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急救护理模式在脑卒中重症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论文_王洵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一一医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动态急救护理模式在脑卒中重症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接诊的8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2013年6月-2014年5月接诊的8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动态急救护理模式,均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随访1个月时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皆明显优于对照组(10.00% VS 30%,2.5% VS 15.00%),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急救护理模式应用于重症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护理中,可以明显的降低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进行大力的临床推广。

[关键词]动态急救护理;重症;脑卒中;并发症;病死率

中图分类号查询:R47 文献标识码:A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指的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从而导致急性脑血液循环障[1]。该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给予积极、有效的临床抢救十分关键[2]。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对接诊的8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实施了动态急救护理模式,并与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接诊的重症脑卒中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2013年6月-2014年5月接诊的重症脑卒中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体征以及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其中观察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8.84±6.42)岁;脑出血患者53例,脑梗死患者27例。对照组男43例,女37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59.51±6.43)岁;脑出血患者55例,脑梗死患者2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主要是在收到120急救电话之后,立即调度,排除救护车到达现场后,救护人员首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综合的初步评估,并且根据初步判断采取简单的救护措施,比如呼吸道护理、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然后,把患者安全、迅速地送到院内进行治疗。

1.2.2 研究组 实施动态急救护理模式,具体措施为:①接诊后准备。在120急救中心收到呼救后,及时下达调度命令,急救人员在3min内出车,医务人员在车上电话询问患者的病情,并在通话过程中给予患者家属急救指导措施,比如让患者平卧,不得随意搬动患者等,并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②到达现场后处置。到达现场后,医护人员要立即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包括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评估患者的病情,如GCS评分≥8分,应立即转运;GCS评分在8分以下、昏迷以及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要立即清除呼吸道异物、畅通气道、吸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冰敷降温以及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等,以尽快的采取急救措施,改善患者的预后[3]。③转运途中的护理。继续密切观察病情,监护生命体征,防止呕吐物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在转运途中电话通知医院做好接诊准备工作,并简要介绍患者的病情。④到达急诊科后。患者到达医院后,参加现场急救的人员要详细向医院的医护人员交代病情以及采取的处理措施,以便患者能够及时的接收、分诊、抢救。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进行表示,两组间率的比较分析采用x2检验进行处理,当P<0.05时,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所示,观察组随访1个月时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皆明显优于对照组(10.00% VS 30%,2.5% VS 15.00%),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的病情极为危重,采用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挽救患者生命、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既往,需要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才能开始抢救工作,可能会错失最佳的救治时机,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或是在家中死亡[4-5]。本次我们对8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实施了动态急救护理措施,在急救人员在接到电话后出车的途中,即通过电话指导患者家属或当地医生采取一定的急救护理措施,争取了救治时间。GCS评分是反映患者意识和判断预后的一种标准,本次我们通过在现场评价患者的GCS评分,根据不同的评分采取不同的急救措施。在运送患者的途中,密切监测患者病情,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实施各种治疗措施;患者到达医院后,详细与医院的医护人员交接病情,确保了工作的规范、快速、有序。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所有患者随访超过1个月,观察组随访1个月时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皆明显优于对照组(10.00% VS 30%,2.5% VS 15.00%),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对重症脑卒中患者采取动态急救护理模式,可以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惠萍.重症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0):1680-1681.

[2]潘新梅,王坚,王小红,等.加强急诊重症脑卒中患者急救护理环节管理的体会[J].吉林医学,2013,34(16):3271-3272.

[3]赵礼婷,周颖,牛小秀.全程动态责任管理模式在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教学中的实施效果[J].全科护理,2015,13(3):282-283.

[4]覃美亚,蒋亚斌.动态急救护理模式在脑卒中重症患者急救护理中的作用[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4):298-299.

[5]刘富梅.动态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病人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校医,2012,26 (9):701-702.

论文作者:王洵

论文发表刊物:《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7

标签:;  ;  ;  ;  ;  ;  ;  ;  

动态急救护理模式在脑卒中重症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论文_王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