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授课过程中的辩证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辩证法论文,过程中论文,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大胆忽略与重点选择
这种想法与做法的主要目的或动机是为了解决授课内容多与课时量少的矛盾。目前我们采用的教材是陈昌曙教授主编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内容基本上涵盖了科技史、自然观、科学方法论及科技与社会(STS)四部分内容,除了科技史部分之外同国家教委编写的以及其它一些院校自己编写的教材大体相同。如果全部内容都讲,研究生院安排的40学时就远远不够。在具体做法上我们是选择重点篇章,重点篇章中又选择重点问题进行讲解,科技史部分重点讲,因为这是其它后续章节的基础,给研究生打下一个较好的科技史基础对他们的学习很有利。科技史也不是全部都讲,而是厚今薄古,在对于古代希腊和中国的科技史作了简单介绍之后,着重讲近代自然科学之兴起,讲两次技术革命及上个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自然观部分则忽略自然界的物质形态与演变,结合共线性科学的内容讲授自然界的系统性。另外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侧重讲人与自然的关系,讲当前最热点的环境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紧密地和今天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我们在对重点部分的讲授中又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些难度的问题重点分析,启发学生广泛思考,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关于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环境伦理问题时就存在着一个是人类同自然之间要讲伦理还是在环境问题上的人与人之间(包括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群体之间)要讲伦理的区别。应把这种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各自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讲清楚,学生是很愿意参与这种讨论的。选择一些重点章节和重点问题讲授是否会出现缺乏理论系统性的问题呢?这要看是怎样地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在课时量少的前提下,与其所谓系统地全面地讲授不如选择重点,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焦点深刻分析,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其实,就算是能够做到系统地讲授,学生也未必能系统地听、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因此,我们主张宁要突破一点的深刻性,不要面面俱到的肤浅性。
2 主要是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大体上可以理解为,是指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讲解知识,传授技能和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毫无疑问,作为教师是应该恪尽职守做好这几方面工作的。但是,如果说这在古代以及今天的小学、中学阶段的教育中尚可做到(其与今天强调素质教育的某些矛盾着的方面暂且不论),而在大学、研究生阶段尤其是自然辩证法课的教学过程中却很难完全做到,尤其是想给学生解惑则更是难上加难。科学发现过程中自身存在的以及科学技术同社会相关联的未能做出和难以做出解释的问题实在太多,远非自然辩证法教师力所能及。我们所能正确解释的问题是极其有限的,我们不是也不要做万金油,但是,我们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比如我们在讲授了技术悲观主义和技术乐观主义之后,我们却很难提出一个什么主义来。我们可以讲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进入21世纪的唯一抉择,但是可持续发展中也包含着十分复杂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公平与不公平的矛盾、人类携手联合的共同性与南北部之间的矛盾、穷国与富国、阶层与阶层的矛盾、企业清洁生产与缺少资金的矛盾等。这里我们不是给学生一个什么明确的答案,而是把矛盾与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参与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科学以及人类就是在不断地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步的。我们认为,教学尤其是研究生教学告诉给学生一个答案远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更好,所谓“给学生猎物不如给学生猎枪”指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种做法也要紧密地结合实际,因为现实即是如此。考虑当今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思路决不应只限于哪一个领域,要从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以及生态学、环境科学技术等多方面来加以思考,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3 要宏观更要精细和准确
作为自然辩证法教师当然应该从哲学层次上综合把握科技史的脉络、自然观的实质和方法论的精髓以及这几方面的内在关系,但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除了选择重点之外,在重点讲授时一定要注意使内容讲授得细致与准确,否则便不能征服学生。比如讲授伽利略的科学贡献时应该细心地讲解自由落体的斜面实验,要结合大学普通物理课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与他们复习物理学课的过程中讲出了这位物理学大师的科学思想。再比如为了使学生掌握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观的哲学意义,教师就应该下功夫讲解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的具体内容,讲相对论力学与牛顿力学的区别,讲时空特性决定于物质质量的分布,讲为什么说宇宙中没有绝对的平面与直线以及在现实中如何来理解这一新的物质观与世界观。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学生在敬佩教师理科知识的同时领略到自然辩证法课程中哲学意味那迷人的魅力。再比如,讲授自然观部分涉及到环境问题时,我们细致地分析氯氟烃CFC[,s]的化学结构式,从而指出CFC[,s]能破坏臭氧层中臭氧分子的化学原因。再结合蒙特利尔协定讲授发展中国家在1999年7月1日前必须停止使用CFC[,s](包括电冰箱中的氟利昂、消防队用的哈龙等)物质,而如今我们尚没有开发出十分理想的替代产品,让学生在感到问题严重性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发明与创造热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有两点想法:一是自然辩证法教师最好能受过理工科大学的自然科学基础教育;二是作为自然辩证法教师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尤其是不断出现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新知识,同时又能深谙哲学的意味,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受到理工科研究生们的认可,才能讲好自然辩证法课。
