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的现实选择_农业论文

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的现实选择_农业论文

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的现实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道路论文,农业现代化论文,现实论文,我国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现代化是在农业领域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产品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装备和管理农业,使落后的、传统的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这是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在本世纪,经济发达国家已先后实现了这个转变,并在向更高层次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在实现这个转变。考察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总结其历史经验和客观规律,为我国提供借鉴和指导是很有必要的。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国际比较

(一)不同类型的起步方式和发展道路

从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来看,其起步方式可归纳为三种:资本集约型、劳动集约型和混合型。一个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究竟采用哪种起步方式,一般说,主要是由当时的土地、劳动力和工业水平决定的。人少地多的国家,首先从生产工具上进行改革,以克服农业劳动力不足而入手;人多地少的国家,则从多投入劳动,充分利用土地以提高单产而入手。

资本集约型。以美国最为典型。这类国家一般都是人稀地广,劳动力不足,所以,农业现代化一般都重视农业机械化,着眼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通过粗放经营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收成。这类国家还有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

劳动集约型。以日本最典型。这类国家的特点是人多地少,劳力充裕,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土地资源不足,最迫切的任务是满足众多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因此,他们把农业现代化的重点首先放在化学和生物技术措施的改进方面,以提高土地生产率。

混合型。以德国和法国为典型。这类国家的基本情况介于前面两种类型中间。他们把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生产手段现代化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既重提高单产,也重提高劳动生产率,“物力投资”和“智力投资”并举,这种类型的国家主要是西欧国家。

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各国国情和起步方式不同,发展道路也各异。资本集约型国家,如美国,1940年已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二战以后,在完善和提高机械化的同时,开始注重改善灌溉条件,实现农业生物—化学化,从而大大提高了土地生产率,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劳动集约型的日本所走的道路则恰恰相反,是在基本完成生物技术措施现代化以后,才把重点转向实现农业机械化。从60年代开始,日本逐步放弃提高粮食自给率的战略方针,转向有选择地发展农业生产,强调提高劳动生产率,把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化的中心内容,60年代末,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

(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规律分析

发达国家经过一个多世纪,选择了不同的方式,走过了不同的道路,都最终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纵观整个过程,具有一定的普遍规律性:

第一,发展战略都基本符合各国国情,各具特色,适宜得当,进展比较顺利,后阶段都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并最终取得成功。

第二,发展过程都显示出工农业差步协调发展的规律。也就是工业率先打破平衡,超前发展,然后农业迅速跟上去,重新达到更高水平一的平衡,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其历史时程是:手工业→传统农业→机器工业→近代农业→电子工业→现代农业(→智能工业→未来农业)。发达国家都是在以电子技术革命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以后,才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明显表现出条件的外在性和时间的滞后性。

第三,发展动力主要是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外在积累和变革。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从生产力方面看,由于自身的技术经济特点,农业无法为自身发展提供改造传统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依赖外在生产力的变革。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都是以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为前提,农业现代化所需的先进设备和生产要素都是靠现代工业的科技所提供,如农业机械化、化学化以及大量资金的积累。日本从1955年到1976年,工业生产增长了8.4倍。迅速发展的工业,使日本在短短20年里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化学化,并一度保持农业的投资占国民经济总投资的20%以上,从而大大加快了日本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相对较为适应,落后的生产关系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从欧洲大陆国家与美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比较可以知道,就工业化而言,前者比后者要早,但农业现代化都晚了20—30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欧洲大陆国家走的是“普鲁士式”的农业发展道路,即大规模农场和资本主义方式发展较慢,而美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则以大规模资本主义农业为基本特点。

第四,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总过程,是全面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的过程,而不是单一要素生产率;农业现代化是通过多元技术变革实现的,而不是单一技术变革。无论是资本集约型还是劳动集约型起步的国家,在农业现代化初期,农业总生产的提高侧重于单个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当农业现代化充分发展以后,则注重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均衡增长。在本世纪60年代,美国由于耕地面积缩小,土地价格猛涨,开始重视提高单产,因此大量增加化肥的施用,大力发展生物技术现代化,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同一时期,日本则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于是就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些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后期,农业机械化、化学化和生物技术进步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从本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全世界拖拉机总数从580多万台增加到2100万台,化肥消费量从1430吨增加到1.1亿吨,分别增长2.5倍和6倍,而发达国家拖拉机拥有量和化肥消费量分别占全世界的80%和70%。同时,以优化品种为主要内容的二次“绿色革命”也大大推进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第五,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走上了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列宁说:“技术进步必然引起各部分的专业化、社会化”。(《列宁选集》第一卷第85页)战后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不仅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同时也十分重视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都大力推行农业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其专业化形式主要有三种: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以美国为例,到1969年,美国经营一种产品为主的专业化农场已达农场总数的90%以上。据美国专家计算,仅此于项,使美国农产品大约增产40%,而成本降低50%--80%。发达国家的农业一体化、社会化是在专业化基础上形成的,一体化主要形式有农工商综合体和农业合作组织。1967年,法国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已占总农户的83%,在农产品销售、农资供应、农业贷款方面,合作社分别占30%、40%、70%左右。

