长8.1%。但如果考虑所得税分享改革因素,对上年同期数进行调整后,中央财政收入仅增长5%,低于预算安排目标。中央财政收入增长缓慢,主要受以下一些政策性因素影响:(1)关税税率由15.3%下调到12%,同比减收了118亿元;(2)2001年10月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2个千分点,以及股市不太景气,同比减收119亿元;(3)调低金融保险营业税税率1个百分点,同比减收53亿元;(4)出口退税同比多退43亿元;(5)2001年同期国有股减持收入111亿元,而2002年停止执行国有股减持政策,等于同比少收了111亿元。以上五项合计,同比少收444亿元,使中央财政收入增幅下降了8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增幅减慢,已成为当前经济形势的焦点。为什么呢?通货紧缩趋势反映了生产、消费放慢,税收就会受到影响;工业经济效益下降,更直接减少税收;安全生产问题也会影响税收。财政收入尤其是中央财政收入的减少,会影响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进而影响宏观调控政策效应。2002年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第五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按照200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2002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比较大,要全面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在消费方面,要注重培育和保护内需,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包括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做好城镇职工的“两个确保”和“低保”,适当增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等;在投资方面,发行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所有这些,都需要中央财政有一个较大的支出。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以中央财政为主来发挥作用的,特别是要依托于中央财政的支出。按照2002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财政预算报告,2002年中央财政预算赤字为3098亿元,为历史最高记录,预计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3%左右。中央财政许多支出项目都是刚性的,中央财政赤字能否突破预算,关键是看中央财政收入能否完成预算目标。从2002年前7个月看,中央财政收入完成预算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如果按照这种态势发展下去,全年中央财政赤字就有可能突破预算,如果不突破赤字预算,就有可能压缩中央财政支出,这样,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就会减弱,经济增长就会失去有力的支撑,经济形势就有可能发生逆转。为此,中央在北戴河会议确定,2002年中央财政赤字决不能突破预算,为确保完成全年财政预算目标,必须大力开展增收节支工作。

总的看,当前经济形势的主流是好的。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下一步经济政策走向分析

(一)要高度重视培育和保护内需。

2002年以来消费比较疲软,再次证实年初中央对形势的判断和政策的把握是正确的。由于我国经济增长已由原来的供给不足转向需求制约,消费越来越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所以2002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把促进“消费”放在“投资”的前面。从投资需求看,这几年我们主要是发国债搞建设,虽然建设国债是由财政向银行发的,但最终动用的是老百姓的储蓄。从消费需求看,目前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改革,使老百姓增加了不少开支,居民心理预期支出压力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当期消费。内需说到底,就是居民的消费力。培育内需,就是要不断增加居民收入,为扩大内需提供持久的动力源泉;保护内需,就是要节约使用资金,珍惜老百姓的血汗钱。

不断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主要有:

1.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占全国人口75%(户籍统计)的农民,只占全国居民消费的45%;农民人均消费2060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7542元,二者之比为1∶3.7。2002年要通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和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2.增加城镇困难群体的收入。当务之急是要落实“两个确保”和“低保”,并相应提高补助标准。目前社会保障工作的难点是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主要有两种方式:(1)支付经济补偿金,企业按《劳动法》程序裁减人员,或与再就业中心协议期满的下岗职工、破产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解除劳动关系,要支付经济补偿金,一般是每满1年工龄发给1个月的工资。解除劳动关系后,可领取2年的失业保险金,最后进入“低保”。(2)一次性安置。主要是对破产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中自谋职业人员实行。按照《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一次性安置费原则上按照破产企业所在市的企业职工上年平均工资收入的3倍发放,不足2万元的,按2万元发放,此后不再享受失业保险,但符合条件的可享受“低保”。这类职工不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可在上述两种方式中进行选择。下岗职工再就业后,要接续社会保险关系;没有再就业的,是否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应遵循自愿原则,由于缴费中断过,其退休后所享受的待遇会低一些。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解除劳动关系不等于买断工龄。事实上,工龄是买不断的。今后在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同时,重点应转向做好再就业工作。要落实一系列政策,包括:自谋职业者可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免费为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就业培训,积极开拓服务业领域的就业岗位。

