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思路论文,建议论文,工业论文,十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三年经济恢复的结束,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大规模展开,到六七十年代,已经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后,在不断扩大市场作用的同时,遵循工业化发展规律,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消费品工业和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并带动了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在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高达49.8%,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大量剩余劳动力仍被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电子化的水平还不高,工业技术进步需要补课,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远没有完成。实现农村工业化、城市工业的现代化,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今后我国工业化发展不可分割的内容。面对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着眼于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必须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工业结构升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和根本要求。
“十五”期间,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应着力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振兴装备制造业,努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是现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最突出的表现。我国产业结构正处于由能源、原材料产业为主转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产业为主的阶段,装备制造业具有需求弹性大、产业关联度和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等特点,加快发展装备工业,对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保障经济安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没有技术装备工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目前我国装备工业还比较落后,主要行业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10年以上,一些产业的主体设备和技术主要依赖进口,主要工业设备市场国外产品占有率超过一半,其中数控机床市场份额的75%、几乎全部移动通讯设备和电视发射设备被国外产品占领;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国内对设备的需求泄漏到国外,不能有效拉动国内产品的供给。在今后的发展中,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改造,农业的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继续加强,都将产生巨大的设备投资需求,在相当长时间内,制造业仍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必须不失时机地振兴装备制造业,通过必要的技术引进和改造,提高装备工业技术水平、制造水平和关键装备的国产化水平。
振兴装备制造业,要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重点,力求实效。要以数控机床、重要基础部件等基础设备,特大型水电机组、大型火电机组等发电设备,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设备,石化设备等重大技术装备,城市轨道交通设备、通信设备、环保设备、医疗设备、河道疏浚设备等新兴设备,以及粮食烘干设备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开发设计技术和高级技术人才,组织国内科技、设计、使用单位,协同攻关,消化吸收,进行联合开发和创新,提高重大成套装备的开发和制造能力。基础零部件要重点解决液压、气动、密封、轴承、模具的可靠性和寿命问题。加强对工业“三废”处理和综合利用设备的研制生产,加快开发和推广节能、清洁生产工艺设备。
加快光机电一体化进程,提高装备工业的智能化水平。积极采用先进制造技术,把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应用于装备工业,使生产系统具有更完善的判断与适应能力,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劳动生产率和经济集约化水平, 降低物质消耗。 重点发展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产品现代设计技术、精密成型与加工技术、工业综合自动化技术以及系统管理技术,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强数控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积极利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发展新型数控机床。
实行优惠政策,支持发展装备制造业。依托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加快装备制造自主化进程,培植一批具有承担国家骨干工程和设备成套总承包能力的企业。对国家鼓励的装备制造业项目,政府要通过参股、贴息等方式,分散社会投资风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一些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政府要投入一定比例资本给予适当资助。还要优先安排政策性贷款,优先在装备制造业进行产业投资基金试点。适当扩大政府采购规模,使用财政资金的项目和政府采购,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国产装备。结合加入WTO谈判,适当拉长宽限期, 并附之以必要的国产化要求。
二、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高技术是新形势下国际竞争的核心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决定着一个国家将来的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加快高技术产业化,是实现产业升级的重大措施。
国家要在高技术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研究制定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确定发展重点和方针政策,及时颁布国家优先支持和鼓励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加速高技术产业化进程。根据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我国的研究开发优势,重点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和新型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抓好高技术产业发展重大专项,包括数字移动通信产品、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国家高速宽带网络、稀土材料应用开发及产业化和生物技术产业化等,统筹组织多项技术系统集成,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搞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并已基本成熟的综合成套先进技术,通过产业化示范,迅速推广应用,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及时占领市场,并进一步培植高技术产业群。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要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以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为基础,以通信产品、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和软件,以及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为主攻方向,通过硬件生产与软件开发结合,设备制造与系统集成结合,信息技术产品生产与信息服务结合,加快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抓好集成电路设计工作。
完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宏观管理。及时发布高技术产业发展前瞻性研究、高技术产业发展动态、市场需求变化及相关政策措施等信息,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建立科学的审议评估制度和重点项目招标制度。探索建立高技术创业投资体系,通过规范基金制度,完善管理体制,健全退出机制,促进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有机结合。为高技术企业特别是处于创业阶段的高技术企业创造良好环境。研究制定有利于高技术企业成长的相关政策法规,鼓励有技术专长的科技人员创办高技术企业,促进高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三、大力调整、改造、提高传统工业
