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环境教育纲要解读_环境教育论文

解读《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生论文,大纲论文,环境论文,专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的课程定位

环境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增强人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未来公民的环境伦理观念。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实施渠道包括各学科教学的渗透,以环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和班团队活动,以及单独设立的环境教育课等。

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具有独立设课的性质。它在各学科渗透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多方面的环境教育经验,获得关于环境及环境问题的全面而整体的理解,深入思考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专题教育可以围绕学生身边的环境及他们对环境的感受组织教学内容,关照学生的生活体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保护和建设环境的实践活动,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现实的有益经验。

环境教育(专题)课程是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二年级开设的一门跨度大、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的专题性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综合性

从学习内容上看,环境教育兼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从学习过程来看,环境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全面理解环境系统,掌握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及其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

2.实践性

环境教育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和创造,在参与中促进对话、交流与理解。使学生在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批判与反思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建立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增强积极参与有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决策与行动的意识。

3.基本理念

1)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学习未来公民应知应会的环境知识,掌握识别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养成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具备未来社会所必备的环境素养。

2)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动承担环境责任,并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3)立足本地,面向世界。学生从家庭、学校所在地开始,接触环境,探究环境,解决周围环境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所获得的对环境的敏感性、知识、技能、态度,能为他们扩展到对全国、全球环境问题的理解、探究甚至参与提供基础。同时,面向全球性、全国性问题又能加深学生对本地问题的理解,强化他们参与保护本地环境的积极性。

4)倡导探究式学习,并使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获得体验。强调促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与真实环境、实际环境问题以及与社会的接触,获得切身体验。这种体验对于培养良好的对待环境的态度、情感以及环境道德、环境伦理是必不可少的。

5)为终身学习提供基础。环境教育强调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合作式研究,以及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决策。这些主动和自主的学习方式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设计思路

体现环境教育专题教育的特点,按照“一条主线、两个维度、四个学段螺旋上升”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思路见图1。

1)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强调发展要兼顾环境、社会和经济三方面的平衡,突出人类在环境方面所担当的责任;注重引导学生全面、综合地认识和分析环境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两个维度:一是学生把环境作为认识对象的学习活动,二是学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的养成。

图1 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设计示意框图

前者主要涉及两方面学习内容:理解环境问题的根源、过程及后果。教学内容的安排体现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即由近及远,以身边的环境为起点,逐渐扩展到社区环境、地方环境,再至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认识的层次从局部的具体感知逐渐提升为探究因果关系、对环境和环境问题的全面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思考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

后者关乎环境行为及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内容的安排体现了学生行为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基本是从环保行为的实践入手,先建立对环境友好的行为习惯,再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作出评价,使常生能自觉选择对环境友好的行为方式;进而反思环境行为和态度的若干制约因素,理解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关心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从小学到高中二年级,按照四个学段,平均每学年4课时组织教学内容。第一学段为小学1~3年级,共12课时;第二学段为小学4~6年级,共12课时,第三学段为初中1~3年级,共12课时,第四学段为高中1~2年级,共8课时。

4)同一维度的内容在前后学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逐渐提高,螺旋上升。可以用step-by-step模型来表征不同年龄段学生在环境教育学习中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创意模型(见图2)。学生初始对环境了解甚少,十分陌生,经过逐步的学习和锻炼,每一阶段的知识储备都会有显著增加,最后产生质的飞跃。整个圆锥体的高度是知识深度、认知能力的不断加深,圆锥底面积是知识面的扩大,模型形象地体现了每一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是以前一段知识为基础的(如第二阶段为圆台,圆台的上面积是前一段的底面积)。同时学生的视野在学习过程中也会逐渐开阔起来,情感与意识也会同步丰富和理性起来。这样就产生了模型中圆锥体积不断增大,思维发展线不断延伸,由近至远的环环相扣的结果。

各学段螺旋上升:

第一学段:感受环境。学生对环境现象只有直观表象观察,没有深入的认识和思考,感受都是点到为止,因此用句号来表示。

第二学段:认识环境。学生经过一段学习,对环境现象有了比较强烈的感情色彩,具有了初步判断能力,因此用感叹号表示。

第三学段:审思环境。学生对环境现象与环境问题有了理性的思考,愿意带着疑问去接触和感知环境。因此用问号来表示。

。、

第四学段:探索环境。这一阶段的学生有了在辽阔的环境科学的海洋中,无限探索的欲望和能力。为了表现探索的无止境,用省略号表示。

环境教育专题四学段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根据认知特征和中小学环境教育step-by-step模型把整个环境教育专题教育课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小学1~3年级,第二阶段为小学4~6年级,第三阶段为初中,第四阶段为高中。我们根据学生成长的特点以及认知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提高把四个部分划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的主题。通过这四个主题的学习来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的生活态度;学会掌握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技能,倡导对环境友善的生活方式。

第一学段主题:感受环境。

认知年龄:7~10岁

定位依据:7~10岁刚跨入校园的孩子充满着对环境和各种现象的好奇,但由于受认识、理解事物能力的限制,他们往往只能有非常直观和非常感性的认知。举个例子说,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在面对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时,会感受到环境的优美(包括清新的空气,清脆的鸟鸣等),而当他们看到同样大小的一块水土流失的荒漠时,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包括光凸凸的地表,干涸的河床等)。因此,感受和观察是这一年龄段小学生直接认识客观现象和事物的有效手段,符合儿童集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教学目标:亲近、欣赏和爱护自然,感知周边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与环境的联系,掌握简单的环境保护行为规范。

