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发展与哲学的内容_哲学论文

科学的发展与哲学的内容_哲学论文

科学的发展与哲学的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科学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科学的发展必然引起哲学内容的变化:首先涉及到对哲学对象的重新认识,经历了古代自发的整体观——近代机械的整体观——现代系统的整体观这样三种历史形态;其次使哲学基本问题不断得到深化,经历了古代的本体论——近代的认识论——现代的方法论这样三种历史形态;再次使主客体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经历了自然的奴仆——自然的主人——自然的朋友这样三种历史形态。

科学的发展必然引起哲学内容的深刻变化,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哲学命题。但是,科学的发展都引起哪些哲学基本内容的变化呢?纵观人类思想发展史,科学发展对哲学内容的影响,首先涉及到对哲学对象的重新认识;其次使哲学基本问题不断得到深化;再次使主客体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本文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探讨科学发展对哲学内容的影响。

一、科学发展与哲学对象

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划时代的发现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都首先涉及到对哲学对象的重新认识,这已为科学与哲学发展史所证明。伴随着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关于哲学对象的认识,曾经历了古代的自发的整体现——近代机械的整体观——现代系统的整体观这样三个历史阶段和历史形态。

在古代,哲学与科学浑然一体,很难区分开来。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只有天文学、数学和力学这三门科学有一定的发展。与这种自然科学水平相适应,出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自发的整体观。他们把自然界看作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统一整体,力图从世界本身来说明世界,把一种具体形态的物质作为万物的本原,并且力图用它们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这种自然观之所以是朴素的、自发的,是因为他们的理论都建立在感性直观和主观猜测的基础上,而不是以实验科学为基础的。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就整体内容来说,只是笼统的一般的描述,没有具体的细节的证明,因而缺乏科学的根据,更不可能深刻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它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直观认识。正因为如此,古代哲学家们习惯于从总体上考察世界,表现了他们的自发的世界整体观。这既是当时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当时科学发展所造成的时代局限性,即当时的哲学世界观只能以这种天然的、纯朴的形式出现,并带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和缺陷。

从15世纪下半叶以来,自然科学开始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对自然界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进入了搜集材料和分析材料的阶段。这种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其产生与发展是以其具体的研究对象的确立为标志的。它把整个自然界划分为不同的领域和部门,然后对其中的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力图抽象出相对独立的各个方面、属性、关系等,从而给出最基本的规定,并在这种规定的基础上予以综合,由此形成了近代机械的整体观。这种机械的整体观,比之古代的直观的自发的整体观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它毕竟是以实验科学为基础的,其结论也是有着一定的科学根据的,并且有些学科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正是由于科学的这种巨大进步,迫使哲学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内容与对象,从而引发了哲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但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也造成了极大的历史局限性。第一,近代实验科学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时,把客观世界这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分解为不同的部分,把事物从普遍联系中暂时割裂抽象出来,对对象进行分析、解剖和研究,以获得对对象的精确完美的认识,这对于古代的直观认识来说是一大进步,也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它却割断了事物之间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恩格斯指出:“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做运动的东西,而是看做静止的东西;不是看做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做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做活的东西,而是看做死的东西”。①第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只有刚体力学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科学家们便把经典力学的定律看做是包罗万象的普遍真理,企图用力学的原理来解释一切现象,他们把动物看做机器,把世界看做一架大钟表,这种观点推广到哲学领域,使得唯物主义哲学带上了机械性和形而上学的特征。第三,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局限性,形成了近代哲学上的机械的自然整体观。即他们把普遍联系的整体世界分门别类化整为零进行解剖研究和分析对比,从而做出最基本的规定;但为了获得整体的认识,他们又通过归纳、整理和综合,将这些具体的规定又机械地结合成一个整体。而这种归纳与综合,是在各门具体科学所提供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上作出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只是一种简单的相加和机械的组合,并常常带有一种主观随意性的特点,所以这种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恰恰反映了建立在近代实验科学基础上的机械的哲学整体观。恩格斯指出,“事实上,直到上一世纪末,自然科学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但是在本世纪,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科学”。②然而不论是搜集材料还是整理材料,也不论是分析解剖还是综合归纳,近代自然科学分门别类的研究,决定了当时的哲学内容和机械的自然整体观。这一点,从我们现在的哲学教科书中也可以窥见端倪。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与六对范畴实质上都是近代实验科学典型分析方法的必然结果,它们都是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阐述过的,都是从客观世界中通过解剖分析而抽象出来的某个部分、某个侧面、某个层次甚至某个零件,彼此之间都是孤立的,缺乏内在的联系,即使通过归纳综合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整体联系,但这种排列与组合明显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有人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建立在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的基础之上的,它们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强有力的自然科学论证。然而尽管当时自然科学已成为“整理材料”的科学,但无法否认三大科学发现仍然是分门别类研究即典型分析方法的结果。它们虽然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使我们能够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但这种“联系”是建立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是人为的相加与组合,因而它无法克服近代机械整体观的局限性。

