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中学生职业向往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期中论文,社会转型论文,职业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观和择业观正经历着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中学生,并通过他们的言行反映出来。笔者在四川省合江县中学高中二年级193名学生(男生103名,女生90名)中就职业的选择和向往意向展开了调查。之所以选取高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高二学生一般都年满17岁,他们的知识面更广、阅历较多,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更加关心,对社会的参与使命感更强,对问题的考虑更成熟且能提出较为独立的看法;但是他们又不同于高三学生直接面临升学就业的压力,在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上,没有高三学生那么多的功利性,对问题的考虑仍然具有典型的学生理想主义的色彩,因此,他们的思想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中学生这个特定人群在社会转型期,对各种职业的评价和选择。
一、当代中学生的职业向往状况
社会的转型,经济收入的高低,导致社会职业在实际生活和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学生对此相当敏感,为了解中学生职业向往的分布特点,我们以问卷调查方式,选取了目前社会上较为受人关注的一些职业,在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表一:
表一 目前中学生的职业向往状况
职 科
文
教
律
记
医
工
现 军 体 行工
技
艺 务代 育 政作
人
工 人农 明 机人
员
作 员民 星 关员
业 者
师
师
者人
人
男 人数
19
4 262
101
17
64
生% 18.4 3.9
1.9 5.8 1.9 9.7 0.97 16.5 5.8 3.9
女 人数3 10 88
10
14 4
14
生%
3.3 11.1 8.9 8.9 11.1 15.6
4.4 1.1 4.4
合 人数
21 1410
14
12
241
21
78
计% 10.9 7.3
5.2 7.3 6.2 12.4 0.52 10.9 3.6 4.1
职司工权工
国经 私个金工经自
法作力作
有营 营体融作 由
机人机人
企人 企工机人纪职
关员关员
业员 业商构员 业
业主户人者
男 人数
3 8
105 1 3
生% 2.97.8 9.7 4.9
0.97
2.9
女 人数
3 22
58
生% 3.32.2 2.2 5.6 8.9
合 人数 6 102 15
13 1 3
计% 3.15.2 1.04 7.8 6.7
0.52
1.6
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学男生心目中,最向往的职业居前五位的分别是:科技人员(18.4%)、军人(16.5%)、医生(9.7 %)、私营企业主(9.7%)、权力机关工作人员(7.8%)。而中学女生最向往的职业居前五位的分别是:医务人员(15.6%)、文艺工作者(11.1%)、记者(11.1%)、教师(8.9%)、律师(8.9%)。至于工人、农民、个体工商户等职业在学生中几乎没有地位。
如果将表一中的职业归并于社会各阶层的话,则科技人员、教师、律师、记者、医务人员可并为知识分子阶层;文艺工作者、体育明星可并为明星阶层(因许多学生心目中的文艺工作者主要是艺术明星,故将文艺工作者并入明星阶层);行政、司法、权力机关工作人员可并为公务员阶层;国企经营者、私营企业主、金融机构人员、个体工商户、经纪人可并为工商经营者阶层,加上工人阶层、农民阶层、军人阶层和自由职业者阶层,共划为八个社会阶层。根据表一,我们可绘出中学生对从业后所属社会阶层的期望比例柱状图:
图一 中学生对未来自己所属社会阶层期望值
表一和图一十分清楚地向我们显示了中学生职业向往的分布特点:
1.知识分子阶层的各种职业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向往成为知识分子阶层一员的学生比例居所有调查项目之首。
2.工作稳定或收入丰富的职业也能引起学生的向往,如公务员工作稳定,前瞻性工资高;工商经营者阶层收入颇丰,因此对学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3.明星的生活和名气容易引起学生的羡慕,因此,向往成为明星阶层人物的学生也有一定比例。
4.传统的工人阶层、农民阶层和个体小工商业者遭到学生的一致冷落。
5.男生的职业向往分布比女生分散。男生比女生更富于冒险精神,在职业选择上,男生通常比女生更愿意从事带有挑战性和竞争性的职业,比如男生愿意成为军人的比例远远高于女生;再比如同样希望进入明星阶层,但男生向往的是成为体育明星,而女生则向往成为艺术明星。与男生相比,女生更乐意从事对语言表达要求较高的职业。
二、影响中学生职业向往的因素
以上我们分析了中学生职业向往的分布特点,那么,影响学生作出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认为,主要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生个性因素和性别差异因素。下面逐项加以分析。
1.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的转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变化,人们开始从新的视角来审视社会的变化。对中学生而言,下面的几个现象对他们影响很大。
