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道德的风险生成机制与防范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道德论文,机制论文,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西方金融学研究中,率先引入了“道德风险”的概念,经引申拓展之后,已成为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伦理价值追求。近年来,“道德风险”与审计实证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审计道德风险已成为从事审计活动人员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典型行动。 1 审计道德风险引进的现实逻辑与重要性 1.1 审计道德风险引进的现实逻辑 (1)大多数审计案件中,如果存在一些问题,并不是技术或者程序的失误造成,而是审计主体在审计行为与审计态度方面与审计工作的道德要求相悖。所以,在关注审计技术与审计程序的同时,还要对审计主体的自身行为给予关注,对产生的审计主体的道德问题进行纠正。在传统的审计模型中,对违背道德的行为产生的风险并不能给出解释,即便是企业和审计主体之间存在串通舞弊的可能,也难以在出具的审计报告中找到漏洞。 (2)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对个体的约束较之于制度约束更为明显。在审计领域中,道德是审计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和内生性变量。即为了降低审计风险,通常要从降低道德风险开始。否则,即便审计方案制定的完美、审计过程设计的精确而完整,审计准则和程序都十分客观,在道德风险的冲击下,也难以产生应有的审计效果。这是因为,无论是管理层面还是技术层面上的风险,即便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影响到微观层面,也能够找到和建立克服这一不良后果的制度规范与对应措施。可对道德风险而言,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通常是宏观层面的,其不良影响会对社会信用造成不可逆的冲击。 (3)社会发展到今天,法律和制度起到了良好的规范和示范作用。但是,任何法律都是不完备的,都是针对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群体和特定的事物发展规律制定的,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律体系。否则,法律如果具有绝对完备性,在面对任何一个案件时,法律的执行者都可以按照法律要求明确无误、没有偏差的推断其犯法缘由和定罪依据。而事实上,这种情况的出现本身就不是绝对的,从结论推断前提就可以获知——法律的作用十分有限。更多的时候,无论对犯法执行什么样的惩罚,还是界定何种行为违背人类社会的既定规则,除了法律之外,还要“求助于道德”,借助道德对社会事务进行衡量和评判。即便如此,因道德而引发的风险还是不可完全规避,尤其在相对稳定的法律面前,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会促使越来越多的难以预料的事件接连发生,这就给道德风险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在审计实践中,由于难以将所有行为都视为违法行为,也无法对所有可能的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引入审计道德风险,并对其加以关注和研究。 1.2 在审计中引入道德风险的重要性 审计道德作为对审计人员的从业意识考查和道德衡量,能够对审计结果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审计道德风险的出现源于注册会计师为了自身利益而对审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的利益损害,从本质上讲,和会计师事务所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相适应,也和现实经济制度的缺位与行业的自律懈怠直接相关。因此,在审计中引入道德风险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能够对审计道德风险的欺骗性做出更明确的预估,了解其具有主观故意性、丧失原则性和严重危害性。比如,审计道德风险能够造成审计信息失真,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产生误导;另一方面,审计道德风险的存在实际上已经纵容了违规违法与经济犯罪行为的发生,一些审计人员会在利益的驱使下与犯罪主体联合,通过合谋谋取更多不当利益,使利益的真正归属方受到伤害。 2 审计道德风险的生成机制 审计道德风险会对企业、行业和整个社会造成危害,也会严重削弱审计队伍的战斗力,毁坏审计队伍的形象,影响审计部门的权威和公信力。因此,有必要对审计道德风险的生成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引起风险的各类因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维护会计师事务所和从业人员在社会中的形象,避免给社会造成更多的损失。总体而言,审计道德风险的生成机制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信息不对称、内生于契约不完备、不正当竞争压价下交易风险均衡和市场结构的不合理,具体解释如下: 2.1 内生性的契约缺位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如果预期违法成本低于违法收益,或者违规成本低于因违规而得到的收益,理性经济人就会在违法违规和道德追求之间做出“有利可图”的决定,践踏审计原则,破坏审计市场。这种内生性的契约缺位通常会造成审计事务所或审计师作出违法失信的行为。对委托人来说,也难以借助签订完善合同的形式,对代理人行为加以有效约束,以保证其利益不受损害。实际上,在会计体系中,对伦理道德的考量往往要对会计师行为所引起的利益冲突与失序加以研判,这种伦理秩序也是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之下,通过反省和内心争斗逐渐形成的。 