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市场格局分析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格局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发育日趋成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形成,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也日益显现。自九十年代初我国商品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目前已基本完成了这一转变过程。与此相适应,推动经济发展的投资、外贸、消费三大因素中,消费需求问题正日益上升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商品市场需求不足破天荒地第一次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需求不足是影响1998年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两位数的高增长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消费需求长期具有旺盛的增长势头,市场需求很少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自然而然地集中于投资的推动力,投资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而目前,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市场需求问题正日益上升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实际上,其作为买方市场下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近年来早已开始潜移默化,只不过由于多种原因,1998年的情况更加显化:
1.买方市场条件下市场基本饱和。买方市场的形成与市场供求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市场供小于求的情况下不可能形成买方市场,只有市场供大于求才可能形成买方市场。因此,买方市场的形成也就意味着市场的相对饱和。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工业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和供过于求的占100%,没有供不应求的。 这种状况必然导致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如全国彩电、冰箱、啤酒、卷烟、纺织等生产能力过剩已达40—60%。
2.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外贸出口。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东南亚国家货币的大幅贬值,一方面其进口的需求下降,一方面其出口的竞争力上升。东南亚国家与我国贸易关系密切,且众多产品具有竞争性,其很可能从三个方面影响我国外贸,一是减少对我国的进口,二是增加对我国的出口,三是强化与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而这都必然不同程度地造成国内市场的进一步相对饱和。
3.经济体制改革抑制盲目投资。投资扩张是增加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据有关资料,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有40%转化为消费资金,60%转化为生产资料需求。因而可以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市场需求的旺盛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投资需求的旺盛,仅管其中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了很大浪费。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和企业改革的深入,这种状况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不仅银行不敢盲目贷款,企业也不敢盲目投资,投资饥渴与资金短缺正在缓解,其对市场需求的拉动亦随之减弱。
4.市场消费心态发生深刻变化。在我国的卖方市场条件下,人们担心的是出现通货膨胀,因而其心态倾向于购物保值;而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人们期待的是商品持续降价,因而其心态倾向于持币待购。这种心态必然导致相当的即期消费转化为预期消费,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不断上升,而消费率逐年下降就是实证。问题还在于这种心态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即市场商品愈丰富多彩,其心态愈倾向于持币待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市场需求。
二、1998年我省市场格局可能发生的重要变化
综上所述,从总体上看,1998年我国商品市场将呈现供给较为充裕、需求相对不足的基本状况,因而宏观经济很可能出现增长减缓、通胀乏力的局面。由于目前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基本形成,1998年我省市场的总体趋势将与全国基本一致。但由于全国宏观形势与我省省情特点的共同作用,其亦可能出现以下重要变化:
1.消费品市场稳中偏淡,投资类市场稳中有升。新年伊始,令不少商家寄予厚望的春节消费热潮大打折扣,这不仅使商家们大失所望,也标志着今年消费品市场稳中偏淡的格局已经形成,估计至少在上半年不会有大的转变。这一状况,将会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相信中央会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而调控的重要措施,一是增加基础设施和技术改造的投资,用投资刺激消费;二是推行消费者信贷,促进住宅等产业发展,而这两者都将首先作用于投资类市场,使投资类市场在下半年出现稳中有升的局面。
