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公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1202
摘要: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有许多高速公路在不断的建设。我们驾驶着车辆在高速公路上高速前进的同时,一些不可人为控制的环境因素可能导致车辆事故的发生,如:路面积水无法迅速的排出而引发的交通事故。这种由于环境因素导致的事故,我们更加应该引起重视。
关键词:沥青路面;施工技术
引言
排水性沥青路面的适用区域范围比较广泛,如:高速公路、大中修道路、公园、学校、社区、医院、停车场道路等。排水形性主要通过两侧下街沿面层下的盲沟自排到出水井。尤其是学校、公园、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区域,更加有效解决了因路面严重积水导致无法出行的情况。
下面以“上海虹梅南路-金海路通道(虹梅南路段)”高架道路为列,介绍本工程的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
1.虹梅南路简介
上海虹梅南路-金海路通道(虹梅南路段)路面工程北起中环立交北侧,沿虹梅南路向南至闵行区永德路北侧高架接地与虹梅南路-金海路越江隧道相接,全长10.89公里。全线为新建高架道路,标准断面为双向四车道;其中外环-银都路为双向四车道和2条辅助车道;新建一座中环立交及六对出入口匝道。采用排水沥青路面OGFC-13(高粘),结构层次为桥面砼基面+纤维增强性防水层+AC-20C(岩)+高粘度不粘轮防水粘结层+OGFC-13(高粘)。
OGFC-13(高粘)大空隙特征的排水沥青路面铺装因为具有抗滑性好、降低噪声、雨天路表不积水、抑制水雾、防止水漂、减轻眩光等突出优点,保证驾驶人员行车安全,可以说达到了现有沥青路面技术中的“顶端路用性能”。
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所用粗集料应均匀、洁净、干燥、不含风化颗粒,针片状颗粒少,颗粒形状近似立方体,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宜选用高粘附性、高耐磨耗性、高耐破碎性的优质骨料。
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所用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与沥青有良好的粘结能力,具有较好的颗粒形状,禁止使用与沥青粘结性能较差的天然砂及酸性石料破碎的机制砂,禁止使用石屑,可采用0~2.36mm机制砂或天然砂,规格上要求2.36mm的通过率宜大于90%。细集料必须采取搭棚防雨措施。
填料要求采用石灰岩矿粉,干燥、洁净。进场矿粉应密闭保存、不得受潮,拌和机回收的粉料严禁使用。在粗集料粘附性不符合要求时,可考虑添加抗剥落剂,通常添加消石灰或水泥,添加量可占矿粉量的约40%~50%。
2.试验段原材料检测情况:
2.1 沥青
表1-高粘改性沥青(OGFC-13(高粘))
全线采用排水性沥青路面OGFC-13的结构设计,是上海地区最大范围的集中运用。为保证排水性沥青路面正常使用,路面空隙的日常清洗,保证路面渗水率尤为重要。浦东养护公司引进了美国Cyclone公司的龙旋风技术,通过安装在车辆前部的三个“Cyclong(龙旋风)”清洗头,蒋水高速螺旋性喷射到地面,水流速度可达到225km/h,对地面的清洗压力达到300kg,螺旋性喷射的优点是水柱能对地面连续重复清洁,每分钟1400次,不同于同类设备一次性将高压水喷洒于地面。喷射水过滤使用3组共12个过滤器,分别是粗滤、75微米级和30微米级的过滤器,每组4个。同时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以及气流向上的升力,模拟相当于F4级(风速300km/h)龙卷风的效果,将残留在排水性沥青路面蜂窝状结构内部的垃圾、泥土、碎石,吸入车辆的垃圾箱内,保证排水性路面的透水功能达到要求。
虽然我们引进了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新的设备等,但是我们还需要对这排水性路面进行渗水情况的监控测量,保证沥青路面正常使用状态。应经常检查沥青路面的排水情况,每季度应至少检查1次,检查时间宜在雨后1h~2h。发现路面有明显积水的部位,应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维修保养措施。雨天应加强路面的巡查,及时排除堵塞并疏通。
尤其在冬季季节,冰雪在沥青路面上不容易渗水、排水。当路面上积压雪、融化的雪水、未及时排除的雨水可能形成冰冻层,应及时采取防冻防滑措施。防冻措施可采取融雪剂,避免积雪融化后堵塞路面的空隙。
结束语
在今后的排水路面养护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升级迈进脚步,实时监控并提示正在使用的道路技术状况,一旦发生病害破损处可以及时处理。努力做到“绿色、平安交通,低碳、环保公路”的城市建设中。
参考文献:
[1]《道路排水性沥青路面技术规程》 DG/TJ 08-2074-2016
[2]《排水性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程》 DG/TJ 08-2157-2015
[3]《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 E60-2008
[4]《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E20-2011
[5]《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JTJ 073.2-2001
论文作者:管全军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路面论文; 水性论文; 沥青路面论文; 南路论文; 沥青论文; 积水论文; 颗粒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