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一代中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受到科教兴国的舆论导向的影响,特别是近年对知识经济的宣传,对学生触动很大,加之国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逐渐形成,因此,希望从事科教工作的学生比例很大。当然,科技人员有地位,受人尊重,有本事走遍天下,就业容易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第二,工人下岗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低是工农阶层受冷落的主要原因。目前,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与世界经济接轨,许多企业出现工人下岗或待岗现象,即使在岗,有些岗位的待遇也相当低,因此学生不愿当工人;学生不愿当农民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劳作辛苦,农民社会地位不高,经济收入少。
第三,腐败现象刺激着学生。中学生对社会的腐败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因此希望投身到反腐败的斗争中去。比如愿当记者的,希望揭露黑暗,表现美好;愿当律师的,希望伸张正义,维护法律公正;愿当司法、权力机关工作人员的,希望加强法制,打击腐败,为人民服务等等。
其他一些社会现象,如私营企业主挣钱多,有竞争性;明星有名气,好挣钱等,对学生都有一定的影响,但相对于前三者而言,要小得多。
2.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居环境、家长文化程度、家长职业。此次接受调查学生的家庭状况如表二:
表二 接受调查学生的家庭状况
家居环境
家长文化程度
城镇
农村
大学 高中 初中 小学
17518 37
72
64
19
家长职业阶层
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 公务员 工商经营者
71 16 35
3338
表中家住农村或城市,对学生的职业向往影响不大。
家长文化程度对学生职业向往的影响如图二:
图二 家长文化程度对学生职业向往的影响
图二有几个很显著的特点:1 )各个文化程度家庭的学生向往进入知识分子阶层的比例都相当高,尤其是大学文化程度家庭的学生;2 )各个文化程度家庭的学生都不愿当工人、农民;3 )想当公务员的学生以高中文化家庭的居多,想从事工商经营管理的以初中文化家庭的学生为最,而小学文化家庭的学生想从军者又高于其他文化程度家庭。这种分布与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从事的职业大体一致,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学文化程度的家长主要从事教科文卫;高中文化的家长有从事行政、公安司法和企事业的管理,也有做工人的(劳动强度较低的技术工人);初中和小学文化的家长多是工农和个体工商。结合表三,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家长职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表三 家长职业对学生职业向往的影响
学生向往阶层
知识分子明星
公务员
家长职业阶层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工人
27 38.07 9.9
2 2.8
农民5 31.31 6.3
2 12.5
知识分子
23 65.72 5.7
6 17.1
公务员 14 42.48 24.2 7 21.2
工商经营者 15 39.54 10.5 5 13.2
学生向往阶层 工商经营者 工人 农民军人 自由职业者
家长职业阶层 人数 %
人数 % 人数% 人数 %
人数 %
13 18.39 12.7
1 1.4
1 6.3
1 6.35 31.3
1 6.3
3 8.63 8.6
3 9.13 9.1
6 15.81 2.6
结合目前社会形势,我们认为,知识分子和公务员阶层的各种职业,比较稳定,比较受人尊重,出身于此类职业家庭的学生受这种现象影响较大,故其选择比较集中,而其余阶层的职业,其生存环境要比前述职业差,生存竞争激烈,其谋生手段向多元化发展,故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相应地分散得多。至于有学生向往明星阶层,主要影响来自于社会和学生的个人爱好。实际上,在与家长平时的接触中,许多家长对学生过于注重艺、体都持否定态度。
3.学生个性因素的影响
这里的个性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对自己潜能的评估和个人爱好。
学生成绩对学生职业向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职业对知识水平要求高低上。一般说来,学业优良的学生倾向于选择从事科技人员、医生、律师等职业,而学业一般或较差的学生的职业向往志愿相当分散,比较集中的有军人、文艺工作者(歌星)等。
个人爱好对学生职业向往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文艺和体育的爱好上。如有的学生喜欢踢足球,便渴望成为足球球星;有的学生身体素质好,已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所以觉得自身有条件成为体育明星等等。
学生自我评价对职业向往的影响。由于它带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故并入性别因素展开论述。
4.性别差异因素的影响
从表一我们可看到,男生希望从事科技人员、军人、私营企业主等职业的比例超过女生,特别挑选科技工作的人数远远多于女生,而女生选择艺术工作者、教师、记者、医务工作者的人数大大多于男生。这种职业选择的差异性与两性在生理、心理方面的差异有密切的关系。
男女的生理性差异是很明显的。从生物学角度看,男子强壮,肌肉发达;女子柔弱,脂肪丰满。这种体能的重要差异,导致两性的身体素质不同:男性在力量、爆发力、速度和强度上占优。女性的耐力、柔韧性优于男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性从事不同的社会活动、承担不同的社会职业。
