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课外阅读的生命力--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三阶"策略论文_汤秀玲

焕发课外阅读的生命力--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三阶"策略论文_汤秀玲

汤秀玲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第四小学

摘要:课本的阅读量远远不能够支撑起学生一个良好的知识架构,单纯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让阅读的领域变得十分苍白。近来,教材也由统编教材逐步普及为部编版教材,但重视课外阅读延伸这一点是不变的。怎么利用好这一个契机焕发出课外阅读的生命力,不使其变成"一潭死水"需要一个明确可行的指导策略。本文基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从激发小学生关注课外阅读的的趣味、知识乃至语言三个层面论述,步步深入实行"三阶"策略,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

关键词:课外阅读 关注 趣味 知识 语言

阅读能力是学生要培养的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也是与教材教学相辅相成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课外阅读的延伸不仅仅是课内文本的单一拓展,还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检验能力高低的准绳。在语文教学当中,受局限的定式思维影响尤为明显,普遍存在课内阅读教学占了教学时间绝大比重的现象。部分老师认为课内教学任务重,要紧抓质量,心思没有放在课外阅读的身上,往往抓好了最基础的课内知识却让学生把语文知识转化为拓展的纽带崩塌,语文越学越难;部分老师"一股脑子"盲目灌输海量阅读,知识泛泛而谈,没有成效,浪费了培养阅读习惯的最好时机。文本讲解过于冗长详尽却不一定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把控;词句操练过于反复不见得能促进学生词句的运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重视课外阅读,首先要懂得"舍弃",舍弃眼前短浅的利益,获得更大的阅读回报。"部编本"教材认为,扩大阅读量是改革的方向。因此"部编本"语文教学应着眼语文的课外阅读延伸,用语文的一双手开拓新的阅读世界,触及学生的生活。当然,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分阶段地教学是一有效途径。教师应从小抓起,由学生喜好"趣味"的天性入手,"三步"阶梯式加强引导和塑造,把"天性使然"打造成"阅读习惯"。

一、以"趣味"为卖点,强化动机

小学生还处于以"趣味"为行动出发点的阶段,他们往往会被可爱的封面,漂亮的配图,跌宕有趣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课外阅读面不应该是一张死气沉沉的书单,而应该是五彩缤纷的世界。为师者,应该充分了解每一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挖掘书目最精彩的卖点,增强阅读的魅力。

以书的趣味促进学生的阅读趣味,方法有二。其一,尊重学生的喜好。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尽相同,提供不一样的推荐书目,给予个人阅读自由和阅读空间十分必要。纵向来看,低年段的学生喜欢看色彩丰富的,道理浅显,配图精美的书,而中高年段的学生对知识有更大的好奇心,也有更好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更偏向情节精彩、富有悬念,人物角色比较丰富的书。结合他们的知识面,可以分别推荐童话、小故事、历史小说、名著传记、科普类的书籍。横向比较,男生大多喜欢读传奇、历险、科幻类读物;女生爱想象,大多喜欢有着浪漫色彩的故事。在推荐书目的时候要有意区分,提高针对性,便不会让学生掉进"无趣"的泥潭。其二,善于利用课内教学,巧妙延伸。在课堂上讲课时善于把书的"卖点"放在突出的位置,懂得学生的胃口,吸引学生在课外继续阅读相关的书籍,便可以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如,在讲述"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故事时,可以截取其中出彩的片段,通过对比给学生刻画一个清晰生动的王熙凤形象,用人物吸引学生,让学生先对人物起了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还对《红楼梦》意犹未尽,让学生把课堂延伸至课外,不再止步于书中的某一节眩课外阅读,去除任务式和强迫式地作业布置模式,激活阅读动机,唤醒学生的兴致,才会有生命力的呈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以"知识"为养分,积淀文学

第二阶策略是"关注知识",要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对文本本身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让他们知道自己在读什么,有什么内容,故事的人物关系网是怎样的,人物又有什么特点等。这样阅读收获初步形成,学生开始积淀自己的文学知识,在往后无论是对文学领域的了解、文学内容的运用、甚至是其他科目的知识学习都有很好的推进作用。我认为,讲究读的方法,对于知识的累积是很重要的。通俗地讲,只有学到知识,对阅读形成记忆点才算是汲取了养分。

课外阅读的过程就是积累文学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书本的内容还是写法等都会有一定的了解。"读"要学生掌握读的方法,留意文本中的文学养分,避免仅仅还停留在趣味的层面上,没有实质收获。课外阅读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教授学生学习方法才能形成自主阅读,掌握必备的读书方法是独立阅读的基矗那么怎么读?大致可以分为跳读、快速浏览、精读等。有些课外阅读材料适合精读,如文学作品中最有意思的片段、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描写等,就可以多读多学;有的文章如长篇的小说就可以快速浏览,掌握文本的主要脉络便可以理清思绪,从中了解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例如,《草房子》以人物为轴线,简单了解人物便可大致掌握故事架构,《鲁滨孙漂流记》以情节的发展变化为轴线,联系情节可以快速读懂内容;有的与正文无关的,可以跳读,大大节省了阅读的时间,增强阅读科学性。每每开始阅读一本课外读物,都可以先对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等进行了解,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也可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读本的内容。采用一边阅读一边投入人物的喜怒哀乐的方法也是常用手段,这样可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绪,感受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品味每一本课外读物的美妙之处,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这一种知识的转移、知识的积累是一种动态增长的趋势,"活"得阅读正需要这样的支撑。

三、以"语言"为桥梁,缔结语文

课外阅读最终的一步,不仅仅要求学生只了解讲什么,而是要他们懂得怎么讲,这就要求课外阅读要着眼于语言文字上,要着眼于每一句一词一字上--这就是第三个阶段的"关注语言"策略。提高阅读能力,能够理解短文,随之能够学会应用,学会运用是我们教学所要追求的。做读书笔记和品味鉴赏就是很好的一个关注语言的手段,是一个能把语言内化的可行之方。

做读书笔记。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掌握能力不一样,因此,读书笔记不宜统一,应该尊重他们个性化的选择。当一本课外书读完的时候,书本还是干干净净的,那么这是一次失败的阅读。要求他们要在好词好句上做上标记,多圈多画是要严格遵守的准则。学生会在做笔记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语言的记忆,熟记甚至背诵,这是内化的一个大前提。遇到觉得好的地方就把它摘抄下来,这样语言便不会轻易被遗忘;遇到有所感触的地方就动笔写下自己的体会,这样更利于学生感情的升华和体会能力的提升。

品味鉴赏。品味鉴赏是语言内化后的外化呈现和检验,通过学生的品味和鉴赏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加深对语言的把控。讨论会、分享会、汇报课等形式是很重要的教学模式,通过上"品味鉴赏"课,让学生把自己阅读的课外知识再一次内化表达,让一个学生的阅读收获化成大家的阅读收获,形成一个良好的回环。当然,在单纯的口头分享过后,最后要形成一篇篇读书体会,在不断地读和写之间逐渐培养语文的基本素养。

当课外阅读不停留在趣味上,不止步于知识层面,把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成就自我的语文能量。学到了阅读技能,培养了语文素养,这正是课外阅读强大生命力所在。渐渐地,当学生写作文越发轻松,有话可写,有话可谈;学生阅读思考想得深入,能够抓住语言准确领悟就达成了课外阅读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党玉萍:大量阅读,自主摘抄--中年级学生课外指导策略

2.史建国《新课程背景下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2).

论文作者:汤秀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  ;  ;  ;  ;  ;  ;  ;  

焕发课外阅读的生命力--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三阶"策略论文_汤秀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