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传统建筑对比研究论文_彭舒妍

湖南传统建筑对比研究论文_彭舒妍

中南大学 410083

摘要:湖南,地处中南湘楚之地,地形较为复杂,有山地、丘陵、也有盆地和小片的平原,境内河流纵横密布。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加上多个少数民族在此聚居,湖南传统建筑的典型性并不是很明显,难以一言涵之哪种样式能代表湖南,但却丰富多样,每一种风格特色鲜明。为了对湖南地域性建筑有个整体了解,本文从湘东、湘西南各选取一个建筑实例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分析可以对比着研究湖南地区不同分区的地域性建筑的特点与区别。

关键词:地域性 布局 细部 构造

路易斯康曾说:“我看到过很多土人的茅屋,它们全都一个样子,也很好用,而那里却没有建筑师。我为此感到很感动,因为人们竟然可以这样聪明的解决日晒和风吹雨淋的问题。”传统建筑多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但却是最能体现地方艺术和地域特点的民间建筑。

1.概述

“湘”因湘江而得名,为湖南省简称。湖南地区的民居发展可以分为几个时期:从尧舜与“三苗”之战,到楚人南来;从元代的“土司制度”,到清代的“改土归流”,大批汉民移入湖南,在带来深刻的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湖南地区的建筑形式与特点。不过由于地形地势的影响,湘西地区受雪峰山阻隔,因此所受中原地区建筑文化影响小,并在此地形成了文化沉积带。但不论是湘东地区还是湘西地区的传统建筑,它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相对于北方而言,湖南地区的传统建筑显得较为轻巧、通透;相对于江南沿海地区而言,又显得较为朴实、简洁;又因为受到楚文化的影响,湖南传统建筑要更加的浪漫、夸张和善于想象。

为了进一步了解湖南地区不同分区的地域性建筑的特点与区别建筑,我在湘东、湘西(大分区)各选取一个例子,来对其进行对比学习。

2.以湘东地区为例:“长沙市潮宗街楠木厅6号”

湘东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几乎全属于雪峰山脉、湘赣边境山脉、阳明山、洞庭湖区所形成的丘陵盆地区。湘江、资水在此区汇入洞庭湖。此区域汉代时属于长沙郡。后代分属不同郡县,清代分别为长沙、衡州二府。后代移民不断涌入,对当地土著文化造成很大冲击。特别是经过元末明初的“江西填湖广”之后,湘东大部分地区为江西人,对当地的建筑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1]。长沙市潮宗街楠木厅6号就是在这样的建筑文化背景里产生了。

2.1 历史背景

据有关专家介绍:楠木厅巷6号的西侧部分在1938年“文夕大火”后受过些损失,可骨架还在;其东侧主体部分却“烈火余生”,旧式木制楼房基本保留下来。2009年维修时,对西侧部分,拆除原有的两层小楼,恢复过街楼;对东侧主体建筑部分,在四面均修复风火墙,保留其主体建筑内的天井。如此,也就形成现在这种格局:建筑面积为472平方米,主体二层,局部三层,全为木构楼梯与地板,木板房,青砖白粉外墙。

2.2 建筑布局

楠木厅巷6号为开敞式布局,坐北朝南,三开间,东侧为杂屋。其内部重要房间如会议厅、大厅等所在“正屋”位于建筑主轴上,以南北向为主,次要的房屋所在的横屋则与主轴垂直。有前院以及后院。房间宽度普通约为3.6m—4.2m,进深为7M左右,室内高度一般在3m—3.6m之间.

2.3 构造特点

楠木厅6号修复时保留原貌,外墙为青砖墙,砌法为一眠一斗空斗砖墙,正屋为木结构承重,杂屋用青砖墙承重,室内部分用木板隔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关于屋架形式,由于楠木厅6号在修复时对室内天花均做了吊顶处理,所以屋架的形式不能确定,但屋顶的形式可以确定为两坡悬山顶,屋面施以小青瓦。

建筑复原时对其楼梯间也加以修复。该建筑设计的是与内庭结合的楼梯间:它将楼梯设于天井或内庭的一侧,成为“厅井”空间中的一处亮点,丰富天井的空间层次,更加强调了楼梯间的重要性和景观性。除此之外,室内从二层至三层亦有室内楼梯。

