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及改革热点的判断和建议——2003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经济形势论文,问卷调查论文,国企论文,年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以来,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国际上发生了第二次海湾战争、石油价格波动和美元持续贬值等事件;从国内来看,2003年是党的十六大及第十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新一届政府施政的第一年,另外2003年上半年遭受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的袭击。在此错综复杂的背景下,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期,了解他们对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的看法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2003年8~10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03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与前10次调查一样,本次调查仍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鉴于10年来企业分布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使调查样本更具代表性,本次调查委托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依据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对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原有抽样框进行了更新。在新的抽样框下,调查系统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304份,其中有效问卷3192份,有效回收率为31.9%。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利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历次调查的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企业的地区分布、企业规模、经济类型、盈亏状况,以及经营者年龄的主要分布、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请参见表1、表2。
表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表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注:由于存在跨专业和职务兼任情况,因此所学专业和现任职务比例合计大于100%。
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上半年虽然遭受“非典”袭击,我国投资、出口需求仍呈强劲增长态势,消费需求不足现象有所缓解,宏观经济继续运行在快速增长的轨道上,并呈现扩张的迹象;同时,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善,生产与销售同步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略有提高,企业竞争力得到提升;企业投资意愿增强,经营者对未来经济走势预期乐观。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2002年相比,我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政府办事效率不断提高,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外部环境趋于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产权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改革在促进经济增长和企业经营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调查结果同时表明,当前经济发展和改革中尚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就业结构问题突出,中小企业融资比较困难,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垄断性行业改革亟待突破等。企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通过简化行政审批手续、依法行政、政务公开等手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经营者激励和约束制度,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走势明显升温
尽管2003年上半年我国遭受了突入其来的“非典”的袭击,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这一冲击是暂时的、有限的,没有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30.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较“热”,比重比2002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为1995年调查以来的最高值;一半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认为“偏冷”或“过冷”的仅一成左右,比2002年减少近15个百分点,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值。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认为,2003年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走势明显升温(见表3)。
表3 1995~2003年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注:本表综合了近几年的调查数据;“一”表示该年度没有涉及此项调查内容,下同。
1.投资强势增长,出口持续攀升,消费不足缓解
为了从需求结构分析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本次调查涉及了企业经营者对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状况的判断。
从投资需求看,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和民间投资需求“很旺”、“较旺”的企业经营者均占一半以上,分别比2002年增加11和19个百分点;认为投资需求“合适”的比重与2002年大体相当;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和民间投资需求“不足”的比重分别比2002年减少9和20个百分点。调查结果表明,2003年投资需求呈强劲增长态势,其显著特征就是民间投资迅速攀升,说明近年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明显的成效(见表4)。
表4 近3年企业经营者对国民经济需求状况的判断(%)
与投资需求相关的钢材市场、铁路运输出现了供不应求状况,电力则出现大范围短缺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一半左右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钢材市场“供求平衡”,28.4%认为“供不应求”,比认为“供大于求”的多近7个百分点;近6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铁路运输“供求平衡”,26.6%认为“供不应求”,比认为“供大于求”的多11个百分点以上;认为电力“供求平衡”的占1/3,认为“供不应求”的接近2/3(见表5)。
表5 对钢材、电力和铁路运输市场供求状况的判断(%)
从消费需求看,调查结果显示,23.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消费需求“较旺”或“很旺”,比2002年增加8.6个百分点;30.8%认为“合适”,比2002年增加6个百分点;46.1%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比2002年减少14.7个百分点。这表明,消费需求不足现象有所缓解(见表4)。