充分认识我国工业化的特点与传统工业的增长空间,把改造提高传统工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措施。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任务还很艰巨,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呈现衰退的情况不同,传统产业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现有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较大,但由于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物质消耗高,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整个传统产业大而不强。我国钢产量已居世界首位,但吨钢综合能耗比日本高出40%;钢材连铸比只有47%,日本达到97%。我国水泥采用先进技术的生产能力仅占6 %,而工艺落后的立窑生产占81%,水泥熟料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一半。我国化学工业中精细化工的比重只有35%,而发达国家一般在60%左右。要高度重视我国传统产业在生产技术水平、产品品种结构、单位产品物质消耗和劳动生产率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过大的问题,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成果,加快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高技术水平,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进一步加快传统工业结构调整。纺织工业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印染等后整理水平,积极开发装饰和产业用纺织品,进一步提高服装工业水平。造纸工业要调整原料结构,发展纸浆、中高档纸及纸制品。电力发展要从增加发电能力为主,转到开拓电力市场,调整电力结构,加强电网建设上来。稳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总量中的比重,提高核电等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的比重。石油化工要大力发展三大合成材料,扩大通用牌号树脂的生产,加快开发合成树脂专用料,研究开发工程塑料和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合理利用部分石化基础原料,加快老石化基地的产品结构调整。化工行业要积极开发精细化工产品,调整化肥品种结构,提高高浓度化肥和复合肥在化肥生产中的比重。钢铁工业要严格控制钢和钢材产量,开发新品种,提高质量,扩大以产顶进。建材工业要增大高标号水泥比重,发展节能、节水、节地和低污染新型建筑材料。汽车工业要继承和延伸“高起点、大批量、国产化”战略的合理内核,坚持生产、技术和管理的高起点,把开发经济型轿车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上经济规模,坚持实现零部件国产化。
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重点是,以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和提高环保效益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为重点,加快冶金、有色、石化、纺织、机电以及能源、原材料、交通等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的设计和制造水平。坚决淘汰技术落后、超过市场容量的过剩生产能力,坚决关停消耗高、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新建项目都要尽可能提高技术起点,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按照规模经济的要求组织建设。下大力气抓好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新产品开发,使传统产业在生产技术、物质消耗水平、劳动生产率、产品品种和质量等方面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四、加快技术进步,促进结构升级
实现工业技术升级是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基础。必须把加快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产业技术差距作为一项重要战略目标,大力推进工业技术进步,使工业发展真正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不断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要根据当今世界工业发展的趋势特别是新的科技成果对工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制定产业技术政策,并把它作为新时期产业政策最重要的内容,产业倾斜政策应主要放在产业技术倾斜上。根据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和地区间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异,产业技术的开发与升级要以先进适用技术为主,实行多层次推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机制,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下决心解决长期存在的科技力量游离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切实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和科技开发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通过市场推动和政策引导,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要对企业技术进步的条件作出必要的规定,大中型国有企业都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完善产业技术的推广、扩散等服务体系,普遍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技术投资体系,特别是结合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新技术的产业化。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鼓励外商转让先进技术,提高外资的技术含量。
五、深化国有工业企业改革,调整工业所有制结构和地区布局
国有工业企业是我国工业的主体,推进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加快工业发展和工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要以体制创新促企业发展,促工业发展。以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为重点,全面提高国有工业企业素质和竞争能力,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支柱作用。
完善国有企业工业布局,合理调整国有资产存量,提高国有资产质量和效益。国有经济要有选择地从一般性竞争领域、民间资本投入高的领域逐步退出,将国有资本转入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关键性领域,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关系国家安全的行业,如重要军事工业,以及关乎国防安全的关键领域;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民间资本无力投资,又不宜于让外资控股的特大型资源开发,如油田、煤矿、稀土矿等;对国家长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产业,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培育和抓好一批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国有资本要从退出的领域补充到这些企业中,发挥其在资本经营、技术开发、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其他行业和领域,要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整体素质。积极吸收和利用非国有的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业重组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积极推动一批重要企业通过优化资本结构和资源配置,扩大直接融资,增强自我发展和改造的能力。国有小型企业,要通过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制定新形势下的中小企业政策,对技术落后、效益低、严重污染的中小企业,坚决予以淘汰。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应当加快技术改造和升级。强化专业化协作体系建设,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协作化的路子,与大企业搞好配套。重视中小企业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积极作用,采取多种支持措施,鼓励各种科技驱动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探索符合小企业特点的发展路子,拓宽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支持建立面向小企业的中介机构,提供市场分析、信息咨询、企业诊断、技术孵化、管理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帮助国有企业增资减债,推进各项配套改革。结合国有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改革,对一部分产品有市场、发展有前景,但负债过重的企业,通过债券转股权,降低资产负债率,为企业增强活力创造条件。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三条保障线”制度,并及时提高保障水平。继续完善养老金省级统筹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减轻企业负担。
