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观思想工作文化--兼论21世纪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_政治文化论文

论微观思想工作文化--兼论21世纪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_政治文化论文

试论微观思想工作文化——兼论二十一世纪思想工作形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工作论文,微观论文,二十一世纪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将文化内容引入思想工作,已成为未来思想工作的发展趋势。未来思想工作文化的形态主要由以下内容构成:一条轴线、三维制衡、多重兼容。所谓一条轴线是指主体意识高扬下人的全面发展;三维制衡指的是动态政治的“允许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给定的文明度,认同效应与风格流派多样化的密度。而多重兼容则是指价值选择的并存互补作用。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微观 文化

一、思想工作发展的趋势——文化观的引入

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思想工作的实践表明:在千变万化的思想工作长河中,尽管政治的、行政的意志是始终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其中最具有广泛性和“常青树”特征的内容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最基本的、共性的“真、善、美”和科学文化。在迎接和展望21世纪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和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今天,我们不仅有必要站在“民主与法制”、“文明社会的发展目标”、“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解放”和“主体意识觉醒”的高度,审视传统思想工作模式中的某些潜在的不足,探讨消除导致思想工作某种程度的苍白无力内容方式上的单一化,而且有可能创造出永葆青春与活力的思想工作文化新境界来。

文化有狭义文化、常义文化、广义文化三种类型。狭义文化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人类知识凝结,是相对于书本知识的有无、多寡、深浅而言的。常义文化是在惯常情况下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便称。广义文化即人们关于一般文化的理解,它与文明有密切联系。相对于原始性、野蛮性、蒙昧性、落后性、保守性、狭隘性、封闭性、片面性等非文明的现象。可见,广义文化是以人和社会的发展为价值参照系来研究文化形态的;狭义文化是以知识的积淀为度量来考察文化的;常义文化是以精神生活的自由度为着眼点来评价人的文化的。三者各有侧重,但无疑都是广义文化在不同方面的表征。都是以人和社会与文化的对应关系为基本线索的。

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彻底解放”、“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中可以看出:“文化”即“人的文化”,“人”即“文化的人”。人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本身。人的活动是文化的活动,“人的文化”是人的历史发展;“文化的人”是人的质量状况。人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是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也正表明社会和人的发展,二者共循着一条“文化”的轨迹,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链环。据此,我们可以把“文化”理解为人的一定历史的进步与文明以及科学化的目标和过程。这样看,“文化”就成了普遍的范畴。如政治文化,法制文化,经济文化等等。不仅理性的发明创造是文化,实践运动的发展的形态也是一种文化;不仅是已有的门类是文化,而且发掘新门类,创造新品种也都是“文化”。总之,一切达到了理性、美、艺术、科学境界的精神和物质活动,都可称之为“文化”。“思想工作文化”的命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来的。正是从思想工作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科学目标和过程的关系上,揭示思想工作的目标、功能、内容、过程,使思想工作与人的发展和谐统一。

实现思想工作文化,在21世纪,有没有客现基础呢?笔者的回答也是肯定的。当今世界,当今社会,是向现代化和文明发展的世界和社会。在这样的历史时代,社会文明程度逐步提高,教育和科学文化日益发达,愚昧、封闭、保守、落后日益被社会所抛弃。人们的主体意识正普遍萌发和加速发展。他们认为自身已经有一定的条件在社会文明的大潮中激流勇进,能够在社会制度、政策、法律的许可范围内依据自己的最佳发展方向进行自主选择、自主调节、自主完善。无数先进模范人物,无数科技精英,无数各类专门家的成长发展的轨迹都表明:人才的成就是社会制度、政策的实践过程、党和国家的关怀和培养以及个体主体的创造性劳动的共同结晶,而不是权力化思想工作的独家产物。在人的素质已经普遍提高,有了较强的独立审美判断和是非判断能力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信息发达时代,信息获得的途径、频率大体相同,机遇大体均等的社会条件下,人的发展动力不再单靠某种单一权力的驱动和启蒙,并非仅靠权力化思想工作告诉人们该在什么时候喜,什么时候悲,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笑,何为是,何为非,何为美,何为丑。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讲,至少是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反腐败斗争的特定实践中,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理所当然地是思想工作的主体,而他们的行政领导理所当然地是客体,人民的“主人”地位和领导干部的“公仆”地位,在思想工作的模式格局的变迁中,得到了全新的体现。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原有的权力化思想工作的吸引力已经面临挑战,这并非完全是消极的,而是合乎逻辑和辩证法的现象。这表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正在加深对思想工作权力化的理性认识,正在呼唤思想工作文化的到来。它同时表明:只有当思想工作进入“文化”的境界时,才会平衡主体与客体的心态,在主、客体之间产生共鸣,才真正成为人们文明发展的自觉向往和追求,才会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和准则,才会产生内在凝聚力,吸引人们自觉接受和体验。