从外贸出口需求看,32.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出口需求“较旺”或“很旺”,比2002年增加13.9个百分点;28.2%认为“合适”,比2002年增加6.8个百分点;39.4%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比2002年减少20.7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外贸出口的持续攀升,显示出我国产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断加强的趋势(见表4)。
企业经营者对于国内外市场的判断进一步说明市场需求转暖的趋势。关于国内市场形势,调查结果显示,37.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好于2002年,42.3%认为“未变”,20.2%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7.3个百分点(见表6)。
表6 与2002年相比,2003年国内市场形势变化情况(%)
关于国际市场,调查结果显示,2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3年的出口形势好于2002年,58.2%认为“未变”,14%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3.8个百分点(见表7)。
表7 与2002平相比,2003年出口形势变化情况(%)
2.“非典”冲击影响有限,“入世”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
为估计2003年上半年“非典”对企业的冲击程度,了解中国加入WTO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次调查涉及了这两方面的相关问题。
关于“非典”对企业的影响,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3年6月初曾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本次调查再次涉及了这方面内容。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非典”对企业生产经营“没有影响”,比6月初的调查增加了25个百分点;11%认为“非典”对企业有“正面影响”;56.7%认为有“负面影响”。不过,认为负面影响“很大”或“较大”的比6月初的调查结果减少了20个百分点(见表8)。从“非典”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国外商家订货的影响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10.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外商家“不履行原有订货”合同或将“订货转移”,15.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减少订货”;另分别有19.9%和13.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外商家“推迟订货”和“订货要求更严格”(见表9)。由此可见,“非典”的冲击是暂时的、有限的,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小于当初的估计。
表8 “非典”对企业的影响(%)
表9 “非典”对出口企业的国外商家订货的影响(%)
关于“入世”对企业的影响,调查显示,3/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竞争加剧”,远高于选择其他各选项的比重;其次,42.9%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技术升级”,1/4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规模扩大”;此外,20.1%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产品(服务)“品种增加”,15.6%选择了“出口增加”。同时,也有19%左右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人才流失”和“效益下滑”。由此可见,“入世”对企业影响的主导面是积极的。
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选择“竞争加剧”和“技术升级”的比重均高于东部地区,说明强大的外在竞争压力对企业技术升级的推动在技术相对落后地区的作用更加明显。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感受到竞争加剧的程度高于非国有企业,作为结果之一,其选择“人才流失”的比重比非国有企业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而非国有企业选择“规模扩大”、“出口增加”的比重都明显高于国有企业(见表10)。
表10 中国入世2年来对企业的主要影响(%)
(二)企业经营状况继续向好
1.企业经营总体趋好,但企业间差异明显
关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4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状况“良好”,40%左右认为“一般”,10.7%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7.1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明显地高于2000年以来连续3年徘徊在20~25个百分点(认为“良好”的与认为“不佳”的企业经营者比重的差值)的水平,显示良好的企业景气状况。
在企业经营状况总体趋好的基础上,不同类型的企业呈现明显的差异。总的来说,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好于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好于国有企业,但差距在缩小。
从不同地区看,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3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均为30个百分点左右,前者比后者多13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当前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东部地区企业在发展上仍然保持着领先的优势。
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经营状况越好。调查结果显示,大型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55.6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多39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多20个百分点。调查结果表明,在当前市场竞争趋于激烈的形势下,某种程度上说,企业规模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成效的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经营状况方面的差距明显地缩小。2002年国有企业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0个百分点,而非国有企业则多40个百分点,两者相差30个百分点。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与非国有企业的差距缩小到5个百分点,而国有独资企业的情况甚至好于非国有企业的平均水平,说明国有企业竞争力呈现提高的趋势。
从不同行业看,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呈现明显的差异。调查结果显示,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黑色冶金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建筑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塑料、有色冶金、普通机械、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介于40~50个百分点之间;制造业中的食品、纺织、化纤的经营状况相对不够理想,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比认为“不佳”的仅多出不到10个百分点(见表11-1、11-2、11-3)。