优化工业布局,发展各具特色的地区经济。根据新时期工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必须加强对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继续打破和消除区域间的市场分割状态,促进全国统一、有序运转的大市场的形成,进一步健全市场功能,调节区域之间的资源流动,形成以比较优势为组合中心的区域分工协作体系,使区域间的资源配置有利于整个工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从全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出发,确立地区工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强对各地区过剩生产能力的淘汰和生产集中过程的引导,严格限制进入已经出现过剩的产业领域,对规模经济要求高的竞争性产业发展进行调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在地区结构调整中的积极作用,通过竞争来选择各地的优势产业和企业的主体产品。鼓励企业跨地区联合兼并,带动资产存量优化重组,逐步解决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增强企业在工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要在现有布局基础上,促进工业发展和产品生产的适度集中。根据各类产业的技术经济要求和对资源市场条件的需要,鼓励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进一步向优势地区和优势企业集中,按照基地化生产和建立产业经济区的思路,集中布点。汽车工业应集中支持少数大中城市,形成三四家年产规模达百万辆的大型企业集团。机电工业要依托现有主要生产企业,发展大型生产基地。石油化工要继续对现有布点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能源、原材料工业原则上不再扩大布点,着重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型项目。
促进东西联合,鼓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加速转移轻纺工业,鼓励和支持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在发展新兴工业区的同时,加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开采区的结构调整。研究制定和完善区域经济规划,促进在劣势产业退出和发展优势产业方面的地区协调。
六、消费政策要由抑制消费向鼓励消费转变,创造工业发展宽松的市场空间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生产的动力。工业消费品是消费品的主体。通货紧缩、最终消费不足,是影响工业经济正常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必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加快消费体制改革,调整消费政策,为工业发展创造宽广的市场空间。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提高消费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的比重。增加城镇居民收入,重点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充分发挥税收对居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调节过高收入,减少收入差距。加快工资制度改革和城镇住房制度,逐步将职工住、行等各项福利型消费理入工资,放开住房二级市场。消费政策要从原来的抑制消费转变为鼓励消费。新时期的工业发展政策的重点,应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鼓励和引导生产转为引导生产与鼓励使用相结合,扩大生产设备应用范围,开拓发展消费资料领域。要尽快制定出台鼓励使用和引导消费的产业政策。加快费改税步伐,清理、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降低住房、汽车等高价值商品价格。
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引导农村居民转变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加快农网改造,加强农村水、路、通信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用生产设备和家用电器引入农村创造条件。
清理税费,稳步推进涉及个人负担的改革措施,消除影响扩大消费的因素。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等新的消费方式,扩大消费信贷,促进高价值商品消费从自我积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转变,加快培育汽车、城镇居民住房及建材等消费热点。
七、进一步鼓励工业产品出口,优化出口结构
新时期工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国内外两个市场,扩大工业产品出口特别是一般工业品贸易出口,是我国外贸发展的希望所在,也是促进工业持续健康增长、提高竞争力的客观要求。继续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发挥比较优势,在扩大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出口的基础上,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利用加入WTO的良好机遇, 大幅度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继续发展加工贸易,提高一般贸易的比重。进一步扶持和鼓励机电产品出口,努力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配套化、系列化水平。
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的企业以现有设备和成熟技术,扩大对外加工贸易投资,支持带料加工装配出口。加工贸易对外投资的重点,一是国内原辅材料、零部件供给率较高的产品,二是最终加工环节增值率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三是国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被动配额出口产品。以资金为纽带,把援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与外贸出口结合起来,带动成套设备出口。
在征退平衡的前提下,调整出口退税率,合并出口退税办法,减少出口退税率的档次,适度提高出口退税率,做到不含税出口。加快出口退税进度,鼓励出口。
加大政策性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的支持力度。增加出口信贷规模,扩大适用范围,延长偿还期限。适当增加对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优惠贷款,逐步建立出口信贷和援外优惠贷款相结合的混合贷款模式,带动工业品出口。尽快完善出口信用保险体系,建立出口信用保险费率形成机制,适当增加出口信用保险基金,适时开办适应出口企业需要的新险种,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加强出口信用保险监管,充分发挥出口保险的保障作用。
八、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
打破垄断,强化竞争。在投资领域、市场准入和融资等方面,消除对非国有经济投资的种种限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特别是非国有经济主体增加投资。
逐步放宽对资本市场的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与借贷等方式筹资,逐步增强企业资金自给能力。建立银行贷款激励机制,改善金融服务,拓宽服务领域。要把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收益率,作为增强金融安全的重要措施。加大对市场前景好、能够带动产业升级的高技术产业化、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加快建立中小企业和高技术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国家要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的投资贷款规模,尤其是加大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低息投资贷款比重,还可组织一些银团贷款,加强对重点产业资源加工、技术改造的贷款力度,缓解企业资金配套能力的不足。对有前途的项目,商业贷款可以由政府提供财政担保,对其他一些项目,也可以增加国家财政贴息,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增加国家专项贷款,延长商业性贷款的还款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