现代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关于客观世界的系统整体观,从而也引发了一场哲学对象的深刻革命。现代科学的系统整体观,是适应和反映现代科学高度综合和整体化的趋势而产生和形成的,它既不同于古代的自发整体观,也不同于近代的机械整体观。古代自发的整体观,“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它在这样做的时候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一些后来的发现,但是也说出了十分荒唐的见解,这在当时是不可能不这样的。”③近代机械的整体观虽然强调分析和综合的统一,但它所强调的综合,是以对对象的分解为前提的,是分析基础上的综合。这是先有对于部分的分解,然后才有对于部分的综合,因此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但是这种归纳与综合所得出的关于自然界联系的图画,远非自然界客观存在的那种整体联系,因而常常带有主观随意性甚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的特点。现代科学的系统整体观则不同,它首先强调的是系统整体功能的把握,是在整体把握基础上对组成要素或部分在系统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规定。与近代的机械整体观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恰恰相反,在这里,整体联系及功能的把握则是要素和部分分析的前提,虽然这两种整体观都强调构成要素在相互作用中的有机联系,都强调认识和把握对象的整体性,但由于它们各自的前提条件不同,不论认识的方法还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都存在着原则的区别,因而得出的关于认识对象的结论必然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并不是人类主观想象的结果,而是有着一定的客观必然性。近代以来,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开始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在人类认识史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正是近代科学的这种发展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然而也恰恰正是近代以来科学的这种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也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自然界本来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但是人类为了满足他们的物质欲望,向大自然索取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把整个自然界划分为不同的领域和部门,进行强化认识、强化实验和强化生产。但他们又不可能一下子认识整个世界,只能对进入实践领域的东西加以认识,因此虽然在某些领域和部门取得了深入的发展和辉煌的胜利,然而却割断和打破了相互的联系和整体的平衡,出现了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从根本上来说,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就是不能从整体联系上认识世界的恶果。人类的实践充分证明了科学的分化既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危害,它从客观上说明了科学的发展不仅需要分化,更需要综合;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仅需要分门别类的研究,更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它们。因此本世纪以来,科学的发展开始由分化走向综合,出现了大量的边缘学科、综合学科和横断学科。科学的整体化既是人类实践的客观要求,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们在客观上迫切要求哲学能从人类社会实践得失中总结和概括出关于世界整体联系的规律来反过来给予人类实践以正确的指导,这正是现代系统整体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社会基础。

不可否认,困扰人类的全球性问题,与近代以来形成的机械整体观不无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联系。现代科学的整体化趋势,要求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哲学世界观既系统整体观,它迫使哲学重新认识和研究自己的对象,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过去的从客观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几个规律和一串范畴,或者把它们在教科书中重新进行新的排列组合和简单相加。实践证明,近代机械的整体观,即使得出的局部认识是正确的,然而没有考虑整体的利益,或者只是机械地组合而无法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因而必然会产生和出现全球性问题这些不可估量的副作用与消极影响。

二、科学的发展与哲学基本问题

科学的发展使哲学基本问题不断地得到深化,并且为正确地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先进的认识手段和方法。与科学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相联系,哲学基本问题曾经历了古代的本体论——近代的认识论——现代的方法论这样三个历史阶段和历史形态。科学发展的进程决定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哲学基本问题具有不同的历史任务和中心课题。