表11-1 企业目前的综合经营状况(%)
表11-2 企业目前的综合经营状况(%)
表11-3 企业目前的综合经营状况(%)
2.企业产销两旺、库存正常、价格下滑、盈利微增
关于企业目前的生产状态,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处于超负荷生产状态比2002年提高1.3个百分点;处于正常运作状态比2002年提高2个百分点;而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企业的比重,则从1998~1999年的20%左右、2000~2002年的12%左右降到2003年的8.6%。其中,东部地区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不足6%,中部地区为11.3%,西部地区为13.2%(见表12)。
表12 2003年与近几年企业生产状况对比(%)
与2002年同期相比,55.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增加,27.6%认为基本持平,16.8%认为减少。认为增加比认为减少多38.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明显高于2001年的22.4个百分点和2002年的30.3个百分点,进一步显示经济扩张的迹象(见表13)。
表13 企业目前的生产(服务)量情况(%)
关于企业的销售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6.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销售量增加,24.7%认为基本持平,19.1%认为减少,认为增加比认为减少多37个百分点。与生产情况类似,这一结果也明显高于2001年的18.5个百分点和2002年的27.3个百分点(见表14)。
表14 企业目前的销售量情况(%)
关于企业产品(服务)的销售市场,调查结果显示,近9成(8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主导产品(服务)的销售“以国内市场为主”,认为“以国际市场为主”的仅占11%。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国内市场的需求。由于我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对今后经济长时间快速增长将继续提供有利的支持。
从不同分组看,东部地区企业选择“以国际市场为主”的比重相对较高,为15.3%,比中西部地区高出9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选择“以国际市场为主”的比重达35.1%,比其他类型企业高出23个百分点以上,充分反映了外资企业的外向型特征(见表15)。
表15 企业主导产品(服务)的销售市场情况(%)
上述结果反映了企业产销两旺的状况,从库存情况看也反映了企业产销衔接的改善。(见表16)。
表16 企业目前的库存情况(%)
关于企业产品(服务)的销售价格,调查结果显示,1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2002年同期“上升”,35.8%认为“持平”,45.9%认为“下降”,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27.6个百分点(见表17)。
表17 企业目前的销售价格情况(%)
受价格下滑影响,企业盈利增长慢于产销的增长。调查结果显示,63.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2003年上半年盈利,盈利面比2002年有所扩大;认为收支平衡和认为亏损者均比2002年略有减少(见表18)。
表18 2003年与近几年企业效益状况对比(%)
调查结果显示,51.4%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盈利水平“正常”,7.1%认为“高于正常”水平,41.5%认为“低于正常”水平(见表19)。
表19 企业目前的盈利情况(%)
3.质量、领导者素质、管理和创新是企业竞争的主要优势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对于了解当前推动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什么是企业的竞争优势,调查结果显示,位居首位的是“产品(服务)质量”;其次是“领导者素质”和“内部管理”;再次为“持续创新能力”和“产品(服务)技术”;其他选择比重在20%以上依次包括:“产品(服务)价格”、“应变能力”、“市场占有率”和“劳动力成本”。由此可见,质量、领导者素质、管理和创新是企业竞争的主要优势。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更强调“产品(服务)技术”、“应变能力”,选择比重比中西部地区高3~4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选择“劳动力成本低”、“政府支持”和“自然资源优势”的比重相对较高,比东部地区高4~8个百分点。这反映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企业的竞争模式略有差异,东部更重视技术含量和市场应变能力,中西部则比较注重发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选择“产品(服务)质量”、“持续创新能力”作为竞争优势的企业经营者比重明显低于非国有企业,两者相差6~8个百分点左右;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选择“政府支持”的比重明显高于非国有企业,两者相差5个百分点以上(见表20)。
表20 企业的主要竞争优势(%)
(三)未来经济走势预期乐观
1.企业订货情况良好
企业订货作为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未来一个时期的经济走势。调查结果显示,6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水平,17.4%认为“高于正常水平”,认为“低于正常水平”的为21.7%。
关于下期企业订货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订货将“增加”,39%认为“持平”,13.2%认为会“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4.6个百分点。这表明企业良好的订货预期预示着需求的增长和未来良好的经济走势(见表21、22)。
表21 企业目前的订货情况(%)
表22 对下期订货情况的预计(%)
2.未来投资意愿增强
企业未来的投资意向对未来经济走势一般会产生重要影响。调查结果显示,59.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26.2%认为“不变”,14.6%认为将“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4.6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意愿相对较强,其次为西部地区,再次为中部地区;分规模看,大中型企业投资意愿明显强于小型企业;分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投资意愿明显强于国有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7成以上计划增加投资(见表23)。
表23 对未来计划投资额的预计(%)
3.企业经营状况继续看好
在相对有利的国内外环境和较强的需求推动下,企业经营者对未来企业经营状况充满信心。调查结果显示,39.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55.2%认为“不变”,5.5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3.8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对未来预期更乐观一些,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6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则多28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及制造业中的医药、交通运输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食品、服装、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预期比较乐观,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见表24-1、24-2、24-3)。
