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审美意识;方法
语文教学具有审美教育功能,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审美感知。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审美意识的培养上有着自身的优势。其自身的语言美、意境美,能让学生感悟到美的事物,文言文存在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在文言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意识的方法进行归纳探究。
一、突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酝酿情感的教学情境
在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文章的大意,了解整个文章的结构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审美意识,让学生发现美的基础因素。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对文章根本都不了解那就无法谈起对文章的赏析了,更不会发现美和欣赏美了。针对文言文教学来说,学生审美意识的提升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在课堂上抓住一个情字,让学生内心的情感随着文章文字背后的情感展现来带动和同化。因为美是需要以情感为寄托的,需要情感这个纽带。为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的把自身、学生及文章的作者三者的情感紧密的联系起来,并且做好及时的沟通与融合,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共鸣。
比如教师在讲授李密的文章《陈情表》时,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创设既定的教学场景。这篇文章无论是从写作的构思、文字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都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文章朗朗上口,彰显了我国古代散文特有的文学魅力,向人们展示了世间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极致,强烈地叩响了人们的心灵。文章表面的美是学生可以轻易发现和感悟的,但是情感的转折和表达在手法上有自身特有的技巧,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和剖析。如果纯碎的在授课的过程中把李密所要表达的情感讲授给学生的话,学生是很难感悟到作者的情感寄托的,也不会实现情感的共鸣。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的视角去剖析现实生活中学生的母子之情、祖孙之情等生活场景,通过学生自身的情感表达,让学生进入“情”境,学生的情感就会得到触动,并且这种情感触动还能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他们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从而深潜到文章内部世界寻美访胜、采珠探宝,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情境的创设要依据文章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可以通过讲故事、听歌曲、看影视作品、赏析图片等方式,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其中,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
二、多读多背多记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所存在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他们的精华所在就是能透过文章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事状况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文言文所表达的情感是丰富的也是极易被发现的,拥有极强的可读性和情感性。要想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就必须让学生走进文言文,对其进行深度的感悟和剖析,这就需要学生对文章进行有效的诵读,实现文章的品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品味文章所展现出来的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实,对文言文的诵读就是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发现和审美能力的提升过程,诵读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有助于学生审美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诵读的形式当中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精读和品读最为重要,因为这些过程能充分的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能让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这些隐性素养的发挥也大大提高了诵读的效能,进一步促进了审美意识的提升。正如贺贻孙所说的那种:“李、杜诗,韩、苏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诵数十首,方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颂至数十百过,口颌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如在学习《鸿门宴》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并对其进行品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所传达的情感,以达到全方位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和美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构建审美意境
对于文言文来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感情往往都不是很直白的表述出来的,都是很含蓄的借助其它事物或者其它途径来进行情感的间接表述,文章往往是纸短意长,具有弦外有音,这给学生留足了“空白”和想象的空间,这从文学的角度分析就不难看出文言文的艺术美。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美的赏析,需要读者发挥想象能力,依据文章中的文字表述,去打开想象的窗户,感悟文字背后作者的寓意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走进文字背后的意境。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能力,是很难体验文章中美好的艺术形象。古朴典雅的文言文有着汉语最深邃的魅力,意境开阔深广,韵味无穷无尽,往往几字便将偌大情境展现无余,让人在头脑中生发出无垠的意境,大有“绕梁三日,余音未绝”之感。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走入课文,和作者心灵相通,真正领略其精神的美
1.含英咀华,培养审美趣味。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几乎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用语之凝练、结构之精巧都非寻常文章可及。而缺乏“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这一环节,学生就无法真正品味到文章之美,自然难以爱上文言文。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含英咀华,逐步培养其审美趣味。
2.吸取养分,丰富精神世界。文言文多出自古代一流人物之手,有着丰赡的精神内涵。高中生正处在发展个性、形成人格的重要阶段,正面影响是很重要的。而高中生又有叛逆心理强、拒绝说教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自觉接受熏陶、吸收养分就显得格外要紧。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让学生为圣哲的至理名言而深思,为良臣的苦口婆心而赞叹,为名士的痛苦忧思而唏嘘,为豪杰的慷慨赴难而扼腕。学生在那些高贵的精神品质的浸润熏陶下会自觉地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新课改下探究文言文中的美育和德育路径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无止境,贵在开启心智,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准备,认真探究学情、教情和教学内容,就能使我国的古典诗词更加光彩夺目。文言文有着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特性,在美育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善于挖掘文章中的意境和艺术之美,一定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周磊.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 顾源.如何开展语文的审美教学[J].学周刊,2013(25)
论文作者:石建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8
标签:文言文论文; 学生论文; 情感论文; 文章论文; 意识论文; 意境论文; 价值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