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滴道区教育局 158100
摘要:在我国倡导学生全面发展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研究热点。为了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加快德育课程的融合脚步已是必然发展趋势。本文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为研究基点,通过分析当前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现状,进而对德育的内在功能进行深入剖析,为中小学教学体系完善奠定稳固基础。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德育;融合
基于学生综合发展视角,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当前必然选择。在过往中小学教学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所在比重相对较少,对学生心理素质及思想上的引导不够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基于此,中小学应贯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在构建完善教学体系中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作用,并坚持与德育功能相结合,从多个层次详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实现教学的系统化发展而做好万全准备。
一、中小学德育功能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中小学生处于青春期的特殊阶段,情绪、心理及思维方式都较为波动。德育作为正确引导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课程内容,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帮助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单纯依靠德育教学显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弥补教学体系的空缺,帮助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心理课程,使其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心理健康,逐渐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为以后自身成长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在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正是因为这二者都对塑造学生品格有直接作用,一个可以帮学生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另外一个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品质,将二者侧重点结合在一起,自然可以求同存异,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提供更宽阔的教学平台。
(二)完善教育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持续性教学活动,应贯穿学生成长的始终。在当前中小学课堂中,教师更注重学生学习成绩,而非学生心理及道德品质,这样很容易压抑学生的天性,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保证中小学教育机制的不断完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一是为了保证学生争取认识道德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从小就要为学生培育正确的三观,为学生将来成长提供积极的导向作用。二是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确保学生可以正确看待自身的压力,并进行自我调节,一旦学生产生排斥心理,教师可以积极疏导,进而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我改进的方法。
(三)增强学生人际交往水平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强化学生的心理认知是教学重点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并正确处理周围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生也要学会平等与尊重。社会的发展不是单靠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的所有人的共同努力,要想所有人都可以共同努力,给予彼此理解与尊重是很重要的。于此,教师既要保证学生养成积极的心理意识,要正确看待合作的重要性;也要充分发挥德育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身的品质,进而保证教学活动的开展符合时代发展的精髓,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这个环境之中,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并且这些观点必然不是全部都统一的,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必然会引发讨论,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也是大家交流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既然大家增强了沟通与交流,也就更能理解彼此的观点和感受,在给予彼此更多理解的同时,其实也是尊重彼此的一个表现。
二、中小学德育功能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途径
(一)坚持理论知识的彼此借鉴
在中小学课堂中,虽然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只有不断加强理论知识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由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较大,无形之中提高了二者理论知识融合的可行性,也有利于完成中小学改革既定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心理素养的提高,亦或是德育课堂中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这二者所坚持的都是为中小学树立正确的三观,从小就可以明辨是非对错,懂得积极进取等,这些虽然不在考试范围内,却对学生个人成长有重要意义。其次,教学内容的互通性。这二者在教学过程中都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均认为学生情感可以影响到个人行为。因此,课程内容都从与学生找寻情感共鸣为开端,要及时解决学生的情绪问题,这样才能为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进而让学生清楚健康精神追求的内在价值。最后,教学方式的共享性。为了保证二者理论知识的有效借鉴,教学方式也要进行相应调整,要利用好中小学现有的教学资源,以此为依托不断更新中小学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也更加方便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开展。当教师可以将二者的理论知识有效融合,彼此先进的教学的思想都不断的涌现,在更新的过程中向学生传递先进的教学理论,打造更加符合中小学阶段的教学模式,只有不断的融合与发展,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的是,在彼此借鉴的过程中,为保证其教学方式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教师应有选择性的借鉴,不可一味照搬,避免因流于形式的束缚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加强中小学生自我管理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用积极思维思考问题。中小学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的优势,利用学校教学平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从积极的角度分析自我成长进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来引导自身行为。学校所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也要与此结合,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趋势,给予自身准确定位,帮助在青春期的学生找准努力的方向,当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后,会在学习过程中更有动力,即使在面对困难,也会努力找到解决办法,会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与学习。在学生懂得用乐观的态度来规划自己生活之后,学生会主动在规划的过程中找到乐趣,那么学生也会更加容易坚持下去。其次,教师应建立沟通平台。一个管理团队最为重要的就是沟通,由于大家都是独立的个体,也都有自己的想法。在团队合作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沟通。因此,建立沟通平台也是为了促进中小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掌握与人沟通的方法,这样再加之教师的正确引导,自然可以强化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依靠主观能动性解决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应对打击,这对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有直接的作用。最后,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的制度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也是教师创新课堂内容的基础准则。建立有效的制度就是为了保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为学生营造更加有利的学习环境,最重要的是也为管理团队提供了处理问题的标准。当制度不断完善,教师与学生之间都会受到必要的束缚,心理健康课堂的个性化发展将更加明显,教师则会更加尊重学生的想法。虽然当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之后,教师的管理会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制定了完善的制度后,教师处理问题时将有据可依,无形之中也减轻了教师教学管理的压力,对提高教师工作热情也有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1.强化教师的职业素养
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可以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确保课堂管理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首先,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当代中小学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外出培训,让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保证教学理念与社会发展进程相一致,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教学手段不断创新,也可以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其次,应提高教师自身道德修养,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教师应坚持以身作则,坚持做到以自我为表率,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德行,确保自身在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保证良好品德的培养,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梳理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传递正确的道德意识。通过完善教师队伍,不仅使得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也可以保证课堂氛围更加符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在良好教学氛围的熏陶下有更好的成长。为了保证教师知识结构的统一,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更要主动结合德育课程内容,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视野以及教学设计能力,这样必然可以保证教师的授课水平不断提升。不仅如此,当代中小学还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师考核机制,这也是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
2.提升教师薪资待遇
从整体上来讲,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占比重仍相对较小,这不仅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数,更重要地是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待遇。心理健康教师应该是具有较高学历水平和个人素质能力的群体,他们思想政治素养过关,专业素养非常高,并且要有着一定的人格魅力。而他们相较于其他课程和学科的教师,往往具有更高的心理素质及道德意识。因此,当代中小学英充分尊重教师们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教育者都能够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处于一个更加充满人文关怀、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因此,从学校层面上来说,当代中小学应该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和教师的个人待遇,其所提供的待遇不仅仅是教师的工资,还有包括心理教师职称评聘、外出培训机会、教研机会等,只有不断提高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政策与物质支持,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后顾之忧,使教师更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心理健康教学之中,为实现心理健康与德育课程的重组提供重要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过程中应注重与德育的共性,将二者充分融合才能确保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使得心理健康教学体系更加完善。为了充分发挥德育的内在功能,学校不仅要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入手,也应注重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更重要地是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完善,这是改进心理健康与德育融合的纽带,也是加强德育教学成果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崔连洋,于温柔.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作用及方式[J].中国教师,2018(12).
[2]杨亚伶.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8).
[3]李月琴.浅析初中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8(7).
论文作者:张慧
论文发表刊物:《学习与科普》2019年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学生论文; 中小学论文; 教师论文; 德育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素养论文; 《学习与科普》2019年3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