3.继续增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要切实解决县乡拖欠干部、教师工资问题。要深化公务员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以薪养廉”制度。

4.加大税收对个人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在当前情况下,要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从根本上说,要完善税制,修订个人所得税法,酝酿开征遗产税。对垄断行业过高的职工工资收入,也要予以控制。

5.大力改善消费环境。这是促进居民消费的必要条件。当前重点是要抓好两个方面工作:(1)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特别是食品、医药行业,关乎人民的生命健康,必须彻底整治;还要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2)降低税费负担。目前居民热点越来越集中在住房、汽车、电信、教育、旅游等领域,而这方面的税费负担还比较重,要下大力气减轻各种税费负担。如2001年我们取消了一批电信收费项目,一年减轻社会负担200亿元,电话装户率迅速提高。2001年还取消了一批房地产建设项目收费,约减轻社会负担50亿元。

(二)继续保持投资的必要力度。

消费是市场行为,在消费市场未完全启动以前,刺激投资的措施丝毫不能松动。所以,200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了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主要用于:(1)基本完成在建国债项目的建设。2002年及以后的剩余投资量仍有6700亿元,需要增加后续国债资金。(2)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项目的建设,包括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已开工的大型项目建设。(3)启动南水北调工程等新的重大项目建设。(4)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国债贴息的力度,贴息范围可扩大到非国有企业。

我国连续五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社会各界有不同的看法。国内舆论围绕积极财政政策的若干问题,也引发了一些争论。笔者认为:

1.现在不宜讲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最近,社会上关于积极财政政策要淡出的议论多起来了。我们认为,目前积极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政策最主要的手段,在实施这项政策的过程中,谈论“淡出积极财政政策”,极易动摇各方面对中央既定政策的贯彻执行,影响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至于2003年的财政政策走向如何,要由中央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作出分析和抉择,现在不宜过早下结论。下一步,要更加重视积极财政政策的组合效应,综合考虑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社会保障政策、贴息政策等,用更少的政府资金办更多的事情,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

2.在当前条件下不宜实行减税政策。理论界和实际部门流行一种减税观点,认为当前企业税负较重,减税可以刺激企业和民间投资,带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我国目前不具备实行减税的基础和条件。(1)减税效应不大。减税具有拉动物价下降的功能,企业减税后,有可能杀价竞争或盲目投资,加剧通货紧缩趋势和结构失衡状况;同时,在财政支出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减税将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财政将难以承受。(2)减税空间不大。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约为16%,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平均在40%-50%和发展中国家平均在20%-25%的水平。(3)目前企业负担偏重,主要不是税收负担重,而是非税负担重。如各种形式的收费等,有人估算过,各种非税负担甚至超过了税收。所以当前工作的重点,是大力清理整顿各种收费和基金,杜绝各种乱收费,以此减轻企业负担。

3.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不会有大的风险。(1)2001年我国财政赤字和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71%和16.3%,预计2002年分别达到3%左右和18%左右,仍控制在国际安全线以内。(2)目前银行存贷差资金较大,利率较低,生产能力充裕,是发行国债的较好时机。(3)经济发展了,可以为将来缩小财政债务创造有利条件。

4.大力加强财政增收节支工作,确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严厉打击各种“偷、逃、骗、抗”税行为,杜绝税收的“跑、冒、滴、漏”,通过减少税收流失来增加财政收入。保持税制基本稳定,一般不采取增税措施和减税措施。要严肃税法,抓紧清理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纠正和废止地方、部门违反统一税法规定擅自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严格预算执行。认真落实“两个确保”和“低保”资金,保证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和农村义务教育等重点支出的需要。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严肃财经纪律,狠刹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制止铺张浪费,严格控制财政支出。

