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的社会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及其应用论文,理论论文,幽默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幽默已经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自出现之日起,它就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幽默来互相逗笑、应对压力。弗洛伊德将幽默作为健康的防御机制之一,马斯洛将幽默感作为自我实现者的15种人格特征之一,在当代西方文化中,幽默感已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富有魅力的人格特质(Martin,2003)。然而,什么是幽默?幽默是如何产生的?幽默具有哪些功能呢?传统上,有三大幽默理论解释幽默的产生和功能。在幽默产生动机方面,蔑视/优越理论(Superiority/Disparagement Theory)认为幽默在于通过嘲笑别人的弱点来突显自己的优越感从而提升自尊(Hobbes,1651),释放理论(Relief/Release Theory)认为通过幽默来释放压力(Freud,1916);在幽默产生的刺激和过程方面,失谐理论(Incongruity Theory)认为幽默刺激包含着双重含义,幽默欣赏者理解了幽默刺激的出乎意料后,出现了紧张后的松弛和愉悦感(Koestler,1964)。但这三大幽默理论存在以下不足,都不能很好地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幽默现象:(1)在幽默产生的动机和功能方面,只看到幽默的应对压力功能,忽视了幽默的娱乐动机和交际功能;(2)在幽默的构成方面,只考虑了幽默刺激本身,忽视了幽默产生的社会交往情境、幽默发出者和幽默接收者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解释幽默,便产生了幽默的社会理论。
1 幽默的社会理论
幽默的社会理论强调社会交往情境中幽默的娱乐功能。游戏(play)是幽默的基础。Zijderveld(1983)对幽默的社会理论进行了阐述,认为幽默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情境中与常规意义进行游戏的交往方式,在这种情境中,通过笑而被认为是幽默或有趣的。这种意义游戏包括对常规语义、逻辑和情绪反应的反转、歧解等。幽默可能会被认为有趣,也可能会被认为是侵犯的,取决于当时的情境和听众。其他学者对幽默的社会理论作了进一步阐述,认为幽默是一种人际交往方式,是一种思想游戏(Martin,2006),人们以一种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交往,其目的在于在群体内创造欢乐与笑声(Miczo,2004),缓解人际紧张,逗乐他人,提升人际关系(Martin,2003b)。幽默,说到底,就是在与他人沟通时,让沟通信息被解释为有趣的(McIlheran,2006)。
在幽默的构成上,根据以往的幽默理论,研究者侧重探讨幽默信息本身,而根据幽默的社会理论,幽默则包括幽默发出者、幽默接收者、幽默情境和幽默信息四个方面。在一定的交往情境下,幽默发出者发出幽默信息,幽默接收者接收并理解这种信息,双方以一种游戏的方式交往并发出笑声(图1)。在幽默的社会理论指导下,研究者重点从幽默发出者的幽默创作、幽默接收者理解幽默信息、达到幽默目的的影响因素以及各种社会交往情境的幽默应用等角度来探讨幽默。
图1 社会交往情境下的幽默模型
2 社会交往情境下的幽默创作
参加各种游戏活动是人的天性之一(Bowlby,1988),社会交往情境下的幽默创作是与游戏相关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研究者探讨了影响社会交往情境下的幽默创作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既包括幽默创作者游戏心境的出现、安全感、人格特质和社交能力,也包括双方的关系满意度和交往情境。
2.1 游戏心境
社会交往情境下幽默产生最根本的原因是游戏心境的突然出现,即拒绝严肃地对待当前的事。没有一种游戏的心态,同样的一件事,就不会被认为是有趣好玩。McGhee(1996)指出,以嬉戏心态来构建思想的认知能力使个体能将不愉快事件看作是有趣而不是惊恐、烦恼或紧张。与嬉戏相反的人格特点是严肃。严肃的人总是认真慎重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件事,他们神情专注,经常陷入沉思,为自己设定目标并孜孜以求,缺乏轻松娱乐的心理准备(Ruth,Kdhler,& Thriel,1997)。McGhee(1996)指出孩子天性好玩,思维不受限制,但由于社会化的影响,长大后变得越来越严肃,失去了嬉戏的能力,也就变得越来越不幽默了。虽然人们都能够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不协调、荒谬之处,但只有当怀有一种嬉戏心态时才会产生幽默,而那些严肃的人则不会幽默地对待这些事。