4 讲授自然辩证法又不应局限于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这一门课涉及面很宽泛,要求教师应下大力气去掌握与此课程相关的知识,确实要博览群书才行,否则不易讲好。比如讲授科技史部分,就应了解哲学史、文化史与社会史。因为科技史本身就是文化史的一部分或一个领域。讲近代科学兴起的社会背景必然要分析十字军东征对资本主义发生的影响,要讲文艺复兴这一思想解放运动的意义,要讲地理大发现所体现出来的探险精神,要讲当时的技术基础为科学的发展提供实验手段的意义,而这些内容涉及到教师对社会发展史、文明史及哲学史的理解。只有对这一段历史的背景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把这一段课讲深讲透,才能有好的效果。再比如,讲非线性科学的意义,就要结合微积分、普通物理学这些学生已经学过的自然科学知识,讲解这些传统科学对于复杂性问题研究的局限性(例如可积分函数的有限性)以及混沌学、分形几何等非线性科学对于复杂性问题研究的有效性。而要作到这一点就必须去认真阅读这方面的书。同样,要把科学方法论讲好,不仅要求教师应该作到熟悉(至少应该了解)具体的科学实验过程,以使讲课过程中易于同学生交流与沟通,而且还应该着力去把握现代科学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托马斯·库恩的历史主义等所反映出来的科学方法论的基本思想,使学生明白任何方法都是有其一定局限性的,科学进步首先或者说必然伴随着方法的进步。“任何科学理论都无法成为永恒的世界冠军”(波普尔语)。让学生在学习方法论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辩证法教师应该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及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来充实和完善自己。
5 哲学的抽象与讲授的具体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哲学给人的印象又总是枯燥的”(查尔默斯语),没意思的。许多研究生入学后即有把自然辩证法课看成是哲学课是政治课因而可以应付的想法。无论学生们的这种想法是出自何种考虑以及是否有道理,教师都不应以这种态度来教课。教师应当将这一哲学分支作具体的讲授,应该自信通过自己的讲授是可以改变学生对此课的看法从而喜欢上这门课并参与乃至于迷上这门很有学问的课程。有些概念的确很抽象,比如“理性”。我们在讲授理性是科学的特征之一时,为了使学生能加深理解能真正听进去,我们从逻辑学、哲学和社会学几个方面来具体地探讨理性概念的涵义。通过生动地讲解使学生懂得了科学的理性特征就是其内在的逻辑性、论证的严密性、认识事物本质的深刻性以及叙述事物的有序性。同时讲授理性概念的反义词——非理性及这个概念在哲学、宗教、艺术、情感等领域中的意义。这样,学生对理性和非理性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再比如,讲科学的实证性与哲学的思辨性之区别时,我们指出有些哲学思辨的结果很有价值但并不一定能进行检验也未必需要进行检验。例如尼采的“与其什么都不追求不如追求无”和康德的“自然的历史从善开始,因为它是上帝的作品;自由的历史从恶开始,因为它是人类的作品”。这种深层次的讲授反而使学生们爱上了哲学。
6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常听到有些教师提起,因为教学而耽误了科研或者因为科研而影响了教学。这似乎意味着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与科研之间是一对矛盾。我们认为,这二者之间不仅不矛盾,反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深入的专题研究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充实,会使教师在讲课时心中有底,不是仅凭教材照本宣科,而是能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问题结合专题研究谈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感受。反之,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发现许多尚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可以作为自己研究领域中新的开拓点。这样,教学过程又有助于科学研究。在讲授创造性思维时,由于我们教研室有专门研究这一方面的选题与成果,搜集了很多这方面的材料,我们在讲课过程中便将其派上了用场,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比如讲授灵感的易逝性时我们列举了著名的爱情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在深夜感到腿痛而匆忙地写下一个“腿”字后便又睡去,第二天想了好久才悟出当时想好的诗句“我爱你,就象伤兵爱他那唯一的一条腿”。让学生在笑声中意识到灵感具有的随机性和易逝性。同样,在讲授灵感形成的几个阶段特征时,我们吸取了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讲授文学概论时所用的三段宋词来解释灵感产生的精彩片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晏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王国维教授用这三段词来说明灵感只有在高瞻远瞩的思考、奋发刻苦的钻研以及潜意识地对随机而来的思维火花的把握中才能获得。这不仅使同学们能领悟教学内容,达到讲授目的,而且还能有一种美的享受。
7 冷静的分析与炽热的情感
要使学生能对本门课听进去,由不喜欢听到喜欢听,作为教师还应该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教师要密切地结合科技发展的实际讲解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真实感受,以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很难想象教师缺乏投入,自己对这门课都不喜欢、不愿意讲而能有一个好的讲课效果。教师在对讲授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冷静而有序地分析中应始终满腔热情。对当今我国科技现状的分析、对技术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不仅要指出问题的严重性,还应持乐观的态度。目的在于既使学生能真正了解我们现在面临的严峻现状,又能激发学生献身于祖国的科学发展事业的热情。这里要强调的是自然辩证法教师在注重哲理性、趣味性的同时更应该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笔者曾聆听过几位全国著名学者对此课的讲授。教授兼学者的大师风范、全力投入的敬业精神及其充满激情的演讲,令听者无不动容,笔者至今难以忘怀。在感叹名师的同时也深知做一名出色的自然辩证法教师之不易。但是,这不也正是值得我们去做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