但是,影响男女生对职业不同向往的主要因素来自男女的不同心理倾向。根据国内外心理学家的研究,人的性别身份的确认或归类,是一个社会过程,无论先天遗传如何,人们对自己性别的认识取决于后天的教养。性别的同一性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两性各该具有怎样的特征,各该做什么,无时无刻不受社会环境的作用,从而在生理差异基础上产生和发展了心理差异,从学生的自我评价中可以看到这种差异的存在。
表四 高二学生各种自我评价比较(%)
评价等级 优良中
差
性别男女
男女 男女 男女
学习能力
10.7 18.9 35.9 35.6 43.7 41.4 7.8
4.4
领导能力
12.6 14.4 36.9 37.8 38.9 44.4 10.7
3.3
创造能力
25.2 13.2 45.6
38 25.2
40 4.9
3.3
写作能力3.911 23.3
50
65 36.7 6.8
2.2
自 智力 33 28.9 44.7
50 21.4 17.8 1.9
心 社交
24.3 27.8 41.7 42.2 26.2 28.9 4.9
3.3
毅力
35.9 23.3
40 41.1 21.4 23.3 8.7
8.9
挫折承受力 40.8 41.1 30.1 35.6 23.3 17.8 5.8
5.6
理解他人
48.5 56.7 36.9 36.7 12.6 5.6 1.9
新事物敏感性
56.3 56.7
32 31.1 8.7
10 1.9
1.1
表四反映了在学习能力、写作能力、社交方面的自信和理解他人的项目上,女生对自己的评价较高,而在创造能力、智力方面的自信、毅力等项目上,男生的自我评价较高,其余项目差别不大。把表四同表一相比较,则两性各自评价较高的项目与学生们向往的职业惊人地一致,而且与目前社会女性多从事教育、医务、服务性行业,男性多从事科研、生产、管理等工作的现象一脉相承。表四男女生自我评价悬殊最大的是创造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两者恰好与表一反映的内容相符,这里面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诺·麦考比和卡罗尔·杰克林在详尽分析和概括了1600多项研究后,著成《性别差异心理学》一书,他们确认男女两性在四个方面存在差异:(1)女孩比男孩具有更高的言语能力;(2)男孩的空间视觉占优;(3)男孩的数学能力占优;(4)男孩比女孩更愿意冒险,更具攻击性。这四种差异对中学生的影响极其显著。比如,男生希望从事挑战性和冒险性职业的比例远远高于女生。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大量这样的事实:女孩的作文和语言表达强于男生,她们在阅读速度、分解句子及辨析同义词、反义词方面占据优势;在空间知觉智力机能上,女孩有笼统思考倾向,男孩则有分析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凡需要用语言解释和理解的问题,女生成绩高于男生,凡需要用视觉空间技巧解题的问题,男生优于女生,这说明,男女两性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女性的语言优势和男性的空间能力优势影响着他(她)们的学习成绩和兴趣爱好,进而影响他(她)们的职业选择。
三、几点启示
根据前面对当前中学生职业向往状况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从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当代中学生对未来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充满了乐观和理想的色彩。在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的结合点上,他们选择了个人利益服务于国家利益的态度。在谈到职业向往的理由时,他们这样写到:
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造福人类。
教师 高尚的职业,为祖国培养人才;受人尊敬和爱戴。
军人 保卫祖国;纪律严明;锻炼人的意志。
私营企业家 具有挑战性;为社会创造财富。
司法 公正执法;惩治腐败丑恶现象
……
中学生的这些思想言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进入攻坚阶段的我国改革事业,得到全社会的支持,虽然在转型时期有的社会阶层其原有利益相对下降,但在国家利益面前,他们承担了牺牲,整个社会的情绪是相对稳定的。
第二,性别差异对学生职业向往影响很大。两性的差异使他们的职业倾向不同,但是,这种差异并非“天性”如此,它受社会文化的制约,社会在男女两性的生物差异的基础上,塑造着两性的心理行为模式,使两性承担着不同的性别角色,几千年的社会历史文化总是夸大两性很小的生物差异,因此,两性的心理差异实际上打了深深的两性不平等的烙印。事实上,麦考比和杰克林提出的男女两性的四项差异,都是社会强化的结果,他们认为,可以通过社会化的实践来缩小两性差异,例如,在鼓励两性从幼年起就自主的地方,两性都有出色的空间视觉技能。这对我们是个重要的启示,它启迪着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去研究怎样发展两性,尤其是女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工农是社会的主体,但学生对他们不屑一顾。这种现象出现应归因于社会的影响,主要是待遇不稳定,工作环境不理想,现实中的工农文化水平不高等。但是,从总体而言,大多数学生将来会成为工农的一员。因此,从学校教育看,应使学生在校期间较好地掌握文化知识,有层次有目的地教育学生,在抓好升学教育的同时,抓好就业预备教育,认真贯彻三个面向的方针,使学生能以高水准的文化知识素质、全新的观念进入产业界,进而促进整个工农阶层素质的提高;从社会环境看,国家要切实保障工农利益,使他们的政治经济地位都有所提高,这不仅关系到现实社会的稳定,而且关系到高素质的合格的安心的劳动后备军的培养。
标签:中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