表24-1 对下期综合经营状况的预计(%)
表24-2 对下期综合经营状况的预计(%)
表24-3 对下期综合经营状况的预计(%)
从企业经营者对所在行业发展前景的评价上,也能得到类似的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房地产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塑料、食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对本行业发展前景普遍看好,认为前景“很好”或“较好”的比重占70%以上(见表25-1、25-2)。
表25-1 对企业所在行业发展前景的评价(%)
表25-2 对企业所在行业发展前景的评价(%)
二、部分企业经营者对经济环境和改革热点的判断
(一)企业生产经营外部环境趋于改善
关于企业生产经营外部环境,本次调查涉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政府办事效率、市场秩序、就业形势等方面;同时,调查以基础设施、市场秩序、政府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和地区企业竞争力等为5个因素,根据企业经营者的评价,综合反映各地区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状况。
1.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关于基础设施环境,调查结果显示,68.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经营所在地的基础设施环境比2002年“好转”,28.4%认为“未变”,仅2.8%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66个百分点。这充分反映了近年来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投资所取得的成效(见表26)。
表26 与2002年相比,2003年的基础设施环境变化情况(%)
当问及企业所在地区基础设施环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的情况时,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55.4%的企业认为“较好”或“很好”,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重均只有25%左右。由此可见,城市基础设施环境现状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见表27)。
表27 企业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基础设施环境情况(%)
为反映企业经营者对所在城市(或地区)基础设施环境的基本判断,我们对基础设施环境的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平均得出评价值,计算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所在城市(或地区)基础设施环境较好的前10个地区为: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天津、山东、辽宁、福建和河北(见表28)。
表28 对所在城市(或地区)基础设施环境的评价(%)
注:基础设施环境评价值=(很好/很强比重×5+较好/较强比重×4+一般比重×3+较差/较弱比重×2+很差/很弱比重×1)÷100。
关于生态环境,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43.6个百分点。这表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分地区看,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更好一些,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53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多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多39个百分点(见表29)。
表29 与2002年相比,2003年的生态环境变化情况(%)
2.政府办事效率提高
关于政府办事效率,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提高”的比认为“降低”的多30.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政府办事效率有了提高。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政府办事效率的提高程度比中西部地区更大一些(见表30)。
表30 与2002年相比,2003年的政府办事效率情况(%)
当问及企业所在地区政府服务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时,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41.3%的企业认为“较好”或“很好”,比中、西部地区这一比重高21个百分点以上(见表31)。
表31 企业所在城市(或地区)的政府服务情况(%)
为反映企业经营者对所在城市(或地区)政府服务的基本判断,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综合平均得出评价值,计算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所在城市(或地区)政府服务较好的前10个省份为: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北京、山东、福建、天津、吉林和重庆(见表32)。
表32 对所在城市(或地区)政府服务的评价(%)
注:政府服务评价值=(很好/很强比重×5+较好/较强比重×4+一般比重×3+较差/较弱比重×2+很差/很弱比重×1)÷100。
3.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关于地方保护现象,调查结果显示,25.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2002年有所“好转”,59.7%认为“未变”,14.9%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0.5个百分点(见表33)。
表33 与2002年相比,2003年的地方保护现象(%)
关于不合理费用摊派,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1.5个百分点(见表34)。
表34 与2002年相比,2003年的不合理费用摊派情况(%)
关于项目招投标规范化程度,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提高”的比认为“降低”的多32.5个百分点(见表35)。
表35 与2002年相比,2003年的招投标规范化程度情况(%)
关于各类企业资质认定的规范化程度,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提高”的比认为“降低”的多37.3个百分点(见表36)。
表36 与2002年相比,2003年的资质认定规范化程度情况(%)
当问及企业所在地区市场秩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的情况时,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44.3%的企业认为“较好”或“很好”,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重分别为15.1%和16.2%(见表37)。
表37 企业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市场秩序情况(%)
为反映企业经营者对所在城市(或地区)市场秩序的基本判断,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综合平均得出评价值,计算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所在城市(或地区)市场秩序较好的前10个省份为: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北京、天津、山东、吉林、福建和辽宁(见表38)。
表38 对所在城市(或地区)市场秩序的判断(%)