二、思想工作文化的形态——一条轴线、三维制衡、多重兼容

“思想工作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强、涵盖面广的命题。它预示着21世纪的思想工作的崭新形态,即:一条轴线、三维制衡、多重兼容。

(一)一条轴线:主体意识高扬下的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知道,“主体”是指具有意识和意志的实践者、认识者。“客体”是指“主体”以外的实践和认识对象。从思想工作文化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解出发,“主体”即理性的个体,“主体意识”表现为“自主意识”。这种自主意识强化到一定阶段,才能表明个体的人从消极受动阶段发展到了积极的创造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个体的人才能以升华后的眼光审视“我”、理解“我”、创造“我”。只有到了这个阶段,他的人格、意识、兴趣、选择,才能得到自主主体和客体的共同确认。所以,人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亦即人的自主性、创造性的发展。主体意识高扬,正是思想工作文化所追求的目标。人的发展涉及个性、共性、价值三方面的关系。思想工作文化既承认和强调共性,又承认和强调个性,不互相取代和扼杀;既承认和强调人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的价值,又承认和强调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发展的价值,以及人对自我的价值。在侧重研究和强调“社会发展”目的时,人的发展是“手段”;在侧重研究和强调“人的发展”目的时,社会的发展是环境条件。人的发展是手段又是目的,最主要的还是目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正是思想工作文化的题中之意。所以主体意识高扬下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一条轴线,在这条轴线上,维系着“平等性”、“自由性”、“全面性”的机制。由于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具有同一根源和方向,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是由社会发展的多维性、全面性决定的,属于生态文明学、生态人类学范畴,而且人的发展的内在规定性、诸条件的制衡性,是协调平衡的,属素质结构范畴,所以,人的发展所需要的“平等性”和“自由性”,是相对于“专制”、“权威”、“趋同”、“保守”的范畴。在这里主要有两个指向:一是排斥“专制”、“权威”意识(主要指伪科学意义上的权威、规范、趋同),即与开放、开明、民主相违的东西;二是创造适合于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要卸下培养大一统的庸常的“模型人”的负荷,轻装跨入让人合理、合情、合法、平等、自由地确定目标,顺应各自的优势成长、发展的无限广阔的境界。在这条轴线上,思想工作不仅维护人与人的“法律的平等”,而且维护人与人的人格上的平等,即“文化平等”。

(二)三维制衡:动态政治的“允许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给定的“文明度”、认同效应与风格流派多样化的密度

1、动态政治的“允许度”。思想工作文化以社会政治生活的允许度为参照系,把“政治允许度”作为价值尺度之一,理所当然地包括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颁布实行的法律、法令、法规。

政治生活的“允许度”除了包括横向的量的“允许度”外,还包括纵向发展中已存在的和即将出现的“允许度”。政治生活中的有些具体内容和形式不是永恒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执政党和政府的认识和意志的不断发展,政策和法规不断演变,有的是被实践证明需要丰富、完善的对象;有的是被实践证明需要扬弃的内容。这使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往往会有第一只脚迈出时一个角度,第二只脚迈出去时是另一个角度的情况。思想工作如果无视这种可能性,产生了非理性、片面性、绝对化,就会促使一些非理性的“风云人物”在涨潮时激流勇进,在退潮时搁浅而滞。这种思想工作“加强”的程度,又对应着后来受到历史“惩罚”的程度。这就提醒我们思想工作在“为人的发展服务”的问题上,如何坚持深刻的理性原则,防止情绪化的、浅表化的、非理性的行为;如何坚持以科学和理性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在“追波逐浪”的同时,进行科学研究和预测,高瞻远瞩,既参照现实的允许度,又展望未来的允许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在更高层次上反右、防“左”的问题;如何以科学和文明发展规律为根本参照系和价值尺度,保持思想工作的张力和“韧性”的问题。其次,被我们视为“政治理论”范畴的马克思主义,她同时又包含着先进的人道主义,她承认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思想工作文化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不干涉人的合理合法的情感、志趣、性格、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不把那些非政治性的细微末节加以政治化的对待,不侵犯法律规定的人权。这也是“政治生活允许度”的另一层含义。

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给定的文明度。思想工作文化观认为,思想工作的过程,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提供的文明成果的认识、享用、承载、发扬过程。它必须以已有的科学和文明水平为起点来启动人们追求新的科学和文明,而不能以空想为起点,进行空想式的“培养”和“造就”,不能凭主观激情进行一厢情愿式的“加速”和“提高”。它必须在运用已确认的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又积极主动地引导人们接受实践中不断产生出来的新成果,而不是一味地以发扬光荣传统为满足。它必须既重视理论形态的成果又重视实践形态的社会活动本身的锻造作用,即规范性与非规范性的“合成”影响作用,而不是一味地唯书为用。它必须重视和加强科学文化的教育,并把它引入思想工作目标过程机制,着力于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真、善、美评价能力的提高,而不是脱离科学文化水平去发挥思想工作作用。

