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精益生产;装备制造;应用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结构优化、方式转变、动能转换的发展新常态。未来,装备制造业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品牌化、绿色化、集群化的转型方向迈进,实现振兴民族装备工业的历史使命。
1精益生产管理定义与发展
精益生产主要是对资源、生产组成、市场供求的创新研究,实现生产模式的转变,进而适应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淘汰生产剩余、闲余事项,进而确保生产形式的顺畅、高效。相对于传统的生产形式,精益生产模式能够应用在小型生产、多样化的生产形式中,其中准时化生产是其关键,在生产阶段,结合看板操作进行管理控制。看板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形式。在生产阶段中,工艺技术、制造生产等实行监管,其关键在于生产阶段的优化控制,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动态跟踪式物流形式,资源整合,防止剩余,减少生产投入,提升产品质量,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精益生产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精益生产模式形式化,没有与企业实际生产管理相结合;第二,精益生产涵盖内容较多,但是在企业实际管理中,更多注重资源优化配置,精益生产只是应用在几项流程中,就认为实现了精益生产管理的有效应用;第三,结合企业自身生产特点,选择了适当的优化形式,而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体现这一点,往往注重眼前效益提升,未放长远眼光,进而造成目标的难以实现。
2精益生产对于企业管理创新的积极意义
精益生产是通过生产作业的规范和提升,实现企业员工效能的最大化发挥,为企业追求更高的管理目标奠定基础。在精益生产模式下,企业员工的生产意识将大幅度提升,将以更加严谨认真的态度面对自身的工作,并对生产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不断将“精益生产”固化到企业的管理文化和理念中,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同时,我们要明确一点,即企业管理创新是厚积薄发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不断积累,夯实基础,才能取得更加优秀的管理创新效果。而精益生产在企业管理创新基础积累中发挥着显著作用。制造业是一种高技术性产业,除了技术方面的创新之外,还应注重管理创新,如此才能为先进技术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必须引入精益生产,将管理创新提上日程,以更好的应对未来更加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3装备制造业精益化管理的现实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装备制造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直接体现在产品质量、综合成本、生产周期、售后服务等四个方面,而这些竞争力都直接取决于企业精益化管理水平的高低。精益化管理主要包含现场管理和绩效指标管理两大部分,管理精益化的表现形式:环境整洁、生产有序、物流畅通、设备完好、质量受控。
现场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对现场生产作业活动进行科学的计划和控制,对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合理的组织和领导,保证人员和设备的优化配置,物料和信息的顺畅传递。现场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保证生产作业的顺利进行,最终反映在产量、质量、成本等经营绩效指标上。生产现场的管理是装备制造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企业的绩效指标管理主要反映在质量数据和财务数据,主要有质量损失率、在制品库存数、综合成本、利润总额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点提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18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加明确了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方向。
成绩的取得固然可喜,但是也要看到,当前装备制造业的矛盾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有效供给不足。一方面低端产品过剩,供大于求;另一方面高端产品又短缺,供不应求。产品的质量、性能、品牌满足不了用户对智能、环保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高端装备关键技术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关键件的国产化进程。装备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已经成为上至决策层、下至企业家都高度认同的唯一出路,也是新时代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
5装备制造业精益化管理的实现策略
5.1建立拉动式的生产组织模式
以大型装备的总装测试的需求为龙头拉动下游工序和零部件按照需求的节点顺序产出。在装备制造业中推行拉动式生产的组织模式,产品的零部件配套关系体现得更加明晰,物料需求节点的层次更加分明。参考元器件的采购周期、典型零部件标准工期,可以更科学合理的估算出各关键零部件的实际生产周期和成品的装配节点,提高计划的准确性与可执行性。
5.2建立系统性的绩效指标管理体系
装备制造业精益化管理的基本措施是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绩效运营体系、满足企业日常运营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需求。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通过指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统计和分析,实时监控指标的运行趋势和异常情况。以指标数据为基础,量化考核机制,实现目标管理。通过指标数据的分析,暴露问题、发现差距、督导相关责任部门制定具体的改善对策并跟踪落实,实现管理闭环、管理效能的提升。
建立起一套系统性的绩效指标管理体系,涵盖企业管理的生产、质量、进度、成本、设备、安全、人员等七大任务。依托系统化的绩效指标体系,把生产现场的计划组织、生产进度、产品质量、成本消耗、人员管理、设备保全等基本管理任务量化为数字、固化成表单、细化分解到各生产班组和作业工位。通过对各工位的绩效指标实行目标管理,定期统计分析各项指标数据,在生产现场进行统一的展示和汇报,督促各班组有效的开展针对性的改善活动,促进指标的良性改善和管理的有效提升。
5.3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
装备制造业对过程管理、质量控制更为苛刻。在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过程中更多地采用自动化的设备,减少人为干涉,保证产品的质量,在关键工序或易错的环节设置保护措施、防错装置来确保产品按照正确的方法生产加工,避免和防范操作工人的错误。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设置质量检测环节,对每一道工序进行状态监控、质量检测。装备制造业中推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强化“产品合格、顾客满意”的质量理念,提升全员的质量意识,及时发现质量隐患,工序间互为顾客、相互监督产品质量。
结束语
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引领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实现结构优化、方式转变、动能转换的高质量发展比经济总量的扩大更为关键。
参考文献
[1]蒲昌笋.装备制造业精益生产管理实践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7(06):240-241.
[2]张晋文,郭广沁.浅谈精益生产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7(10):17-18+21.
[3]刘钊.结合IT技术的精益生产管理在装备制造企业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7.
论文作者:娄玉飞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精益论文; 装备制造业论文; 企业论文; 指标论文; 质量论文; 绩效论文; 装备论文; 《科学与技术》2019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