在原始社会,由于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人类为了生存,首要的任务就是与自然作斗争以创造生存的条件。而根源于生产斗争实践的自然科学知识尚处于萌芽阶段,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和变化无法理解,于是便提出了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世界万物的本原究竟是什么?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鉴于当时生产实践和科学水平的制约,人们首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是世界万物产生的原因以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等,这就决定了古代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重点和中心任务是本体论而不可能是其他别的什么。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朴素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唯心主义认为在这个世界之外还存在着某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他们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有的说是抽象的“数”,有的说成是神秘的“理念”,有的则宣扬神学目的论,认为这个世界是神创造并按其目的安排好了的。当然,唯心主义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当时科学不发展的产物,由于人们无法理解自然现象,只好“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④而唯物主义则力图用自然的原因来说明自然本身,从世界本身来解释世界。他们把一种具体形态的物质作为万物的本原,如水、火或者原子,试图用它们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

与着重研究本体论的古代哲学不同,近代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重点转向了认识论问题,这既是近代科学发展为哲学家们提出的时代课题,同时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规律。人类认识的发展史证明,古代哲学家们关于本体论的研究,中世纪实在论和唯名论的争论,使近代的哲学家们认识到,问题不仅仅在于这个世界的本原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更在于这个世界是能够被认识?还是不能够被认识?即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有没有同一性;同时,问题也不在于“一般”与“个别”何者是实在的,而在于人们怎样才能真正把握到实在。这样,认识论问题从主观上来说就成为近代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重点。从客观上来说,近代哲学认识论的发展是以这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为基础的。自从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冲破神学的羁绊以后,科学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出现了伽俐略、开普勒、牛顿、笛卡尔、惠更斯、波义耳、莱布尼茨等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科学的发展客观上也要求有正确的哲学认识论和认识方法来指导科学研究。同时资产阶级为了发展生产,没有科学也是不行的,因此他们也迫切需要发展科学技术,在思维方式上来一次巨大的变革,为科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提供一种新的认识理论和认识方法,这反映了资产阶级当时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要求。正是为了适应资产阶级发展科学技术的要求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当时的科学家和思想家都力图从科学所提供的事实材料中找出认识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理论和认识方法。对于当时追求进步的资产阶级哲学家来说,人的认识是“天赋”的还是后天从感觉经验得来的?人的认识能力究竟有多大?感觉、观念究竟是怎样来的?它和知识的关系是什么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他们试图确定经验、感觉、归纳、演绎等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回答是感觉经验还是理性思维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不解决这个问题,自然科学就不能更快地发展。正是在这一问题上,哲学家之间形成了所谓的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认识论派别,两派在感性和理性问题上进行了长期的争论,由于各执一端,因而都是片面的。但不可否认,由近代科学发展所决定的关于认识论的研究,对于后来欧洲认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科学则将哲学基本问题推向了第三个阶段——着重探讨方法论问题,既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如何实现统一(同一)。这一问题的提出,是现代科学发展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应当承认,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充分显示了人类的智慧和能力,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经从陆地、海洋伸向了宇宙太空,无论在微观领域还是在宏观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不可否认,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却使人类自身深深地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困境。现代科学技术既奇迹般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同时也创造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巨大威胁的生态环境问题。这就是说,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的矛盾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突出,这样不可回避。从根本上来说,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集中地体现了哲学基本问题即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人类只有正确地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才能取得改造自然的胜利,创造出优美的生活环境;反之,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报复”,这已经从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中得到了证明。因此如何实现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的辩证统一,即用什么方法来统一,已经被科学发展与人类实践提上了议事日程,成为现代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中心课题。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不相符合。现代科学成果表明,自然界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网络结构,它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确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和大系统。它要求人们必须树立系统的整体观。但是自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就存在着不断分化的趋势,而且是愈分愈细,越来越专,至今已达到2600多个学科。与这种分门别类的学科相联系,人们又形成了不同的生产部门来对自然界进行开发与掠夺,正是由于人类本身这种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将普遍联系的整个自然界肢解了,这种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短缺、臭氧层空洞等全球性的危机。因此,寻求解决困扰人类的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法,实际上就是寻求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如何统一的方法论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将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同时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场革命。

