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论争综述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论争综述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论争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我国对全球化的系统研究从80年代开始,90年代以来,学术界有关全球化的研究达到了高潮,各种观点陆续产生,它们从各种视角对全球化的含义、特征、内容、后果及对策等作了系统的论述,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全球化理论。

对于全球化的含义,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但大多数认为,全球化是建立在资本、生产、通讯、技术的一体化之上的,它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其主要标志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同时,随着经济生活的一体化,各国的政治和文化或迟或早也会出现同质化的趋势。所以,全球化既有经济的内涵,又有政治的文化的内涵。它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政治现象。对于这一点,国内学者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分歧。现在对于全球化的争论主要集中于一个焦点问题:全球化会对世界,尤其是对中国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去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观点。

一、张开怀抱,拥抱全球化

在许多学者看来,全球化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全球化正在成为一种无处不在,时时变化,影响到每个人生活的进程。只要一个国家要与别的国家交往,它就必然会被纳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作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当然也不例外。“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实现了世界资源的最优配置。一国经济运行的效率无论多高,总要受到本国资源和市场的限制。只有全球资源和市场的一体化才能使一国经济发展在目前条件下最大程度地摆脱资源和市场的束缚。可以说,全球经济一体化实现了以最有利的条件生产,在最有利的市场销售这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优状态。全球化的概念描述的是一种使世界经济接近于完全的市场这一理论上的理想的发展。这种发展所带来的值得向往的结果是,效率提高,商品更符合消费者的需要。全球化是一场革命,它使企业家能够利用世界任何地方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和劳动力在他希望的任何地方进行生产,然后把产品销往任何有需求的地方。全球化意味着许多好处:人们能享用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的新颖而便宜的商品和服务;控制经济信息的、受过高度训练的工作人员能得到王公俸禄般的薪水;特别是贫穷国家成千上万的工人有机会过上体面的生活。”〔1〕

基于以上认识,有学者指出,“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2〕“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可能是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赶超发达国家的唯一所能选择的必由之路。”〔3〕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东亚发展中国家受益最大。至于“发展中国家中最穷国家的这种处境,不是由于他们参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造成的,而恰恰是由于这些落后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没有得到根本的改造,使这些国家无法利用经济全球化合作所带来的机遇造成的。”〔4〕大多数东亚国家和地区成了小龙,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举世瞩目,恰恰是它们都进行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积极参与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并制定了参与这一进程的正确战略。因此,“有充分的理由说明,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受益最大。不仅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发展中国家得益更多,它们的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全球就是证明。”〔5〕所以,中国一定要抓住全球化的大好机遇,积极、自信地拥抱全球化。

前面已经提到,全球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在内的历史发展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进而影响到世界范围的政治生活和文化价值。所以,在关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许多学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政治、文化等非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问题。

政治全球化表现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程度的各国之间在政治观念、价值乃至制度层面上认识的趋同倾向,也就是将以自由、平等、人权充分实现的民主制度普遍化。有学者认为,“就政治意义而言,全球化在政治上可以说是民主化的同一词。最新一波的政治全球化是自1989年冲破柏林墙、冷战的结束和铁幕的消失开始的。全球化的有形动力是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无形动力是价值的一体化,民主政治与全球价值的一体化。”〔6〕“可以预料,世界将进入一个民主主导下的和平时代。”〔7〕

一些法律研究者对法律全球化的问题也进行探讨。他们认为,“经济一体化和非国家化不单纯是经济的,它必然以国家的政策与法律的变革为先导,同时又推动了国家的政策与法律的变革。”〔8〕“从法律的视角来看,全球化概念的援引,向人们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例如,世界经济与国家利益的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抵触,以及由此引发的国家主权与全球化的关系,法律多元主义、国家作为立法者和法律渊源的地位等政治法律问题。”〔9〕有些法学家进一步指出,要实现法律全球化就应树立全球人的法律意识,把立法的着眼点放在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上。所以要求改革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淡化国家意识,倡导立法的非国家化。