2.市场取向日趋理性,优势产品市场前景向好。买方市场的形成必然趋向理性的消费取向,单靠广告宣传和轰动效应将很难培育出优势产品,而必须靠环境、资源、技术、品牌等综合的优势。这将给我省发展酒类、肉食品及天然食品等特色优势产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秦池酒虽好,但毕竟是川酒勾兑,饮秦池不如饮川酒;春都火腿肠虽好,但猪肉毕竟长途运输,不如四川产品新鲜。抓住这种消费心态,努力提高四川酒、肉制品质量,将使我省有可能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
3.市场分化日益明显,市场需求层次性增强。随着我国地区发展差距和人民贫富差距的扩大,市场需求也日益分化,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层次日益明显。四川属于我国西部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除少数高档次产品可以与沿海地区竞争外,大量的产品档次较低、竞争力较弱。充分利用市场分化所形成的消费层次性,将主要产品定位于以本省为主的广大中西部地区的中低档消费层次,以优质、低价取胜,应当是明智之举。而发展高档次产品,也必须与四川的自身优势相结合,才可能使产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产品的高附加值变为现实的高经济效益。
4.市场竞争中的品牌效应和文化效应进一步突出。在丰富多彩、玲琅满目的商品市场中,人们对商品的选择愈益挑剔,也日益茫然。一方面不仅仅满足于商品的使用功能,一方面不得不求助于传媒的引导。这就使得市场竞争中的品牌效应和文化效应进一步突出。在同样的品质价格的前提下,商品的文化含量愈高、品牌声誉愈高,其市场份额也愈大。我省的川酒、肉制品、长虹电器等一批传统产品和名优产品,有着丰富的文化含量和突出的品牌效应,对此应该充分利用。
5.新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但市场周期相对缩短。商品市场的日益饱和,使人们感叹“市场无热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一般商品的平均利润率大为降低。从消费来看,新的市场热点只可能出现在新兴产业和新产品上;从生产来看,利润率较高的产品也只可能出现在新兴产业和新产品上。因此,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开发新产品将成为市场的主要动向。而这方面的激烈竞争,又将导致新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市场周期缩短。
三、针对当前新的市场格局应采取的对策思路
1998年作为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性一年,其不仅在于国企改革、结构调整等进入了攻坚阶段,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还在于买方市场形成并强化所造成的市场格局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在1998年而且在今后时期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愈益深刻的影响,从而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对此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必须有全新的思路。
1.将市场问题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工作中,尤其是作为经济发展较落后、经济实力较薄弱的四川省,一直将资金问题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企业经营,往往首先考虑的是资金运作。毫无疑问,资金问题十分重要,对于我省来讲尤为如此。但这往往造成对市场的忽视,现在看来,这很可能是影响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没有市场的产品,再大的投资也没有效益。为此,我们必须在观念上来一个根本转变,将主要目光从资金凝聚到市场上来。
2.高度重视最稀缺也最宝贵的市场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市场是一种资源,随着其饱和程度的增加,其将变得比资本更为稀缺和宝贵;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市场资源不可能通过封闭来进行保护和利用。如何在市场开放和市场融合的过程中,保护和利用好我省的市场资源,将是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应当看到,国外和省外到我省投资,其根本看重的是我省市场;而我省在引资中让出部份市场,最终也应该立足于重新赢得市场。
3.着眼于增强市场竞争力,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经济的竞争,最终落脚点在市场的竞争;经济的发展,最终体现在市场的拓展。为此,必须首先了解市场的现状,把握市场的趋势,根据自身的条件,确定在市场的定位,政府和企业都必须下决心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从我省实际出发,当前一是应正视我们在发展水平上的落后,不盲目跟风,坚持发展中档市场定位的产业和产品;二是充分挖掘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潜能,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和环境题材,振兴传统的名优特产业和产品;三是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动态,结合自身优势发挥,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
4.切实推行市场的集约化营销方式和手段。商品市场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商品的质量性能、成本价格和市场营销,而营销成本是商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其比例不断增大,目前有的已达到商品价格的50%以上。过去我们讲降低商品成本,主要着眼于降低生产成本,这种产品经济的观念必须坚决转变。降低商品营销成本的关键是要大力推行集约化的营销方式和手段。当前,重点应以名牌战略为导向,以品牌共享为纽带,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利益均沾为手段,以质量性能为保障,围绕我省有较高知名度的名优品牌,组建多种形式的营销集团,一个集团着力推行一个名牌,依托名牌发展系列产品,从而充分发挥名牌潜能,降低营销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