注:市场秩序评价值=(很好/很强比重×5+较好/较强比重×4+一般比重×3+较差/较弱比重×2+很差/很弱比重×1)÷100。
4.东部地区企业外部环境相对较好
为了反映各地区企业的外部环境状况,本次调查从基础设施环境、市场秩序、政府服务、社会中介服务、本地区企业竞争力5个方面,根据企业经营者对所在城市在上述5个方面的情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的判断,是“很好”、“较好”,还是“一般”,或是“很差”、“较差”,来衡量一个地区的企业外部环境。通过对每一项的平均计分得出评价值,再综合5项评价值取平均,得出各城市的企业外部环境综合评价值,用以反映企业经营者对这些城市作为企业投资和生产经营场所的看好程度。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外部环境综合评价值较高的10个省市主要位于东部地区,依次为:上海、浙江、北京、广东、江苏、山东、天津、福建、辽宁和吉林(见表39)。
表39 企业外部环境综合评价值
注:企业外部环境综合评价值=(基础设施环境评价值+市场秩序评价值+政府服务评价值+社会中介服务评价值+本地区企业竞争力评价值)÷5。
5.就业结构问题突出
为了解企业的人力资源环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本次调查涉及了当前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和普通员工的现实状况。
关于技术人员,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的技术人员“短缺”,19.5%认为“饱和”2.2%认为“富余”(见表40)。
表40 企业的技术人员情况(%)
关于管理人员,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的管理人员“短缺”,41.5%认为“饱和”,7.7%认为“富余”。分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认为管理人员短缺的比重远高于国有企业,两者相差14个百分点(见表41)。
表41 企业的管理人员情况(%)
关于营销人员,调查结果显示,73.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的营销人员“短缺”,23.3%认为“饱和”,2.9%认为“富余”(见表42)。
表42 企业的营销人员情况(%)
关于普通员工,调查结果显示,与以上情况相反,一半以上(5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的普通员工“富余”,42%认为“饱和”,6.3%认为“短缺”。从地区分布看,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普通员工富余的比重比东部地区高;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普通员工富余的比重比中小型企业高;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普通员工富余的比重远高于非国有企业,两者相差20个百分点以上(见表43)。
表43 企业的普通员工情况(%)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存在比较大的结构矛盾:一方面技术人员、营销人员严重短缺,一方面普通员工相对富余,这种情况在国有企业显得更加突出。
(二)改革成效明显,重点有待突破
根据当前的改革形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次调查主要涉及了企业经营者对政府职能转变、垄断性行业改革、产权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改革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这些改革取得成效的比重大多明显高于认为“尚未见效”的,尤其是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产权制度改革等所取得的成效评价较高(见表44)。
表44 对近2年来有关改革成效的评价(%)
1.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效果较好
关于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49.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效果较好”或“效果很好”,是在对上述几项改革评价中评价最高的。此外,有7.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尚未见效”,另有42.5%认为“效果一般”。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效果较好”或“效果很好”的比重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见表45)。
表45 对近2年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成效的评价(%)
从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费发放情况可以看出社会保障体系的成效。调查结果显示,在企业离退休人员生活费发放的各种类型中,排在首位的是“完全由社保发放,企业无需负担”;其次是“由社保发放,企业有补差和福利费”;第三为“完全由社保发放,并享受企业福利”;第四为“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
分地区看,“完全由社保发放,企业无需负担”的比重,东部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分企业规模看,小型企业明显高于大型和中型企业;分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明显高于国有企业(见表46)。
表46 企业离退休人员生活费发放情况(%)
2.简化手续、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应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
对于近2年来“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效,调查结果显示,3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效果较好”或“效果很好”,49.2%认为“效果一般”,13.8%认为“尚未见效”。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效果较好”或“效果很好”的比重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见表47)。
表47 对近2年来“政府职能转变”成效的评价(%)
关于什么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较高的依次是“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坚持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信息透明”。这3项的选择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对这3个方面政府职能的转变有较强的期待(见表48)。
表48 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
对于什么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的其他选项,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按比重大小依次为:“推进电子政务,提高办事效率”、“增加公益性投资”、“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合理划分中央、地方政府职能和权责”(见表48)。
不同类型企业关于政府职能转变重点的选择大多比较一致,只是在“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方面选择比重的差异较大。其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者选择的比重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大型企业明显高于中型和小型企业;国有企业更是比非国有企业高出16个百分点以上(见表48)。
3.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成效,国企改革继续深化