文化全球化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当下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引导下,西方的流行音乐,时髦服装,畅销书籍,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纷纷登陆中国,找到了自己的市场。在一些学者看来,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所以,他们倡导建立一种超越本土文化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也就是所谓的“全球文化”。有学者是这样论述文化全球化的:“我所说的人的社会化过程全球化了,正是意味着形成了一种‘地球文化’。人的社会化过程总是在某种文化环境中完成的,今天,人们赖以成长的文化环境已经超出了民族的和国家的界限。一个地球人从他诞生的那天起,他就处在来自全球的文化信息的包围之中,在享受着同时也接受着属于整个地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使得他首先成为一个地球人,然后才是中国人、美国人、法国人、巴西人等等。”〔10〕“现在谈论超越意识形态、超越社会制度的人类共同文化和价值观,本身就承认了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存在,然后再去超越它。全球化的发展在告诉甚或是警告人们,没有了地球,这个星球上的一切都会归于毁灭。为了整个地球的生存和发展,所有的地球人都必须接受和创造某种共同的价值观、正义观。”〔11〕以上学者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视角对全球化问题提出了他们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全球化如同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或者太平洋上的风暴,国家、组织和个体的人都不得不对它作出反应。”〔12〕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和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它无情而有利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它为中国提升综合国力和加速改革开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必须面对全球化,接受全球化,积极投身全球化,因为这是中国发展自己,赶超发达国家的唯一可供选择的道路。

二、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

当然,对于全球化的论争并不是第一种声音一统天下,许多学者对全球化及其后果进行了质疑。

前面提到许多学者把全球化看作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参与其中才能生存发展。对此,一些学者提出了相反的意见,指出,“目前所谓的‘全球化’准确说是‘少数人的全球化’,因此它既不是人类的福音,也不具备必然性。认为这种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并且值得全人类热烈欢迎,这只是少数人挟持多数人的意识形态而已”。〔13〕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才是最大的受益者。“新自由主义所主张的一切让市场发挥作用,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实现贸易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使跨国公司有了资本自由流动的权利,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配置资源,寻找最低生产成本和最低税收线路,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14〕“事实上,跨国公司带来的就业量远远小于被它挤垮的本国公司的失业量。特别是对于技术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跨国公司的无障碍进入意味着该国产业结构的全面降级,意味着多数人的失业和半失业。因此,事实恰恰与全球化舆论倡导的相反,不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而是逆之者昌,顺之者亡。”〔15〕

一些学者提出,不应该把全球化变成西方化,认为西方是全球化的“渔利者”。“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呈现正态分布。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西方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在可悲扮演着输家的角色。在资本国际循环过程中,作为‘外围’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的资本积累的对象,发达国家凭借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资金、劳动力、信息的不平等交换,获取巨额利润。”〔16〕

学者们对全球化造成的世界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差距的加剧表示了深深的忧虑:“在这繁荣的表面下,一条贫富之间的大峡谷却在无声地裂开,而且愈裂愈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不仅没有缩小贫富差距,反而加速了它的发展。从宏观角度看,站在财富的峡谷北面的,是输出资本和技术,并随之可能输出思想意识观念的发达国家;站在峡谷南面的是希望输入资本和技术,但不希望资源被利用、观念和体制被改变的发展中国家。从微观角度看,站在财富的峡谷北面的是已经乘上技术革命顺风般的技术人员、企业主管人员、投资家等精英分子;站在峡谷南面的是教育程度不高,还不知如何上网,仍然依靠传统产业谋生的人们,他们不仅清晰地看到峡谷的裂开,而且感觉到自己脚下的土地在松动、塌陷。他们对滑落谷底的恐惧,对为什么自己偏落在峡谷这边充满了不解和愤怒。而全球化被认为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17〕贫富差距的拉大,为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同时,一些学者对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及其负面影响进行了思考。指出:“必须清楚地看到,西方宣扬全球化,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18〕“有人谈到美式快餐和流行音乐风靡世界,微软产品垄断全球软件市场,英语几乎成为世界语言,以此说明‘全球美国化’了。但当中国服装和华人餐馆也走遍世界的时候,却没有人提‘全球中国化’。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两者所产生的效益和影响不可同日而语。”〔19〕第三世界国家在西方国家所倡导的全球化面前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是游戏规则的执行者而非指定者。这就使得发达国家借助于政治和文化上的强势地位干预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生活。所以,一些学者指出,中国应该抵制西方的政治压力,维护民族权益,保持自己的价值观念,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面对全球化“莫忘民族化”。