2.2 安全感
在社会交往中,安全感是笑与幽默的基础。安全感是指在交往中有种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包括高水平的交往意愿和低水平的焦虑。高安全感的个体会更愿意交谈,对对方更积极反应,对交往情境更留心关注。因此,他们能够即时创作出与交往情境密切相关的幽默。他们会发现交往更有回报,更愿意交往,从而导致更多的笑声。由于幽默是一种委婉的沟通方式,这种方式包含着某种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那些在交往中缺乏安全感的人为回避风险就会较少采用这种沟通方式(Miczo,2004)。Miczo(2004)采用沟通意愿量表和应对幽默量表、幽默导向量表来测量安全感与幽默感。沟通意愿量表(Burgoon,1976)包括两个维度:焦虑和回报。焦虑是指担忧可能出现的身体和心理伤害的一种负面情绪,从而出现生理唤醒提高,产生回避或逃离导致焦虑情景的动机。回报是指与他人交往被认为是积极和支持的程度,因为他人倾听我们、理解我们、提供建议等。结果表明安全感与幽默感成显著正相关。
2.3 人格特质
幽默创作与幽默发出者的人格特质密切相关。幽默的产生首先在于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乐观的人会将生活看作一种挑战,而不是威胁,以一种积极、成长导向的方式来解释、处理生活事件,面对压力情境,他们更多采用积极评价应对策略。因此,当面对生活压力时,他们才可能采取一种轻松调侃的方式(Abel,2002)。国内外调查均表明适宜型幽默(adaptive humor)与乐观呈显著正相关(Martin,Puhlik-Doris,Larsen,Gray,& Weir,2003;郝霞,岳晓东,七十三,齐素园,2007)。适宜型幽默包括人际关系提升型幽默(affiliative humor)和自我提升型幽默(self-enhancing humor)(Martin et al.,2003)。人际关系提升型幽默是指为加强群体内的凝聚力,以一种能容忍和可接受的方式到处与他人开玩笑并娱乐他人的倾向,自我提升型幽默是指对生活保持幽默的视角并用幽默作为应对的策略的倾向(陈国海,Martin,2007)。此外,Vernon,Martin,Schermer和Mackie(2008)采用幽默风格量表与大五人格量表对300对同卵双生子和156对异卵双生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人际提升幽默和自我提升幽默与开放性正相关,这可解释幽默的运用与灵活性、想象力和洞察力正相关。
2.4 社交能力
社会交往情境下的幽默创作需要多种熟练的能够以游戏方式进行交往的社交能力。Wanzer,Booth-Butterfield和Booth-Butterfield(1995)做了两个研究。研究一采用问卷法,采用沟通能力问卷、情绪导向问卷、幽默导向量表进行调查。其中沟通能力问卷包括适应和回报两个维度。适应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人和情境;回报是指个体在交往过程中能够以他人为导向,尽力使他人感觉良好,尽力使他人能微笑或发出笑声。情绪导向是指个体能够意识到他们自己的情绪,并能够加以引导和控制。结果表明沟通能力、情绪导向均与幽默导向成显著正相关。研究二采用实验法,在第一阶段,被试完成幽默导向问卷,然后选出高于一个标准差者为高分组,低于一个标准差者为低分组,让他们三人为一组,每个人都讲三段相同的笑话。其中一人讲时,其他两人填写知觉趣味性问卷,同时进行录音,最后再请10个受过训练的评估者填写知觉趣味性问卷。结果表明当讲相同的笑话时,高幽默感者更具有感染力,被知觉为更有趣。在第二阶段,让被试填写32题的开放式情景问卷,让被试填写在各种情景下能记住的各种幽默片断。结果表明高幽默感者能够回忆出更多的幽默片断,有更多的幽默图式,这些幽默图式是他们即时创作幽默的基础。此外,社会交往情境下的幽默创作还需要了解对方,了解对方的情绪和想法,了解双方共同的背景知识。这也就是幽默在亲密关系的人之间更容易产生的原因(Provine,2000)。
2.5 关系满意度和交往情境