2.2 市场结构不合理 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引入了现代企业制度,上市公司规模越来越大,若缺乏了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企业管理层就会掌握审计委托权,这种不合理的市场结构,极易导致企业选择事务所的空间无限增大,审计市场就会成为“柠檬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可能发生,那些提供低质量审计的事务所就会大受欢迎,相反,那些能够提供高质量审计的事务所就会被“驱逐”,其市场份额也会逐渐萎缩。结果是审计质量的提高和审计市场之间彼此剥离,审计师的声誉机制越来越差,审计市场长期处于失灵状态。 2.3 信息不对称 与会计师税务所相比,被审计单位拥有更充足的会计信息,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审计工作中,任何一家企业的账目在接受会计师审核时,通常只提供样本,而不是所有资料和信息,加之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运作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审核时间有限,信息不对称就在所难免。这样一来,审计工作能够真正的发现问题就不得而知了。此外,在现实世界中,无论是会计师还是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人员,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情况下,极易为了追求自身效应最大化而产生欺瞒的动机,一旦有机会,就有可能借助不正当手段来获取非法利益。比如,对上市公司来说,由于信息不对称会出现“内部人交易”的情况,这种行为实际上与盗窃别无二致,都是在利益相关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的违背人们意愿、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只不过在新的社会经济关系条件下衍生和演化而已。 2.4 不正当竞争压价下的交易风险均衡 除了借助知悉内幕信息的方便条件,从投资者处获取财产外,审计道德风险的生成机制还涉及到不正当竞争压价下的交易风险均衡。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出于竞争的需要,会通过社会关系给竞争对手设置陷阱,使之在市场上处于被动位置。这样一来,如果注册会计师放弃了对高质量审计结果的追求,转向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就会破坏审计市场秩序,增加全社会的审计成本。尤其在审计收费不断走低的情况下,成本的增加意味着要降低事务所的收益,一些事务所就会因此而降低成本(比如简化审计程序等),增加社会成本。在这一过程中,虽然事务所能够得到短期的利益,但是作为经济人的注册会计师与事务所却会由于主动放弃了对审计独立性和职业道德的追求,而使其在未来的竞争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 3 审计道德风险的防范对策 3.1 加大政府的正面干预力度 无论对单个注册会计师还是对其所依靠的事务所,总会面临两种有利可图的诱惑:一是通过省略审计程序降低审计成本,使自身获取额外收益,二是在与其他注册会计师或事务所竞价时降低价格,以此获得低成本优势。但无论是其中的哪一种情况,为争取新客户或维持现有客户而采取的不正当竞争是市场经济所不允许的。因此,有必要加大政府对违反法律行为的惩戒和处罚力度,通过正面干预,促使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强大外力的作用下完成自律。 3.2 加大法律的惩戒力度、完善监管体系 对投资者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是自身经济利益能够得到保护,投资能否得到预期的回报。因此,一旦认识到会出现审计道德风险,就应该通过加大法律的惩戒力度、完善监管体系,追究责任人的民事赔偿责任,最大限度地挽回损失。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和监督,针对投资者难以有效实施对审计师的监管和无法获取确切审计工作成果等问题,构建与完善以政府监管为主导的、行业监管为辅助的审计监管体系,全面梳理政府监管的权威,向社会提供严格的检查与惩罚制度,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加以处罚和规制。 3.3 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降低道德风险 审计工作的专业性极强,行业监管是其有益的补充。但是行业监管往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在准确高效的将审计结果传递给投资者的过程中,还会产生一定的道德风险。为此,需要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降低道德风险,以使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能够增加其经济价值,避免资源浪费。这样,社会便愿意为增加价值而支付更多报酬,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就能得到保证。 3.4 重塑实际委托人 我国部分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够合理,经常出现实际委托人缺位的状况,这被看做是诱发审计道德风险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重塑实际委托人(代表实际委托人的利益)和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利益往来,这样能较好地完成对审计人员的委托,还可以完成对审计结果的监督。对上市公司来说,可以将证券监管部门作为实际委托人的执行人,这样能降低审计成本,还能代表社会公众行使对注册会计师的选聘权与监督权,有效规避审计道德风险。标签:道德风险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注册会计师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社会风险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法律论文; 财会论文; 会计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