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北京#183;绿色人居 市环保局局长赵以忻:北京不容盲目乐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论文,人居论文,环保局论文,局长论文,盲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们在充分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把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推向恶化,有的城市绿化覆盖率不足10%,北京市绿化率虽然达到36%,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大都市相比较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进入新世纪第一年,“京都大地环保行”的主题就是“生态北京·构建绿色人居环境”。就北京的生态问题我采访了北京市环保局局长赵以忻。
北京生态环境质量正在改善
“说到生态.让我想到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无限的海洋。而有着上千万人口的北京,生态处于一个什么现状呢?”记者问。
“作为首都,北京一直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近20年来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生态质量正在改善。”赵局长回答。
近两年,北京市分6阶段治理近两年,北京市分6阶段治理大气污染,就是在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取得明显的效果。目前城市绿化率达到36%,山区林木覆盖率达到43%,显著高于全国的增长水平。平原区防护林和道路隔离带初步形成了网、片相结合的绿色防护林体系。延庆、平谷、密云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在增加,初步形成全市自然生态保护体系。2000年市区空气污染指数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48%,和1998年相比二氧化硫下降了41%,氮氧化物下降了17%,我们用两年半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城市七年的路程。今年全市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机动车尾气合格率提高到90%,能源结构得到改善,大力植树种草,市区空气污染严重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这一切就为建设首都生态环境首善之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赵局长话锋一转说:
北京生态环境不容盲目乐观
“这几年北京下大力气治理大气污染,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为何对生态仍不容乐观?”记者问。“这是因为我市生态环境还有许多深层次问题难以解决。”赵局长回答。
仅就北京16800平方公里的国土而言,淡水资源日趋短缺,水资源可供给量下降,地下超采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下沉,直接导致了我市生态系统脆弱,不能有效抵御和缓解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特别是山区幼林比例大,涵养水源能力差,平原农村地区种植业发达,土地开发强度大,消耗了全市50%的水量。全市还有大量未治理的沙荒地、沙化地以及撂荒、季节性裸露,沙尘污染严重,今年上半年就发生了16次沙尘暴。全市水土流失未得到全面治理,泥石流等环境灾害时有发生。一些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的无序开发与经营以及逢山开洞、遇水架桥,也加剧了生态破坏。另外,农药、化肥、畜禽类粪便和地膜造成的农业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生态质量,必须下大力气去解决。从何处着手?赵局长一针见血:
标本兼治构建生态北京
赵局长对记者说:“要从根本上改善空气质量,必须构建生态北京。”
解决北京的生态问题,必须全市一盘棋,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标本兼治、缺一不可。在城区要继续坚持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在郊区要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构建城区、平原和山区三边绿色生态屏障,挡住外来沙尘,为城区输送新鲜空气。在生态保护方面要抓主要矛盾,围绕着水源短缺,造成土地干燥,颗粒物居高不下的问题作文章。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水源保护区、水土流失区、防风固沙区和地下超采区划定禁伐区、禁垦区,实现严格的保护措施,恢复其自然生态功能。对水、土地、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按照各类资源的可供给量研究确定资源的分配量,合理制定开发规划,防止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恶化。对郊区平原地区,重点作好农业结构调整,大幅度减少效益低、耗水大的粮食作物,改种经济价值高,生态效益好的经济作物,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和时间,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回灌地下水,遏制因大面积农田干旱裸露造成的冬春扬尘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