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课教学的困惑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困惑论文,课教学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4月,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构成。必修课分为三个学习模块,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历史内容。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并提出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选读人文学科方向的学生,至少选修其中三个模块内容。
笔者所在学校用的选修教材是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三本。下面谈谈选修教材使用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选修教材使用率不高
笔者所在学校在高一全学年和高二前半学年一直上必修内容,只有到高二后半学年才上选修内容,而且一直都只选用“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一册,其他两册一般不安排教学。这就造成资源浪费。虽然前两年广东高考实行的是选考,但是由于分值较低且和必修内容有较多重叠,所以选修教材的使用率也低。同时,在一些基础较差的班级,就干脆去掉选修,专攻必修。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选修课的开设失去了意义。
问题二:教材有难度
这是很多教师在进行选修课教学时的共同感受。笔者所在学校是农村中学,师资力量不强,且所在地区大部分学校都实行科任教师不跟班走的形式,很多教师一直呆在自己的年级,所以这部分教师有可能一直接触不到选修教材。这样,高一、高二的历史教师缺少教学上的联系,学生感觉知识前后联系性差,学起来感觉生疏。另外,选修教材的内容相对较深,涉及不少属于学术前沿或学术热点的问题。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有些教师也懒于挖掘与研究。
问题三:课时安排的问题
笔者所在学校,高一一周只有两节历史课,只上必修教材也很紧张了,更不用说上选修教材。高二分文理科后,文科班一周四节历史课,仍然不能满足历史课时的需求,且高三教师一致认为学习选修于高考无益。理科班忙于必修三册的毕业水平考试复习,更加不会安排课时来学习选修课程。
问题四:旧观念的根深蒂固与考试制度的多变
旧观念就是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理念,选修课也逃不脱应试的“魔咒”。考试制度也是一变再变,以广东省为例,2001年,广东高考增加综合科,改为3+综合+X科;2007年变为“3+文/理基础+X”;到2010年,则实施3+文/理综合模式。高考考试制度变化频繁,使站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应接不暇。如在2010年将参加高考的高二文科班来说,当前这个时期是一个真空期,因为所谓的高考考纲没有下来,教师根本不知道将来会考什么内容,该怎样去选择选修。再以揭阳为例,2009年高二下学期文科历史统考的范围只是三本必修教材,这无形中告诉大家,没有必要用选修教材了,只要学好必修就可以了。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对策一:分散使用
分散使用就是让学生在高一阶段就开始学习选修教材,目的在于提高选修教材的使用率。笔者认为比较实用的一种做法就是在教完一册必修后接着教一册选修。如在高一阶段,教完“政治文明历程”后可以教“民主”册,教完“经济成长历程”后可以教“改革”册,教完“文化发展历程”后可以教“人物”册等。当然,这要有足够的课时支持。也可以把六门选修课按学期、学年分解为不同阶段来学习。
对策二:选择使用
选择使用就是根据课标和教学实际,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选修教材教学,而不是从头到尾、按部就班、不分主次地依次进行。在总体课时不太充裕的情况之下,这种做法既能实现课标要求,又能达到使用选修教材的初衷。
对策三:合并使用
合并使用就是将必修与选修合在一起使用,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在安排必修教学时,可以加入相应的选修教材内容,即在必修专题之下整合进选修教材的相关内容。以岳麓版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为例,笔者安排如下:
笔者认为,凭上面几个不成熟的对策并不足以应对高中历史选修课教学面对的困境。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学观念的革新、考试制度的规范。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选修教材一定会发挥更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