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_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

关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_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

对开发我国人力资源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力资源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又是经济欠发达国家。在谋求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解决好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始终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从现在到下个世纪初的十几年间,是我国经济起飞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与现代化的正向关联,早已为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所证明。中国蕴藏着雄厚的人力资源,同时也存在多方面的掣肘因素。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健。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与科技的激烈竞争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严峻局面,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国民素质,将是我国在新的百年历程中最辉煌的作为。因此,着重研究我国人力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前景,对实现社会经济第二步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人力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不同于一般的自然资源,是最活跃、最积极、最主动的生产要素,是积累和创造物质资本、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和发展国民经济及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就我国人力资源而言,具有以下特点。

1、人力资源丰富。 首先是我国在这一时期正处于人力资源存量迅速增长和扶养系数较低的时期。预计到2000 年, 总数将达到78000 —79000万人,劳动力人口比重超过总人口的60%, 社会经济负担相对较小,可以认为,从现在到下个世纪初的十几年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后将逐渐开始进入老年型社会,上述有利条件逐渐变为不利条件,老年人的数量及抚养系数的迅速上升,离退休职工人数的不断增长,将使得社会负担日益沉重。因此,须抓住现在有利时机,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积累更多的社会资金。其次是年青劳动力资源达到顶峰时期。1962年—1975年间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人口累计约26000万人, 约占全国劳动力资源总数的50%,目前正处于最佳劳动年龄段。所以说,90年代既是我国面临教育培训和就业高峰双重压力时期,也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利用年青劳动力资源的大好时机,再过十几年,这种优势将会逐渐消失。

2、劳动年龄人口迅速增长。首先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呈增长型,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超过总人口增长,潜在劳动供给人口超过实际劳动需求人口,形成持久的就业压力。据统计,1952年全国劳动力资源总数为26710万人,占总人口的46.5%, 到1990 年, 全国劳动力资源总数为69732万人,较1952年增长2.61倍,年均增长率为2.56%, 大大高于总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1.8%的水平。据测算,从1990年—2000 年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约为1500万人,新增劳动人口增长至少要持续到2020年后,才能逐步趋于零增长。其次是我国实际劳动就业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由于我国实行社会就业保障制度。1952年全国社会劳动就业人数为20729万人,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36.1%,占劳动力人口的77.6%,到1990年全国社会劳动就业为56740万人,增长2.74倍, 就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提高到49.6%,占劳动力人口的比重达到81%,在国际上也属于“高就业”类型。

3、总体看人力资源文化水平低、素质差。首先, 由于我国人口多,文盲、半文盲人口绝对数仍相当大。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文盲、半文盲人口仍有约18000万人,全国平均文化程度不足小学毕业。 据历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1964年全国12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为2.3年,1982年为4.6年,1990年上升到5.5年,仍不足小学毕业程度。尽管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少数优秀人物,但从总体水平看,我国人口仍属低级文化程度水平。其次是就业人口文化程度偏低,各行业间差异大。据1982年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当年全国总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为5.8年,其中文盲占28.2%, 小学程度占34.4%,两者合计占总就业人口的62.6%。其中,农业劳动者平均文化程度最低,平均受教育时间仅为4.8年。文化程度最高的行业是科、 教、文、卫部门和金融保险事业部门,平均受教育时间为10.9年,其次为党政机关和群团组织,为9.7年,工业、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分别为8.1年、8.04年和7.95年。而发达国家如日本的农业劳动者平均受教育时间在1975年就达到11.7年。接近高中毕业程度,比我国的科、教、文、卫等部门劳动者的平均文化程度还高,这也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的深层原因之一。再次是我国较高文化程度劳动者数量占总人口和总就业人口比例小。据统计,从1949年到1988年,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累计为619.2万人,研究生15.4万人, 中等专业学校969.8万人,合计1604.4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5%左右。若计入经成人院校等途径培养的专业人才,估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各类知识人才约为2000多万人,也仅占总人口的2%—2.5%之间,专业人才存量小,尚未构成推进我国现代化的主体力量之一。