5.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力度,在财税形势趋紧的情况下,要强化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2002年以来,金融机构贷款明显增加,7月末M[,1]余额为634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是几年来增长最快的月份之一。货币供应量增幅上升,出现了积极变化。今后几个月,在通货紧缩趋势下,可进一步增加货币供应量,适度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增加信贷规模,发展个人消费信贷。鼓励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把发展资本市场与深化投融资改革结合起来。拓宽各类型融资渠道,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的契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1.我国商品具有“打出去”的优势。主要是扩大商品出口。首先要力保现有市场,对美国、日本、欧洲和亚洲的出口不要掉下来。同时积极开拓俄罗斯、印度、东欧,拉美、中东等前景广阔的市场,实现出口多元化战略。我国传统的纺织、服装、家电、箱包、鞋、玩具等出口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一些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农产品中的水果、蔬菜、花卉,畜产品,水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也有优势。

2.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我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优势,因为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同时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准,能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不是很景气,美国、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有向世界发展的趋势,对中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例如:2002年以来,美国对钢铁产品实施保障措施,对进口钢铁加征8%-30%的关税。我国出口到美国的钢铁产品利润率在2%-5%之间,美国加征关税后,我国钢铁产品实际上已经不可能对美国出口,一年将影响我国出口金额3.7亿美元。最近美国又抛出加强农业补贴的新法案,今后10年内,美国联邦政府用于农业的补贴将达1900亿美元,比旧法规定的补贴增加了80%。欧美发达国家开始以环保、消费安全、社会安全为借口,凭借自身的科技和经济优势,不断强化对进口商品的检验标准和认证标准,从而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这种技术壁垒是当今国际贸易中最隐蔽、也最难对付的一种贸易保护手段。日本进口大米,要检查114项指标,进口鸡肉检查四十多项,进口苹果汁检查八十多项。欧盟以从我国进口的虾产品中检测出氯霉素为由,作出全面禁止从中国进口动物源性食品的决定。以纺织品为例,因为按照WTO协议,到2004年,所有纺织品配额都将取消,欧美加强了其他手段的制约:(1)技术标准。目前欧盟在纺织品领域主要有两种“绿色”技术标准认证,即“生态标签”和“生态纺织品认证”,前者是欧盟制定的,后者是国际纺织环保协会制定的,这些标准已成为鉴定环保纺织品的重要国际标准。虽然没有强制执行,但若企业获得这些认证,就意味着有了更多进入欧美市场的机会。前段时间,我国苏南一家服装厂出口到欧盟的服装由于没有进行有关环保认证,进口商以拉链用材含铅过高为由提出退货,从而造成了企业几百万元的损失,最终导致了企业破产。此举当时在服装及辅料业,特别是在拉链行业内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据了解,目前我国只有二百多家企业获得了“生态纺织品认证”。从该标签的发展趋势看,申请标准越来越严格。(2)社会标准。正在和将要使用的“社会条款”(如劳工标准、人权保障)是欧美发达国家继生态环境标准之后又一对发展中国家实施贸易壁垒的新举措。欧美国家纷纷要求纺织品出口商在生产过程中,不得非法雇佣童工、对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福利进行明确规定等社会行为进行检验。一些进口商,特别是名牌服装进口商,迫于社会压力,已纷纷在本公司建立了针对供应商的社会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检验体系。如德国进口商协会已制定了《社会行为准则》,很快将被法国、荷兰的进口商协会采用。这三个国家进口份额占欧盟的50%以上,这项准则会给包括我国企业在内的出口商带来巨大压力。(3)反倾销。由于中国产品对其他国家产品构成很大的冲击。我国已成为世界反倾销最多的国家。1979-2000年,已有2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416起,其中1990-1999年对华反倾销案件达308起,占全球反倾销案件总数的12.4%。中国被反倾销的商品集中在四大类:钢材及制品、化工产品、机电产品和纺织品。欧盟自1995年制定国际纺织品负责协议执行至今,运用反倾销措施已对发展中国家纺织品出口设置了重重障碍,今后还会愈演愈烈。

