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高校体制改革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与高校体制改革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与高校体制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体制改革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知识经济”一词,成为当前媒体使用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人们之所以很快地接受这个词,是因为它生动地反映、准确地概括了当代社会进步中最突出的特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过去的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资金,转移到了今天的主要依靠人类自身的聪明智慧。人类累积,创造的知识,将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文明和进步的最主要的推动力;人类的灵性,人类的知识和智慧受到从未有过的重视,将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飞跃,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步。

知识经济的竞争,直接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谁占有了、培养了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占有了、掌握了知识经济竞争的主动权,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高等教育在为知识经济造就人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因为如此,重视、改革、发展高等教育,业已成为世界各国迎接知识经济到来的最重要的举措,许多国家都将其作为战略性决策。

我国的高等教育,如何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怎样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充分发挥作用,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呢?围绕这个中心话题,大家正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行认真的讨论。

长期以来,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形成了高等教育的计划体制。特别是通过全面学习前苏联的一套,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更成为一种凝固化的模式。“大包大揽”、“条块分割”,是我国高等教育计划体制最突出的特征。

历史地说,这种“大包大揽”、“条块分割”的模式,适应了当时条件下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但从今天迎接知识经济到来的趋势,参与知识经济竞争的需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广大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看,对上述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就成了进一步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极为重要的问题。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大家看得越来越清楚,改变国家对高等院校“大包大揽”的模式已紧迫地提到了日程上。计划经济下的高等教育体制,最大的弱点和弊端,就在于它窒息了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统一模式”、“千校一面”,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学校、地方都缺乏办学自主权,影响了办学积极性的发挥,影响到高等学校在经济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历史和实践证明,国家提出教育方针,颁布各项教育的法律、法规,明确有关政策,制定好有关制度,在此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创造,鼓励竞争,这是改革“千校一面”的模式,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生动局面的重要条件。

目前,国家正在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形式,对高等教育条块分割的旧格局进行改革,实施以地方为主,学生主要来源于当地,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主要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针。高等教育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整体规划的一部分的新格局,正引起各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可以大胆地说,这种新格局无论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还是对高等院校本身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党的十五大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

诚然,这是就经济领域的改革而言的,教育与经济有诸多不同。然而实践告诉我们,历史也告诉我们,教育与经济又是不可分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影响教育、促进教育的改革。教育要为经济发展服务,经济发展要依靠教育。这种密切的关系,决定了教育改革必须同经济改革协调发展,互为促进,相得益彰。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自然也可供教育体制改革借鉴。

教育改革可以从经济改革中得到哪些启发呢?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可以把步子迈得更大一些,思想更解放一些,在传统观念上有更多的突破。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由国家包揽。可否这样设想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呢?国家办的高等院校,如北大、清华等一类名牌大学,直接由国家投资,在全国范围招生,毕业生承担国家级的重点项目和重要任务。省市自治区办的高等院校,由省市自治区政府投资,主要招收省市自治区的学生,毕业后学生要为发展本地的区域经济服务。第三类为社区大学,即地市一级和大城市的社区办的高等学校,生源来自本社区,主要为本社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第四类为社会团体和私人办的高等学校,以解决更多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受高等教育的问题。

作如上设想的理由何在呢?具一,满足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需要。其二,为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创造一种机制。其三,为知识经济的到来,打下更雄厚的人才基础。其四,为社会资金流向教育开拓更多更宽的渠道。其五,为更多希望进入大学的青年创造了机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创造了条件。其六,既保障了重点,又兼顾了其他。其七,为缓解就业压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开拓了一条新路。

作如上设想,可行性依据何在呢?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市场经济最讲资源的最佳和有效配置。教育资源合理、有效和最佳配置,无疑应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分层次的办学体制,应当说是对教育资源合理、有效和最佳配置的一个较好的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国民收入明显增加,家庭有了一定的积蓄;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人们的教育观念空前增强;计划生育实施以来,独生子女大大增加。教育成为家长选择的首要投资渠道。广大青年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热望前所未有,家长们希望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实行多层次办学,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满足群众接受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要求,适应时代发展,于国于民都大有好处。

实行分层次办学,进一步落实办学自主权,相关高等院校可以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的总规划中,这是各地所期盼的。这是实施教育面向经济,经济要依靠教育的理想途径。这也为利用各方面资金,广开教育资金渠道提供了更好更现实的途径。

总之,实施如上分层次办高等教育的设想,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国家机构改革、税收制度等方面改革的大方向是一致的,是具有可行性的。

作如上设想,人们会有如下担心。一是担心这样做高等学校失控,一是担心教育质量下滑,再一个就是担心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担心不无道理,问题是这些担心的问题都可克服。高等学校是否失控,一是看高校发展是否脱离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需要,二是看政府宏观管理的能力。有人说,目前我国市场各方面都呈现买方市场,唯独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呈现的是明显的卖方市场,其他都是供过于求,而高等学校则是供不应求。这种看法是否科学可以讨论,但反映的趋势是不错的。知识经济的到来,对高层次人才需求量的大量增加,高等教育作相应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在这种大趋势下,政府未雨绸缪,早从法律、法规、办学条件、办学人资格审定、学校管理、毕业生出路等方面制定出有关办学的法规制度,作好舆论的宣传,实行必要的督导,失控现象即可克服。另外,市场法则是优胜劣汰,即使在一个时期出现了失控现象,也可在市场选择中得到较快克服。至于质量下滑问题,不可抽象笼统地作这种结论。首先应当指出,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只有一个标准,不能等同划一。不同层次的学校,质量应当有不同的标准,不能用社区大学同国立大学比较。这是一。对质量,应当是开放的紧密结合实际的评价系统,而不是封闭的传统的自我评价系统。质量,还应当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概念,不应当凝固化。只要符合相应层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应当说质量是合格的,质量不能抽象化。更何况在竞争的环境里,质量滑坡就意味着走向消亡。从这个意义上,质量滑坡的现象不可忧。分了层次,有了重点,有了不同的评价标准,衡量尺度更有针对性,反倒更有利于提高质量。实践证明,质量同机制相关。对于想取得相关学位的学生国家可实行统一考试。人们第三个担心是这样一来,大学生太多了,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如果从计划的角度考虑,这确是个问题。但如果换个角度来考虑呢?其一,我们国家目前还不能说大学生太多了,只是大学生分布的结构和地域失衡,造成了大学生“多了”的假象。看看我们的农业,多少农民中才有一个大学生出身的农技人员?调查一下我们的工业,大学毕业以上的科技人员在工人中占多少?在我们的管理层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干部有多少?在国家公务员队伍中,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又占多大比重?这样调查之后,就得不出大学生“多了”的结论,相反,对大学生的需求同目前的实际还有很大的距离。就发展看,“知识经济已见端倪”,高科技产业已成为未来经济的主流,而这一切,都建立在高智力人才的基础之上。我们要参与未来知识经济的竞争,不发展高等教育,不培养大批大学生怎么行。从广大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来看,从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来看,多开辟渠道,为广大青年创造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都是有益无害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国家无须承诺分配工作,到市场竞争上岗是发展趋势,我们从现在就需要为之创造条件。

实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无疑是一件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慎重对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情况不同,不能照搬。但我们更应当认识到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关系高等教育发展全局的大事,需要紧迫感,需要认真地下功夫来抓。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只要我们按照邓小平教育理论,在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认真地去实践,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必然走出一个新天地。高等教育新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将为未来知识经济的竞争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标签:;  ;  ;  ;  ;  

知识经济与高校体制改革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