三、科学的发展与主客体关系

科学的发展也使主客体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回顾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主客体的关系曾经历了自然的奴仆——自然的主人——自然的朋友这样三个历史阶段和历史形态。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哲学研究的内容始终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同一的问题并不能代替也不能包含思维与存在怎样实现同一的问题。关于前者还可以在一般的意义上得到规定,对于后者的解决则需要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回复到人的现实活动中即人的社会实践中,对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作出全面的解释和规定。只有在人的现实活动中正确解决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那么才能对思维与存在怎样实现同一的问题作出回答。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主客体的关系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生存环境恶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则表现为消极地、被动地适应自然或者盲目地崇拜自然,产生图腾崇拜。他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如风、云、雷、电等奉为神灵,或作为氏族的“图腾”。列宁指出:“恐惧创造神”。⑤当人们在思考这个世界产生的原因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时,由于没有力量同大自然搏斗而产生了上帝、魔鬼等神话传说,用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和原因来解释自然界万物的起源。限于科学水平的制约,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只是非常肤浅和初步的,各种唯心主义的迷信崇拜仍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成为当时世界观和思想文化的最基本的特征。反映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时,在强大而森严的自然现象面前,人类处于孤立无助的境地,因此受到自然的奴役,成为大自然的奴仆。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⑥这就是说,宗教迷信本质上是人们对支配自己的外部世界在头脑中的一种歪曲反映,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它以虚构的形式反映世界,其材料都来源于现实世界。在科学的蒙昧时代,主客体的关系是颠倒的,人类成为自己对象的奴隶。

当近代科学和哲学开始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获得了各自独立的发展以后,哲学基本问题由古代的本体论转向了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并“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与此相联系,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客体关系的确立,则是随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等思想文化运动的兴起而得到肯定的。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潮作为资产阶级的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主张以人为本,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他们以人为中心,反对中世纪崇拜神贬低人的思想,提倡人的尊严和价值,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反对宗教的专横统治,主张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追求人间的幸福与欢乐;反对经院哲学和蒙昧主义,提倡科学文化知识等。当时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生产,没有科学是不行的,而要科学就要反叛宗教,所以资产阶级和科学结成联盟,一起参加了这一反叛。正是科学的进步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宗教蒙昧主义的启蒙运动,唤醒了人类的主体意识,使古代被颠倒了的主客体关系重新颠倒过来,确立了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应有位置,使人类成为自然界的主人。随着人类主体地位的确立,当时的资产阶级哲学家和科学家们针对经院哲学的信仰主义、蒙昧主义,强调人的经验和理性的作用,反对所谓的“天赋观念”,大树人的主体性即感性或理性的权威,宣传面向自然,重视人生,推崇知识,热爱科学,从而改变了整个时代的思维方式,为社会的变革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者承认客体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这是正确的;但它不承认、不了解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这又是片面的,因而是错误的。

真正解决了主客体的相互关系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离开人的现实活动即离开人的实践去观察认识,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机械的直观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提出了实践在人的主体活动中的基础作用,从而正确解决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即如何实现同一的理论基础。但由于科学的或历史的各种原因,他们毕竟没有来得及从实践上对此作出更加直接的系统的规定和回答。现代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主客体的相互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困扰人类的全球性问题的出现,迫使人类不得不重视这一现实问题,重新考虑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及与自然的关系。