关于产权制度改革,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效果较好”或“效果很好”的比重仅次于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评价。另分别有46.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效果一般”,12.8%认为“尚未见效”(见表49)。
表49 对近2年来“产权制度改革”成效的评价(%)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认为“效果较好”或“效果很好”的比重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分企业规模看,中小型企业经营者认为“效果较好”或“效果很好”的比重高于大型企业;分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经营者认为“效果较好”或“效果很好”的比重明显高于国有企业(见表49)。
关于国有企业的出售情况,调查结果显示,6.1%的国有企业经营者表示其企业“已经出售”或“正在出售”,33.7%表示打算出售,明确表示不打算出售的为60.2%。
分地区看,中部地区国有企业已经或打算出售的比重高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3个百分点左右。分企业规模看,小型国有企业已经或打算出售的比重高出大型企业与中型企业12个百分点以上(见表50)。
表50 国有企业的出售情况(%)
关于国有企业出售的对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表示“已经”或“打算”将企业出售给股份制企业,其他出售对象的比重依次为“本企业职工”、“本企业经理层”、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见表51)。
表51 国有企业出售的对象(%)
从企业的并购方来看,调查结果显示,8.8%的企业经营者表示其企业“已经”或“正在兼并”国有企业,24%表示打算兼并,67.2%表示不打算兼并。从不同企业类型看,主要表现为大型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希望兼并国有企业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52)。
表52 兼并国有企业的情况(%)
4.国资管理改革重在建立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
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由于尚处于探索阶段,企业经营者认为“尚未见效”的比重相对较高,而认为“效果较好”或“效果很好”仅占2成左右,54.8%认为“效果一般”(见表53)。
表53 对近2年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成效的评价(%)
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排在第一位的是“建立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其中国有企业选择比重高达81.1%,比其他选项比重高出15个百分点以上,这表明如何充分调动经营者个人的积极性、规范经营者行为,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见表54)。
表54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选择比重超过一半的选项还有3项,依次是:“重组改制,结构调整”、“建立市场经济的选人用人机制”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除了用好人,调动经营者积极性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还在于企业改制。此外,还有45.3%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研究制定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33.5%选择了“对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价”,13.6%选择了“加强对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见表54)。
5.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一个障碍。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资金“紧张”的比认为“宽裕”的多40个百分点(见表55)。
表55 企业目前的资金情况(%)
由于资金紧张,企业间资金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拖欠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多于正常水平”的比认为“低于正常水平”的高出4个百分点以上(见表56)。
表56 企业目前的应收帐款情况(%)
不断推进的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完善企业的融资方式和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成效,调查结果显示,27.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效果较好”或“效果很好”,51.5%认为“效果一般”,21%认为“尚未见效”(见表57)。
表57 对近2年来“金融体制改革”成效的评价(%)
关于企业2003年的融资形势,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出近10个百分点(见表58)。
表58 与2002年相比,2003年的企业融资形势(%)
金融体制改革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关于企业信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提高”的比“下降”的多14.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信用情况得到一定程度好转,为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见表59)。
表59 与2002年相比,2003年“其他企业的信用”情况(%)
6.垄断性行业改革亟待突破
近年来尤其是“入世”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垄断性行业改革的力度,关于这项改革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此项改革“尚未见效”的比重在所有改革评价中是最高的,这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对此项改革有较高的期望(见表60)。
表60 对近2年来“垄断性行业改革”成效的评价(%)
7.所得税制度的改革是企业关注的重点
关于当前税收制度最需要改革的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列所有选项之首的是“企业所得税”改革;其次是“个人所得税”改革;后两个选项依次为“增值税改革”和“出口退税”改革(见表61)。
表61 当前税收体制最需改革的方面(%)
但从不同企业类型看,西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应优先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小型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则认为急需改革的是增值税制度,高于其他各类企业;私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应加强出口退税制度改革(见表61)。
顾问:王梦奎 陈清泰 魏礼群 李德水 侯云春 鲁志强 李克穆 谢伏瞻 许善达 邵宁 邱晓华 丁俊发 任泽民
调查主持:李兰 陈全生 熊志军 郑京平 陈重
调查指导:王佩亨 于武 韩文秀 唐军 王子先 余明勤 杨元伟 孟国强 卫东 金磊夫
报告撰写:潘建成 李兰 郑明身 韩岫岚 郝大海 杨志民
数据处理:王建平 王铮 王云峰 刘晓燕 桂晓鸿
参与讨论:茅于轼 邓荣霖 吴栋 卢中原 丁宁宁 张文魁 张泰 李燕斌 张斌 杨军梅 李维双 杨正位 何龙灿 张武军
标签:企业经营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企业经营状况论文; 经济论文; 城市热点论文; 政府服务论文; 城市选择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国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