3.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我国作为WTO成员国,一方面,在遵守国际贸易规则的同时,应提请世贸组织充分了解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现阶段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国有关部门在协调标准检验与认证等方面,应加快与世界接轨的步伐,以积极应对的态度,对国际贸易的最新变化作出迅速反应,保护和指导国内企业扩大出口。

针对外国对我国进行的反倾销,涉及重大利益关系的,国家就要出面进行反制裁。例如,日本政府于2000年12月22日宣布对从我国进口的大葱、生香菇、蔺草席三种农产品进行设限调查,并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和一再交涉,从2001年4月23日起,对上述三种农产品先期启动了为期200天的临时保障措施。为打击日本贸易保护主义,我国政府决定从2001年6月22日起对来自日本的汽车、空气调节器、手持或车载移动电话三种工业品加征100%的关税。后经多次谈判,包括两国领导人的磋商,到12月21日,在日本为期一年的保障措施调查期满的最后关头,日方政府立场终于出现缓和,在我方方案的基础上双方就解决两国三种农产品贸易争端达成共识:日方决定不启动正式保障措施;我方撤消特别关税报复措施;在争端解决后双方进一步探讨两国农产品贸易合作问题。这样,历时一年的中日三种农产品贸易争端得到妥善解决。

但是,外国对我进行反倾销的大量事件,不能都由国家出面制裁,而是需要企业出来积极应诉,对企业来说,这是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企业要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维护自身的利益。近年来,不乏有企业胜诉的例子。例如:2001年8月17日,加拿大国际贸易法庭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热轧钢板反倾销案作出裁决,征收反倾销税,但比较低,主要是我们积极应诉。此案于2002年1月19日立案,2月6日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迅速组织宝钢集团、鞍钢集团、本钢集团的企业研究应诉,由于积极应诉,基本保住了热扎钢板在加拿大的出口市场。又如:前不久,欧盟规定,出口价在2美元以下的打火机必须安装防止儿童开启的“安全锁”(CR装置),这意味着价值在1欧元左右的中国打火机厂家将被挤出欧洲市场。对此,宁波新海电子制造有限公司获悉欧盟酝酿拟定CR法案后,即投入资金和科研力量,成功研制、开发了完全符合国际市场需求和国际质量标准的5种带有CR装置的新产品,在美国、欧盟申请了专利。产品带CR装置后,成本略有上升,但出口价格仍低于2欧元,而且利润率比原来提高了。2002年头几个月,在许多企业受CR法案影响、打火机出口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该公司出口大幅度增长。

总的看,企业应不应诉,结果大不一样。在同样事实的基础上,应诉的努力程度与被制裁的程度成反比。有些企业不想花钱应诉,或想侥幸赚便宜,或应诉后不积极,结果最终还是吃亏,被征收反倾销税后,等于你的产品无法出口,你就丧失了一块市场,将来无法补回。为保护应诉企业的利益,国家已经确定谁应诉、谁受益的原则。但是,为使企业更好地做好应诉工作,今后国家要花大力气和本钱来培养WTO型人才,懂外语,懂经济,懂国际贸易规则和各国法律,到打官司时好派上用场。

4.实施“打出去”战略要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紧密结合起来。“走出去”,主要是资本输出,到国外投资办厂,同时可带动商品出口。要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引导具备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和管理等方面优势的国有大型企业和其他民营企业“走出去”,积极开发利用境外资源,加快境外加工贸易发展,大力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要抓紧制定和规范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的监管制度,加强对境外企业的管理和协调,并在外汇、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支持。

标签:;  ;  ;  ;  ;  ;  ;  ;  

当前经济形势与下一步经济政策趋势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