本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划时代的发展。而在哲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所谓的“现代科学自觉的主体性因素”或“主体性原则。”他们的理论根据,就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玻尔指出的,在量子力学中,“任何实验结果都不能被解释为提供了和客体的独立性质有关的知识。”⑦他们认为,爱因斯坦虽然反对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关于量子力学中不能明确划分主客体界限的看法,但他也明确肯定主体的自由意志在科学理论内容中的重要作用。爱因斯坦在解释作为狭义相对论的理论前提的单程光速不变原理时公开表示:“这实际上既不是关于光的物理性质的假定,也不是关于光的物理性质的假说,而仅是为了得出同时性的定义我按照我自己的自由意志所能作出的一种规定。”⑧这种理论认为,量子力学的发展证明主体性因素是科学理论内容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在我国哲学界,近年来也出现了强调主体性原则的倾向。他们认为科学的理论内容实质上是主体依照其内在的思维结构(知识的、逻辑的、思维方式的,甚至包括非理性因素的各种内在结构)对科学观察事实所作出的解释和规定。这就是说,在观察事实中,实际上包含着主体对于对象关系的选择,甚至包含着主体对于对象活动状况的干预。他们认为现代科学家越来越重视并自觉发挥主体性因素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而这种自觉的主体性原则的突出,又使得科学认识中的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现代科学的一系列伟大成果,正是在这一思维原则的指导下取得的。

如果说,现代科学的一系列伟大成果,都是在自觉的主体性原则这一思维原则指导下发挥主体性因素取得的结果;那么,困扰人类的全球性问题,更是在自觉的主体性原则指导下发挥主体性因素的恶果!人类在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着奇迹般的现代科学的同时,也在制造着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的生态环境的危机!我们无意否定主观能动性在科学认识中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指出人类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它必然要受到客体的客观必然性的制约。在这里,实践是主客体关系实现同一的基础,同样,也是检验主客体关系是否达到同一的客观标准。主体对于客体的反映及其作用是否正确,不是靠主观的判断,而是靠实践的检验。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⑨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从实践上告诫人们不得不对自己的主体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

自近代科学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轰毁了宗教神学的殿堂以来,随着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地位的确立,人类开始由古代的自然的奴仆变为自然的主人。由于自然界只有人类具有意识活动,他们把自己视为万物之灵和大自然的主宰,主体性意识急剧膨胀,其中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试图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把人类自己看做超自然现象并赋予自己一种超自然的特性。人类这种可笑的自尊集中表现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即由过去的恐惧自然、崇拜自然变成要为所欲为地支配自然、征服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人类社会似乎是一种超自然的现象。其实人类社会只不过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本身也是从自然界物竞天择的过程中由低等生物进化而来的,他们同样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我们不是“规律宿命论者”,也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正确的反映、认识、利用和改造,但它同样要受到客体的客观必然性的制约。所谓的现代科学自觉的主体性原则,绝不会象一些人所说得那样可以凭着主体的自由意志在观察事物时对对象进行自由的选择甚至干预对象的活动状况;所谓科学的理论内容也绝不是主体依照其内在的思维结构甚至非理性的因素对科学观察事实作出的解释和规定。认识内容的客观性只能是对象存在客观性的正确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困扰人类的全球性问题的出现,恰恰正是主体性因素恶性膨胀的结果,即这种所谓的主体性原则凭着自己的自由意志、情感好恶和某种功利性目的自由选择和盲目干预的恶果!正是这种不同层次的主体为了各自不同的利益和目的如个体的、集团的、阶层的、民族的甚至国家的利益和目的,疯狂地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开采,强化认识,强化实验,强化生产,结果造成了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等问题。面对普遍联系的整体世界,人类确实不可能一下子认识所有的一切,而只能对进入实践领域的东西进行认识。这种认识必须以不能破坏自然界的整体联系即整体平衡为前提。科学的发展要求人类必须重新考虑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主客体关系,这就是说不仅要正确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更要自觉地从整体的角度来保护自然,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既不是自然的奴仆,也不是自然的主人,而只能是自然的朋友。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科学的发展决定了哲学内容的现代化进程。作为最基本的哲学命题,科学发展对哲学内容的影响决不会仅仅限于以上三个方面,它还会引起哲学基本规律、概念、范畴以及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变革等。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从以上三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中有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和研究。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0-61页。

②③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1页、第242页、第22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3页。

⑤《列宁选集》第2卷,第379页。

⑦玻尔:《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9页。

⑧见《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19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19页。

标签:;  ;  ;  ;  ;  ;  ;  ;  ;  ;  ;  ;  

科学的发展与哲学的内容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