图2 中小学环境教育step-by-step模型

教学内容:

知识点:接触常见的环境现象和身边的环境问题,了解基本的环境要素。

情感态度:亲近、欣赏、爱护大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感受;同时对不良环境产生不愉悦的感受。

过程与能力:训练孩子多角度的感觉,能观察、表达环境的差异和变化。

第二学段主题:认识环境。

认知年龄:10~13岁

定位依据:4~6年级的小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视野较之前者要开阔,同时他们初步具备了判断是非和评价优劣的能力。虽然对复杂事物的认识还是很表面化和模糊化,但其感受在逐渐向理性方向发展。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再走进苍翠的森林时,他会知道这里是一个保护完好的环境,这种环境是自己想要拥有和可以利用的。当他又进入一幅千疮百孔的荒凉图画时,他会想到这是环境被破坏的恶果,我们都不喜欢这样的地方。因此,认识和想象是这一年龄段小学生加强对环境了解的必要途径,符合儿童感性思维逐步成熟的特点。

教学目标:了解社区的环境和主要环境问题,感受自然环境变化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养成对环境友善的行为习惯。

教学内容:

知识点:知道社区环境的组成,了解社区和地方环境的基本特点、环境各组成要素是如何协调运作,认识存在的环境问题。了解社区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体会大自然的和谐,分析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可能对环境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判断对环境友好的和不友好的行为,对身边的环境有责任感和主人翁的态度。

过程与能力:具备判断是非,评价环境优劣的能力,能对环境问题进行猜想和提出问题。

第三阶段主题:审思环境。

认知年龄:13~16岁

定位依据:13~16岁的学生完成了小学教育,进入了中学这一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这一阶段,他们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结构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有了发散性思维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开始对周围的环境投以关注、思考的目光,了解到环境与人类自身的休戚相关,眼光放得更加长远,考虑问题更加周全。当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重新站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之前,他可以认识到这是一片原始的,未遭干扰和破坏的原生环境,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极小,这种环境适宜森林动植物的居住和生活,而对于因为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荒漠化,他们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人为的因素和自然的因素对造成该种后果各起了什么作用。总之,深层次的关注和思考是这一年龄段学生最显著的特征。

教学目标:了解区域和全球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后果;思考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理解人类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自觉采取对环境友善的行动。

教学内容:

知识点: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过程、后果,批判性地思考区域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情感态度:反思日常消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意识到善待环境就是善待人类自己,倡导对环境友善的生活方式。

过程与能力:对环境问题进行探究性思考,能在观察与假设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收集、组织与求证,对人类活动能进行评价与定位。

第四学段主题:探索环境。

认知年龄:16~19岁

定位依据: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由于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渐渐树立了对环境的正确认识,并且具有了运用知识和经验解决身边环境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思维方式由感性逐步过渡到理性,对感受深刻的环境问题也有了无限探索的欲望与条件。同样地,当高中生走进那片大森林时所想到的不仅仅是环境的清爽宜人,而是我们该如何继续保持这一片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当面对水土流失的大地,他们思考的却是该怎样进行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再创优美的次生环境。一言以蔽之,对环境充满热情与智慧的探索是这群人最突出的特点。

教学目标:认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理解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界在经济技术、政策法律、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努力,形成关心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

知识点:了解人类活动对解决环境问题的作用和价值,探索如何解决环境问题,思考解决环境问题所需要的正确的伦理观和价值观,思考政策、法律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知道个人有责任通过一些公众参与活动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做出贡献,如向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地方环境规划和建设的合理化建议,参加环保公益活动等。

过程与能力:培养积极参与环境问题研究的兴趣和能力,着手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能够设计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环境教育专题教学建议

环境教育专题课程的实施必须凭借有效的教学策略,并根据对环境教育实施过程的评价随时调整教学策略。环境教育教学策略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途径和方法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和教师的现实情况,灵活选择多种教学途径与方法,例如课堂上的图片展示、实验、模拟游戏、案例分析,以及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实地考察、户外教学、社区服务等。同时,教师要尊重不同学生在认知结构、生活经验、学习方式等诸方面的不同特点,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

2.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

环境教育关注培养学生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反思力,因而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环境教育专题课程要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利用身边材料制作教具和学具,通过简易可行的实验或模拟情境引导学生对周围的环境现象及各种层次的环境问题展开调研和思考。教师既可以利用周边的环境资源让学生直接感知和体验,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其他多种途径获取多方面信息和数据,并围绕这些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中发现问题

环境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是使人们意识到日常生活方式和传统生产方式与环境现象或环境问题的联系,即要使学生意识到,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例如,人们业已习惯的垃圾处理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焚烧导致空气污染,填埋导致土壤污染,往江河湖海倾倒导致水体或水源污染,等等。

4.从“可解决的问题”做起

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来说,许多环境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单靠一个学校、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力量,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像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参与才有可能解决。

对中小学生来说,更需要的还是关注身边的可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教室、学校、家庭和当地社区环境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环境问题。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作为帮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起点,并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探究和解决这样的环境问题,学生可以增强信心,并愿意进一步参与改善环境的行动。

5.创造融洽和相互支持的教与学氛围

环境教育的教学过程要鼓励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要为学生提供机会互相分享和交流。在这种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者,是问题和有关资料的设计者、编写者,是学生的组织者。教师要预测学生的反应,控制教学情景,同时要提供自由,使学生有机会发挥所长,教师是促进者,应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发展创新精神;教师可运用学生的答案进行对学习主题的总结。

标签:;  ;  ;  ;  

中小学生环境教育纲要解读_环境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