双方的关系满意度和交往情境也对社会交往情境下的幽默创作产生重要影响。Butzert和Kuiper(2008)探讨了双方的关系满意度和交往情境对创作出来的幽默性质(积极幽默或消极幽默)的影响。该研究招募了155个恋爱期在3个月以上的大学生,采用关系评估量表(Hendrick,Dicke,& Hendrick,1998)让他们评估双方的关系满意度,假想两种情境:愉悦情境(两人分别后重逢欢聚午餐)和冲突情境(看到对方跟另一异性在吃午餐),然后填写自编的幽默使用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关系满意度在情境与幽默使用之间起着调节效应。在愉悦情境中,高关系满意度者比低关系满意度者使用更多的积极幽默,同时会使用一些善意的嘲笑,但低关系满意度者则不会。在冲突情境中高关系满意度者比在低关系满意度者使用更多的积极幽默、更少的消极幽默。这是因为发生冲突后,高关系满意度者想利用积极幽默来缓解冲突所带来的紧张、不适,使两方没有产生敌意或产生敌意但没有带来消极后果地解决冲突;同时较少使用消极幽默以避免冲突的升级。而冲突的有效解决有利于关系的发展,提高关系满意度。低关系满意度者则无法区分这两种情境,在两种情境中都使用同等高水平的消极幽默,从而容易导致冲突的升级。而冲突的升级反过来又会导致更低的关系满意度。
3 社会交往情境下的幽默理解
Provine(2000)区分了幽默的两种模型,一种是“单口喜剧片模型(stand-up comedy model)”,该模型强调幽默刺激本身,如笑话、幽默故事等;第二种模型是“社会交往模型(social interaction model)”,它强调的是产生幽默的情境和交往动态性。由于幽默具有模糊性以及社会交往情境的复杂性,因此它可能没被理解甚至被误解。幽默是否被幽默接收者所理解接受,幽默的使用是否达到幽默发出者预想的效果,取决于它与交谈双方和交往情境的适宜性。
首先,根据归因理论,双方的关系满意度会影响对对方幽默使用动机的不同解释,即进行不同的归因,并进而影响对幽默的理解。当双方关系满意度高时,倾向于对幽默进行积极解释与归因,而当双方关系满意度低时,则倾向于对幽默进行消极解释与归因(Bippus,2000)。其次,双方的熟悉度或理解程度。如果双方具有共同的背景知识,能够理解相互的感情和想法,就能够更容易理解、产生幽默(Miczo,2004)。再次,双方的幽默倾向。如果幽默发出者经常使用幽默,那么幽默接受者就比较容易接受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对方使用幽默。另一方面,如果幽默接受者也是喜欢、使用幽默,那么他对对方的幽默也会持积极态度,就容易欣赏和接受对方的幽默(Bippus,2000)。第四,双方交往的幽默倾向。玩笑和游戏是许多友谊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种朋友间先前存在的玩笑关系也会影响他们后续的幽默行为及对幽默的理解接受(Bippus,2003)。第五,幽默信息的特点,包括幽默信息的质量(quality)、相关性(relevance)、意外性(unexpectedness)和耍宝性(silliness)。幽默信息的质量包括幽默的有趣性(Funniness)、适时性(Timing)和哲理性(witness),相关性是指幽默材料反映的内容与交谈主题应具有相关性,意外性是指幽默信息出乎幽默接受者的意料,或者说幽默材料具有新颖性、创新性,耍宝性是指通过搞笑、搞怪、装傻等来缓解紧张,营造气氛。
4 社会交往情境下幽默应用
在社会交往情境下,幽默具有以下两大功能:(1)娱乐功能:在群体内创造欢乐与笑声,缓解人际紧张,逗乐他人,提升人际关系(Martin et al.,2003);(2)沟通功能:幽默是一种人际沟通方式,这种方式以一种间接含蓄、轻松愉悦、调侃委婉的方式传达某些信息,使人在笑中有所启发。由于幽默采用失调的方式,同时包含多层含义,因此幽默在那些采用严肃、直接的方式将会产生对抗、尴尬或其它风险的场合(如冲突、批评等)中特别适用(Martin,2006)。由于幽默具有缓解紧张、营造欢乐、委婉表达等多种功能,因此在说服、安慰、冲突处理等各种不同社会交往情境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在领导、婚姻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4.1 幽默与说服
说服是指通过沟通影响他人态度转变的一种行为。根据态度转变的双加工理论,说服过程中有两种加工式:系统加工方式(说服的中心路径)和启发加工方式(说服的外周路径)。幽默在说服的启发加工方式中起着良好作用:首先,幽默有助于激起被说服者的愉悦情绪(Kuiper,McKenzie,& Belanger,1995)。当人们心情好时,更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较少反对说服信息。其次,说服者在说服他人时,所选择的幽默常常暗含着某种相似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以幽默的形式容易被接受(Meyer,1997)。最后,幽默采用的是一种言此及彼的方式,与说服者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因此提高了其可信度(Hampes,1999)。Lyttle(2001)采用情景测题(“道德挑战”测题修订版)研究结果表明:(1)卡通图片有助于提高被试对说服信息的喜爱,从而提高说服效果;(2)讽刺幽默有助于阻止被试采用系统加工方式,提出反驳意见,从而提高说服效果;(3)自我利益无关幽默(self-effacing humor)有助于提高说服信息的可信度,从而提高说服效果。