那么,我国在对现有人力资源开发中有哪些问题?首先是就业压力大,最突出的表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异常大。自五十年代以来,农用耕地总量不断下降,农村劳动力的增加超过农业资源和农业资本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大量闲置。据测算,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性劳动系数仅为52.2%,剩余劳动率为47.8%,实际剩余劳动力总量约1.82亿左右,且以隐蔽性失业状态存在。其次是人力资本投资强度低,效益差。由于我国实行“注重物质资本”发展模式,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一是教育投资比重低。我国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在3%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1%),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4.2%),据测算,我国依靠普及教育,知识扩展, 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20%,而发达国家已经超过50%,二是人均教育投资少,以1982年为例,人均教育投资仅为8.1美元, 不足发达国家人均教育投资的3%。三是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不合理。 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目前已赶上或超越了经济发展阶段,而中初等教育、职业教育却严重不足,形成人力资源积压浪费与短缺并存现象。再次是欠合理的劳动管理制度。如严格的户籍管理,限制了人力资源在地区间有选择的流动,许多优秀人才源于户口的约束,不能选择适宜发挥特长的部门、地区,造成人才浪费;低效率的普遍就业,形成根深蒂固的“大锅饭”思想,不能使人力资本产生应有的效率;劳动者收入不受人力资本投资的制约,且部门间收入差异较大及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等阻碍了高质量人力资源潜能的充分发挥。

二、开发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人口众多并不意味着落后,现阶段人口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根本原因在于人口素质低下。而开发质量较高的人力资源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人口“包袱”变为社会财富,最具重要的转化条件是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改革不合理的劳动制度,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特有社会功能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首先,开发人力资源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步骤。工业化国家的实践证明,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社会财富的源泉,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发达国家经济崛起的重要因素。二战后,不同的发展中国家由于采取不同类型的发展战略,而获得不同的发展结果。一类是注重物质资本的战略,如拉美的巴西、墨西哥等国,形成的资本结构是物质资本相对充裕而受过教育的人力资本短缺,形成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方面的相对优势,其结果是在经济上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但贫富悬殊,社会问题、精神文化出现极大反差。第二是注重人力资本积累的战略,如亚洲的韩国、菲律宾及我国台湾等,形成技术密积型产品生产的相对优势,其结果是经济持继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民素质、精神文化提高,有较强的发展后劲。有关数字表明,上述两种战略,就经济增长方面的成果有较大差别,即注重发展人力资本的国家或地区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普遍高于注重发展物质资本的国家和地区。由此可见,在发展中国家,若人力资本投入与物质资本投入不能保持平衡,必然会限制经济的发展。其次,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丰富的资源。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1/4,劳动力资源总数也大体为世界经济活动人口的1/4。因此,相对于任何一种资源,人力资源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丰富的资源,是我国现代化的最大优势。再次,开发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紧迫的任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在今后几十年内,如何保持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对我国来说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因此说,开发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

三、开发人力资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首先,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的战略目标。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实力,特别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其实质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是技术与高科技人才的竞争。可以说,到21世纪,国家的贫富差距将取决于科技发展水平及应用科技成果的差距。而科技的发展应用,实质上是人的能动性的发挥。我们常说,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更主要的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只能由现代化的人来建设,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一个国家拥有充足的资金、优良的设备、丰富的资源固然是实现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但它并不一定能取得成功。而一个国家如果拥有雄厚的较高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源储备,那么通过努力它一定会取得成功。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就应当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人力资源,这样,现代化建设才有可靠保证。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当然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的配置作用。这就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增强人的主体意识,使人的主观因素由被动和自我贬仰的观念转向自由、自信、自强的主体独立观念,要求增强市场调节的意识,使人的利益关系的调节、积极性的调动通过市场运行机制来实现。要求劳动力通过市场合理配置,使其成为生产要素,通过平等竞争,在市场运行中优化组合。要求人力资源通过市场运行发挥效益,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社会财富。要求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可能产生的负效应通过人的作用来遏制,当然,由于我国人力资源从历史上形成的固有落后状态,如人口增长过快造成就业困难,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造成人才配置失衡,劳动者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形成在国际竞争中的差距,加之体制改革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能迅速跟上社会变革。等等这些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从一开始就要抓紧抓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以保证新经济体制运行和发展。