第六,国家对农业的干预、调节和扶持,是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又一重要因素。对农业的干预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农业中日益深化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决定的。发达国家干预农业的内容主要有:①国家通过财政信贷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大量资金。法国、西德、日本、美国政府1977年农业的投资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6%、42.3%、23%和10%,法国政府对农业的投资由1971年到1975年增加了1.2倍。②国家实行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和农业保险制度。美国对农场主支持价格的补贴,从1933年到1978年总计达577亿美元,如较多的年份1970年达到37亿美元,占当年农业纯收入的26.7%。1962年,西欧“共同市场”建立了“欧洲农业指导和保证基金”,以保护农产品价格。③国家改革农业结构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主要是通过一系措施,减少中小农场数目和增加大农场数目,扩大农场的经营规模。④国家开展农业科研以促进现代农业的技术变革。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

实现农业现代化既是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又是“四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我国经济实现腾飞和赶超发达国家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选择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思考

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还很低,传统农业仍占统治地位。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

第一,传统观念问题。观念的转变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由于受二千多年封建思想的影响,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传统农业思想在农民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不象发达国家拥有几百年商品经济的基础,因此,现代农业意识一时难以建立。

第二,人口问题。我国农业人口比重过大。发达国家在现代化的起飞阶段,农业人口比重一般在20%以下(日本稍高,为40%左右),到完成阶段,降到10%以下,美英只有2—3%。而目前我国农民的比重仍占70%,农村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而非农产业吸收农业劳动力的能力有限。人均资源相对贫乏,人均地不到0.1公顷,与英美等国相差很大,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相差就更大了。

第三,生产效率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金利润率都很低。1994年我国农民人均农业产值仅为1200元,还远不及发达国家50年代的水平。物质和资源消耗大,并呈上升趋势。从1978-1993年,一元农业物耗净产出值由2.31元下降到1.29元,降低44%,几乎每年下降2个百分点。

第四,工农业协调发展问题。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是在完成工业化以后才开始进入飞跃阶段,并得到了不可缺少的“反哺”。而我国建国后开始的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几年是同时起步,而工业化则是走的由农业积累向工业转移的道路,这是一条发达国家也走过的道路,具有规律性。到目前为止,我国工业化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工农业总产值之比由建国时的3∶7达到现在的4∶1,但是,我国的工业化仍是一种外延型的工业化,速度快而效益低,因而不可能向农业提供太多的资金。

第五,规模经营问题。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几乎都是土地集中的过程,这是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而我国人多地少,机械化专业化水平不高,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不可能全面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只能在适度的范围内。

第六,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农业的地区发展水平呈现不平衡态势。部分沿海地区和少数平原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而大部分地区仍是传统农业,部分边远、落后地区还是原始农业。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选择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比较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以上制约因素的作用,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搬外国模式,只能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即走自然资源节约、技术优先发展的道路,走生物技术现代化和机械技术现代化相结合,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和农业现代化技术相结合,机械工具以及半机械工具和手工工具相结的道路。现阶段,主要是从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深化农业体制改革着手。

第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农业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组织形式,它要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逐步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

第二,建立以自我积累为主体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资体制。发展农业不能完全依靠国家投资,主要还是要依靠乡镇与社会集资和农民自筹。可以通过大力推广农村股份合作制,兴办农村合作基金会等形式,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入。

第三,建立我国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科技体系,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我国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科学技术。选用和推广新技术,要遵循高效率、低污染、安全、经济和适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近期内应把重点放在改良品种以提高单产、优化品质方面,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推广农业机械化。

第四,在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适度发展规模经济。这要从实际出发,逐步推进,不搞“一刀切”。首先要创造有利于推进规模经营的宏观政策环境和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

此外,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三个方面:①我国农业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巨大的任务,不能急于求成。以前,我们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不切实际地盲目推行机械化,结果事与愿违,反而使生产力遭受极大破坏。日本在明治维新开始时,也曾有过这样的教训。②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应走资源保护型、生态农业型发展道路。③不应生搬外国模式,也不要硬套全国统一模式。具体到不同的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发展的水平不同,应区别对待。大体上东西北地区可以重于参照美国式发展道路,东南地区可以参照日本式发展道路,中原地区则可以参照西欧式的发展道路。

标签:;  ;  ;  ;  ;  

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的现实选择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