4.2 幽默与安慰
安慰是指当事人遭受不幸、挫折而处于忧伤、气愤、痛苦等消极情绪状态时,说话人为改变其消极情绪所实施的一种言语行为。若当事人的消极情绪减弱或消失,思想和心情开始向积极方向转化,那么安慰就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效的(李佑丰,2008)。在安慰过程中,被安慰者处理痛苦之中,安慰者会受到传染,同时要求安慰者对被安慰者进行适宜安慰的要求也会给安慰者带来压力(Gump & Kulik,1997),因此,安慰者可利用幽默来缓解双方之间的压力和紧张。其次,促使个体对环境重新进行评价是安慰的关键功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情境,指出情境中的失调之处,并以一种娱乐的方式来对其进行解释,会使压力事件看起来不那么具有威胁或让人产生压力感,使个体对环境产生一种控制感,鼓励个体以一种更积极的方式来看待事情(Morreall,1989)。Bippus(2000)让被试想象他们心情不好、朋友采用幽默安慰他们的情境,然后填写一系列问卷。从四个方面来评估影响幽默安慰效果的因素:双方的关系满意度、知觉的理解程度、幽默交往倾向;安慰提供者(即朋友)的沟通技能、幽默倾向;被安慰者(即自己)的幽默倾向;幽默信息特点。从三个方面来评估安慰效果:积极情绪(positive mood)、停止忧虑(stopped rumination)、获取力量(empowermen)。结果表明上述各因素与安慰效果都成显著相关(Bippus,2000)。
4.3 幽默与冲突处理
冲突是指人与人之间由于目标、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产生的主体之间的紧张、对立、敌视甚至争斗的关系。发生冲突时,幽默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冲突处理策略。这是因为幽默有利于缓解冲突产生的紧张气氛或焦虑(Parrish & Quinn,1999)。此外,一旦发生冲突,就意味着双方意见、观点等不一致,需要加强沟通。在这种情况下,幽默作为一种间接委婉的沟通方式起着传达或强化社会规范、表达批评的作用。幽默可使批评看起来不那么严厉而容易接受,从而有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Meyers,2000)。Bippus(2003)让被试想象与朋友发生了一场冲突、朋友在冲突中采用了幽默的情景,然后填写幽默归因问卷、幽默信息特点问卷、幽默定向量表和冲突结果问卷。结果表明积极归因(改善情绪、缓解焦虑、转变视角、淡化冲突、强化共同点)、幽默信息特点(质量、相关性、意外性和耍宝性)以及高幽默倾向都跟冲突改善呈显著相关,而消极归因(攻击、转换话题、缺乏讨论技能)则与冲突升级成显著正相关。
4.4 幽默与领导
领导的实质是一种影响力,即在人际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领导行为分为两种: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任务行为是指布置、执行工作任务以完成工作目标,关系行为是指对下属和蔼可亲,支持下属,营造良好的工作气氛。幽默有助于领导者营造一种良好的工作气氛。这种工作气氛有利于减少工作中的单调、紧张、挫折,鼓舞士气,提高工作效率,使下属更积极、自在、较少产生紧张感;此外,领导者经常要给下属布置任务、提出批评、建议等,幽默有助于下属更乐意接受任务、批评或建议等,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目标(Astedt-Kurki & Liukkonen,1994)。当下属评价其上司具有良好幽默感时,下属报告了更高的工作满意度(Decker,1987)。以往关于幽默的性别研究表明,男性更多地欣赏和使用幽默,将性幽默和攻击性幽默知觉为更有趣(Decker,1986)。Decker和Rotondo(2001)采用他评方法调查表明,领导者的性别在幽默性质(积极幽默和消极幽默)和领导行为、领导效率之间起调节作用。当使用积极幽默时,女管理者的关系行为和领导效率得分比男管理者高,但当使用消极幽默时,女管理者的关系行为和领导效率得分则比男管理者低。这可能是因为女性较少使用幽默,因此当女管理者使用积极幽默时,更加出乎意料,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而由于男性较常使用消极幽默,已被习惯,因此对其关系行为和领导效率的影响较轻微。
4.5 幽默与伴侣选择