再次,要全方位优化全民整体素质,为人力资源开发打好基础。优化全民素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和主人翁责任感的增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都要始终充分发挥好劳动者的智慧和积极性。要通过拓宽民主渠道,增强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意识,清除封建意识和雇用观念,从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地位。当前,主要应采取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通过市场合理配置人才流向,使人才市场产业化。国家在经济发展政策、科研教育条件及经济利益投入上应向人才短缺地区倾斜。同时也可借鉴发达国家重用移民科技人才发展经济的作法,创造优厚条件待遇,吸引国外科技人才并使外流科技人才回流。

四、开发人力资源的基本思路

从我国经济现状,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应测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遏制教育滑坡,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教育滑坡, 大量中小学生弃学经商,不仅同中华民族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相悖,且与现代经济发展趋势相背。因此,加强基础教育,增加教育投入,应成为全民共识。亚洲“四小龙”之所以有现在的经济成就,关键在于在教育上下本钱。以韩国为例,从1985——1995年,教育支出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9%上升到7%,这个比例在世界上也属前例。目前, 韩国高等教育升学率达35%之多,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人均教育费也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在我国目前,遏制教育滑坡,一是要健全有关教育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二是开展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集资办教育,三是增加教育投入,在全社会普及初小教育,力争在本世纪未消除文盲、半文盲。在动员社会办教育的同时,政府在教育投入方面应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成为教育投入主体,要逐年增加教育经费,并规定出明确的量化标准。

2、充分启动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导向机能。 资源和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如何将二者有机相结合,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就要寻求市场,利用市场导向作用。这是因为,第一,生产只有建立在消费基础上,才能实现价值。在城镇,市场的导向作用可以通过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市场的波动,通过资金流向寻求市场机遇。在农村,劳动力的投入主要通过产品形式进入市场,即通过劳动力和资源的结合,实施产品导向战略,实现劳动力对市场需求的投入。在这里信息是最关键的因素,谁掌握信息量大,谁就有经营的权力。为此,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形成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服务就业体系,降低就业风险。第二,在市场经济下,需要对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前培训,各级部门要重视此项工作。在实现了劳动力、资源和市场结合的基础上,还要加强管理,形成市场竞争。只有实现上述两条,人力资源才能得以利用最大化。另外,为保证市场导向配置人力资源功能的发挥,还需大力培养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这是劳动力与资源结合的前提。要实现城乡开通,加强城乡市场对接,加强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实现劳动力与资源结合的市场有序化。

3、提高知识阶层待遇和社会地位。经济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 利用各种方法吸引人才,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共识。提高知识阶层的待遇,主要是对高级知识分子及有特殊贡献的专业人才采取高薪政策,消除他们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集中精力搞好科研工作,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同时,高薪政策能提高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形成对大批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吸引力,防止人才流失。

4、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增加劳务输出。 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劳务人才,应在国际上寻找劳务市场,况且目前国际劳务市场需求量很大。但我国现行体制在某些方面阻碍了劳务输出。如繁多的审批程序、派遣层次杂乱等,加上协调能力差,各部门相互竞争带来各种矛盾。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进入国际劳务市场劳务总量不足15万人,远远低于韩国、菲律宾等国的劳务输出量。这同拥有十几亿人口、有7 亿左右劳动力资源的大国是不相称的。所以,在市场经济改革中,需进一步调整现行劳动管理体制,实现劳动力跨地区、部门、国界的合理流动,增加劳务人才的输出。

综上所述,合理开发人力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及国民经济各项事业有着重要作用。而人力资源能否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主要取决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人事制度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我国经济市场化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但也应看到,在人、财、物要素市场发展中,“人”的市场即人力资源市场的发育相对较慢,处于滞后状态。原因在于一方面在理论上长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人口过剩,效率低下,也正是这个最大的实际问题,严重制约了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可喜的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理论上阐明了对劳动力市场的认识误区。应该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的加大,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会进一步趋于合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标签:;  ;  ;  ;  ;  ;  ;  ;  

关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_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