3、认同效应强度与思想工作风格、流派多样化的“密度”。就相对于“政治允许度”和“社会文明度”这两种外在环境制约因素而言,这一制衡因素属于内在心态环境制衡因素。思想工作虽然在直接形式的表面是“人为的外加”,然而从它的最终目的和本质上看,却是对象内在的认同效应和“自己的演进”。思想工作的效应是在主、客体的共识、共鸣的心境下产生的。认同感、共鸣越强,思想工作正效应度越高,向心力、凝聚力才能越强。思想工作的对象是千姿百态的人,他们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认同条件、感应度各各有别。所以思想工作的风格、流派越多样化,效应反映就越自然,效率也越高。所以,思想工作不仅形式应不拘一格,而且内容选择也应有层次性。简言之,就是要允许一切有利于人的积极的认同的行之有效的多种多样的风格和流派存在,打破封闭僵化模式,实行跨系统、跨门第、跨地区、跨专业的“无围墙”的开放和联合,提倡不同风格和流派并存竞争。这样,虽然主、客体的结构、基础、水平、风格各不相同,但由于有多少种人就有多少种风格和流派的需求,有多少种风格和流派,就有多少种优势并存竞争,就能在开放和联合的条件下,使思维接受多方位、多层次的有益碰撞,就能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所实行需要的喜闻乐见的风格和流派的启迪,就更有利于开拓创造性思维。不难断定:风格和流派的多样化的密度决定了思想工作无处不有的认同感和效应度,它打破的是单一化、大一统,达到的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效果。

(三)多重兼容:价值选择的并存互补结构

思想工作文化的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结构性价值系统,它具有多重兼容,并存互补的特征。

从思想工作体系的首级结构看,价值选择有以下表现:1、思想工作的实施发出者,将由单一的垂直隶属关系的选择转变为纵向和横向交叉兼容性选择(如:党、政、民三个系统的纵向和横向关系),形成并存互补和竞争。2、思想工作的内容,将由单纯的政治意识形态选择转变为大科学、大教育的结构性内容的选择。3、“批判”的方式,将由简单的“正确”与“错误”观念、非此即彼的刚性准则,转变为“正确”与“错误”准则同“进步”与“落后”准则并用的韧性的准则。4、主体和客体,将由绝对固定的规则化的格局,转变为相对模糊的不规则的主体和客体格局(包括反客为主、化主为客、和谐换位、双向引导启蒙、双向理解认同、共同体验、共同探索的互补互换效应)。5、目标模式,将由大一统规范转变为大一统与小一统以及积极的个性化的和多样性的结构。

从思想工作体系的次级结构看,价值选择有以下表现:1、政治规范与文化规范并存互补。2、权力操作式与非权力的自主设计式并存互补。3、法治与必要权威影响并存互补(因为法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4、有组织的权力式教导与“人为自治”式的自我发现并存互补。5、义务意识与权利意识并存互补。6、正确与错误观念和真善美与假恶丑观念并存互补。7、权力式检验与社会公论和舆论监督并存互补。8、现实性的当前检验与历史性的中长期检验并存互补。

从价值选择的多重兼容的原因和规律性看,处于并存格局中的各项,不能互相取代而独立进行,因为各有各的局限性。只有并存互补结构,才能够产生双方的和谐影响和互动。这正是兼容并存的可行性所在。例如:它虽然否定思想工作权力化,却不否定领导同志做思想工作;它虽然主张主体意识高扬,却不主张无政府状态;它虽然强调人的平等、自由和全面发展,却不是任凭信马由缰式的自由化。它既以社会“政治允许度”为参照系,又不排斥科学的反思和预测;它既追求政治的共同规范,又不否认科学文化的规律。它虽然期望积极的个性优势的充分发挥,但却不是以片面的自我表现为归宿;它虽然在具体个别的活动中有明确的主体和客体,却不否认主、客体可以互移其位。它既注意思想工作效益的当前检验,又不认为这种检验是一劳永逸式的。等等。总之,多重兼容、并存互补结构,尽管还带有过渡状态的特征,但毕竟是与现实历史和文明状况合拍的。它既有利于民主和法治建设,又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它不仅是对21世纪思想工作模式的“前瞻”,而且对现实思想工作的改进和加强来说也不失其可操作性的价值。

标签:;  ;  ;  ;  ;  ;  

论微观思想工作文化--兼论21世纪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_政治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