2.4 细部处理与装饰

大门按照构造的不同又分为“朝门”、“大门庐”和“门头”三种处理方式,该建筑入口使用的是朝门的处理方式,为“一字式”朝门。入院后的铺地是麻石铺地,与建筑外围以及所在潮宗街的地面一致。修复的隔扇门隔扇窗纹样丰富优美,但是否按照原有形式复原无从考据。

3.以湘西南地区为例:“邵阳市武冈市辕门口街道鳌山坪寿佛寺”

本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几乎全属于雪峰山脉、南岭山脉所形成的盆地丘陵区。主要包括资水上游

流域。即邵阳地区。湘西南区域属于老湘语片区,湘语形态相对古老,在整个湖南地区逐渐被周边文化、方言侵蚀的环境下,此区域保留了最古老的言语形态,也是受移民文化冲击相对小的地区。历史上政治建置的长期独立以及地理环境的天然屏障,使之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1]。位于湘西南地区的寿佛寺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建成,是研究清代古寺庙建筑及湘西南地区传统建筑的珍贵实例。

3.1 历史背景

寿佛寺历史悠久,根据康熙版的《武冈州志》[3]记载可以得知,寺庙始建于南朝梁武帝(464年-549年)时期,北宋徽宗(1082—1135)改名,明朝正德年间(1491-1521)重建,改名为报恩天宁禅寺,明代崇祯(1628—1644)年末年毁于兵乱;现存寿佛寺为清初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几经破坏和修缮,现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寿佛寺是武冈境内现存不多的,建成较早的、规模较大的佛教建筑之一。其建筑形式很好的反应了湖南地区寺庙建筑的地域特点,是研究清代古寺庙建筑及湘西南地区传统建筑的珍贵实例。

3.2 建筑布局

常见有平面布局有“一”字形平面、“门”字形平面、院落式等。寿佛寺应该属于院落式布局:正屋周围砌有墙和朝门,形成一个小院子,院了里有晒坪和种菜的小园,再此基础上再套以三合院、四合院。由于建筑群的功能多样、内容复杂,所以除一条穿过正殿的主轴外,另有有一条轴线延伸向西侧展开,组成两条轴线并列的组合群体。这种群体组合以及建筑布局极有特色很好的反应了湖南地区寺庙建筑的地域特点。

3.3 构造特点

该寺为穿斗式砖木结构建筑,其东西两侧外墙以及院内封火山墙为青砖清水墙,砌筑方式多种多样,有全顺和一平一侧等,其余内部建筑单体外墙已基本换为红砖墙,部分建筑单体木屋架保留完好。建筑屋架以穿斗式屋架为主,部分地方混合使用穿斗和抬梁,改建部分使用三角桁架。穿斗式木构屋架,其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整体框架。这种构架是南方地区广泛使用的木构架形式,寿佛寺的屋架也展现了清代寺院建筑的设计手法及工艺技术,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寿佛寺的屋顶形式采用悬山和硬山,檐口平直,屋角不起翘,这也是湖南西南地区寺庙建筑的一种特色。

3.4 细部处理与装饰

寿佛寺的梁头上多施以木雕,伸出短柱的梁头一端形状各异;二层的木栏杆上的栏板有装饰纹样(图十五),开在二层石头窗户方便通风。屋面盖青瓦,屋角无起翘,是寿佛寺的地域性特点之一。封火山墙平砌至顶,做叠瓦灰脊,飞檐翘角,出水口处有蛙型泥塑做排水。天井入口处垂花门枋下做垂莲柱,柱础一层圆形一层六边形,很有特色。

4.结语

湖南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以及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对民俗建筑的地域性、民族性研究有着很大的意义。通过同一民族不问地区民居建筑的比较,可是看出地域特征对建筑风格的影响;通过同一地区不同民族民居建筑的比较分析,则可以总结民族特性对建筑风格的影响[4]。这些传统建筑,都是千百年来不断进化而达成的成熟形态,最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因此研究地域性建筑是更快的寻找现代理想建筑形态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庞旭.《湖南传统民居及其区系研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10

[2]罗畅.《长沙地区民居建筑文化传统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9

[3]《武冈州志》康熙版.卷一

[4]韩旭梅.《湖南特色民居研究比较》.湖南大学,2005

论文作者:彭舒妍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  ;  ;  ;  ;  ;  ;  ;  

湖南传统建筑对比研究论文_彭舒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