随着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日趋于明显,尤其是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消极后果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不合理的一面的突出,中国学术界对这一进程的批评意见大大加强,抵制的态度得到日益增多的公众的赞同。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全球化已经和可能造成的严重冲击及各种弊端,如南北贫富悬殊及科技差距的加大,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投机势力面前的束手无策,西方主流传播媒介和文化产业体现出来的“文化帝国主义”,一系列主要国际法,国际制度和国际规则表现出来的“西方霸权”,科索沃危机后中美两国之间的磨擦争吵和关系恶化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众传媒和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对“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的抵制心理。

三、福祉与灾难共存

对于全球化问题的认识,上述两类观点可以说是相左的,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此外,还存在另外一种观点,即认为全球化是福祉与灾难共存的过程,既强调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也不忽视它的消极影响。当然,这并不是前述两种观点的简单折衷。

有学者站在哲学的角度对全球化进行了概括,“全球化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内在地充满矛盾的过程,它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它包含一体化的趋势,同时又包含分裂化的倾向;既有单一化,又有多样化;既是集中化,又是分散化;既是国际化,又是本土化。”〔20〕全球化是一个相反相成的过程,是一个悖论。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趋势具有双重效应,即机遇与挑战并存:其一是机遇,全球化过程将为发展中国家引进资本、吸收现代技术、发展外贸、推动经济市场化,并逐渐进入全球市场提供历史契机。……其二是挑战,全球化过程也将使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主权基础受到侵蚀,受到发达国家某种经济霸权的威胁,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过程是一个充满痛苦和血泪的过程。”〔21〕

有学者对这种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具体的总结。

“以高度国际化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为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实现了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从而极大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

2.遍布全球的信息网络构成了人类社会灵敏度极高的“神经中枢系统”,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使信息瞬间分享已非难事。

3.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最直接的体现者,实行全球战略,进行跨国界和地区界限的生产和经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对世界经济起着越来越大的助推器的作用。

4.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因果关系,经济全球化从总体上讲是有利于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

不过,对于民族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它既给民族国家带来机遇,又使民族国家面临严峻的挑战。

1.民族国家的主权基础受到侵蚀。市场经济是极富穿透力的一种力量,具有很强的地理扩张倾向,其逻辑是将经济活动集中在便于生产并获得高额利润的地方,因而往往超越政治藩篱;而国家行动的逻辑则是获取并控制经济增长及资本积累的进程,并且对经济的管理往往服务于某种意识形态的目的。因此,市场和国家在现实中往往发生冲突。主权是民族国家的灵魂,对内享有最高权威性,对外具有最高独立性。然而经济全球化浪潮却使主权的神圣性大打折扣。国际协调机制是经济全球化顺利进行的秩序保障,其权威来自民族国家主权的部分让渡,然而新的国际权力实体一经产生,便显示出对出让者的异化倾向,即对主权的分割、减损乃至“吞噬”。

2.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国际合作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间的经济竞争。经济全球化是两个互为表里的因素的互动过程。一方面各国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各国为防止本国利益完全淹没于全球化浪潮中,则千方百计地增长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增加本国公民的福祉。维护国家利益是经济竞争的基本动因,只要世界还是由国家组成的,国家利益仍然是各国交往的最后语言。

3.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财富增长的同时,也会带来各国财富收益不均的问题。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全球化的推动者是富国,受益者也主要是富国。因此,在分配经济利益的蛋糕时,仍然是大块蛋糕分给少数人,其他人只得到蛋糕屑。

4.经济全球化对各国政府施政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无国界经济”在促进世界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其脆弱性、敏感性往往使各国经济安全关联系数增大。所以民族国家政府管理经济活动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本国参与全球化的收益大小。〔22〕

基于以上认识,这些学者认为,面对全球化,中国不能全方位地参与其中,而应当有所选择,有所保留。在充分把握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应该全面估量它所产生的各种弊端。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全球化之中,应当优先考虑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即使是经济方面,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也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应该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适度地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监管,充分认识到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背后的霸权实质,有限度地开放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使我们在享受全球化带来的福祉的同时,避免它有可能给我们带来的灾难。

全球化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参与讨论的学者来自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他们的观点为我们认识全球化提供了多种视角和思路。这场讨论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展开和深入下去。我们认为,关于全球化的讨论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它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具体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在这场论争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自由、民主的局面也正是学术界多年来所倡导和追求的。

标签:;  ;  ;  ;  ;  ;  ;  ;  ;  ;  

“全球化”论争综述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