幽默是浪漫关系与成功婚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高幽默感一般被认为与其他一些积极品质相联系,如聪明、富有想象力(Murstein & Brust,1985)、良好的情绪、较少的冲突、良好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成功的潜质等(McGee & Shevlin,2009)相联系。McGee和Shevlin(2009)设计了一个幽默水平(高幽默感、一般幽默感和无幽默感)×性别(男、女)的完全随机实验,结果表明具有良好幽默感的个体比那些幽默感一般或缺乏幽默感的个体的吸引力和作为长期伴侣的适宜性都获得了更高的评价,并且男生对幽默女生的吸引力评价超过女生对幽默男生的吸引力评价,或者说,幽默女生被男生评价为更有吸引力。
5 总结与展望
幽默的社会理论从社会交往角度来解释和探讨幽默,深化了对幽默的理解,为幽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研究者对社会交往情境下幽默的本质、影响幽默创作的因素和幽默使用效果的因素、幽默应用的各种情境等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由于幽默的复杂性,目前尚存在不少问题与难点,今后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探讨。
首先,扩展探讨幽默创作的年龄差异。目前研究者从幽默发出者的游戏心境、社交能力、安全感、人格特质、双方的关系满意度、交往情境等探讨了社会交往情境下的幽默创作。但这些研究都是以大学生为被试,忽视了幽默发出者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人,由于其生理、心理特点不同,因此其幽默创作也会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儿童幽默是幽默家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儿童天性纯真无邪,充满想象与幻想,经常创造出许多令成人惊叹不已的幽默。徐韵(2005)将儿童幽默分为两类,即“无心生成的幽默”和“有意为之的幽默”。在“无心生成的幽默”中,儿童不是以自觉的心态与对象进行交往,而是凭自己特有的天真、童稚的活动方式,不自觉地陷入一种可笑的幽默情境。“有意为之的幽默”是儿童在幻想中玩笑式地考虑一些明知不可能发生或不大可能发生的事物,正是这种在幻想中对不谐调的玩笑而不是严肃解释,构成了儿童“有意为之的幽默”的本质。目前关于不同年龄段的被试的幽默创作的实证研究还很少,今后可进一步深入探讨。
其次,拓展幽默理解的研究方法。目前研究者从双方的关系满意度、熟悉度、幽默倾向、双方交往的幽默倾向、幽默信息的特征等来探讨社会交往情境下的幽默理解。目前在探讨影响幽默理解的因素及其效果时,主要是采用问卷法。问卷法具有灵活性不够、深入性不足等缺点,而采用回忆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准确性会降低,从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的效度。今后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更为深入的实时研究。例如,情境法除了假想情境和回想情境外,也可在实验室设置某些情境,让被试以一种尽量幽默的方式进行交往或应对。或者日记法,让被试记录每天发生的幽默故事。这些方法要比问卷法具有更好的生态效度。
再次,深化幽默在不同情境的应用。目前研究者已探讨了幽默在说服、安慰、冲突处理、领导、伴侣选择等方面的应用,幽默可广泛应用于生活的许多方面和情境,今后可进一步探讨幽默在其他情境中的应用,如教学、批评、提建议等。目前国内研究最多的就是教学幽默。陈国海(2007)对1994年以来以来国内有关教学幽默研究的52篇论文进行了综述,这些文章都是采用思辨和经验总结的方法,未发现有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介绍语文、英语、政治课中的幽默运用多,而介绍数学、化学、物理课中的幽默运用少;较少谈及教学幽默起作用的机制、理论模型、教学幽默与性格、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关系。这些问题都值得今后作进一步研究。
第四,深化探讨幽默的文化差异。陈国海和Martin(2007)采用中文版幽默风格问卷调查了354名中国大学生,对比388名加拿大大学生(Martin et al.,2003),发现中国大学生在幽默风格的4个子量表上的得分均显著地比较低,表明加拿大人比中国人更倾向于使用各种幽默,包括以讽刺和贬低的方式使用幽默。今后应从更多角度如幽默的主题、性质、表现手法等来探讨幽默的文化差异。在幽默的应用上,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所作的研究都表明中国大学生认为幽默很重要,但自己不够幽默,都希望自己变得更幽默些(岳晓东,2009)。如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设法提高中国人的幽默水平是幽默工作者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