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外开放_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论对外开放_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试论对内开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0)01-0030-032

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比我们原先预想的要严重得多。我国周边许多国家经济的下滑和货币的大幅度贬值,国际市场对我国出口需求的下降和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下跌,既冲击了我国的国外市场,造成外贸出口大幅度回落;也冲击了国内市场,造成投资需求偏淡,消费需求偏冷,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最近,我国与美国达成双边贸易协定,可以预期,2000年我国即能加入"WTO"。在这种大背景下,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一切进步的东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更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而使我国有更大的发展,已成为有识之士乃至全国相当一部分人的共识。然而,时至今日,还有一些同志对对内开放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我国各区域之间对内开放的范围、力度与我国的幅员、地区差别及实际需要很不适应。有鉴于此,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国内需求,把对内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就是我国当下应该而且必须采取的对策。

一、对内开放是缩小我国中西部与东部经济发展差距的现实选择

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我国不同区域、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据国内经济学界专家学者的保守估计,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平均增长率只有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及沿海14个开放城市和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为代表的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率的50%。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问题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社会问题,甚至可能引发政治问题。逐步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最近,国务院的负责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大中西部的发展力度,中央作出了加快中西部发展的战略决策,并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就中西部地区而言,要加快发展,宏观战略决策的扶持和政策上的倾斜至关重要。但在此大前提下,自身发展的现实选择,就是正确处理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以改革总揽全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艰苦奋斗的基础上,扩大对内开放,最大限度地吸收和利用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二、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两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一直强调实行对内对外两个开放,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1984年11月,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就是对内开放”。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要“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党的十五大通过的新《党章》中明确指出“开放包括对外对内的全面开放”。这就深刻揭示了对内开放同对外开放一样,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尽管领袖人物反复强调对内开放的重要性,但是直面当今中国人的思想状况,相对于对外开放,人们对对内开放的重要程度的认识是不够的,平时连宣传、讲话都很少。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如果发生金融危机,谁也包不了,也包不起,只能靠自己。中国固然需要对外开放,但更需要对内开放。对内开放搞好了,国内市场搞活了,经济实力增强了,就能更好地对外开放,更好地防范和抗御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乃至战争等一切风险。

我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由于自然经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资源和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别。一般地说,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但资源相对贫乏;中西部地区资源相对丰富,但经济不太发达,相对贫困落后。这种差别,构成了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性和可对接性。差别就是潜力,互补就是优势,可对接就能形成新的生产力,新的经济增长点。90年代以来,东部地区资金、技术、人才的西移,中西部地区资源东输与对资金、技术、人才的吸纳,使对内开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事实上,我国东部的一些地区,今天之所以相对发达,坚持对内开放是其重要原因。例如,改革开放以前,在浙江温州,“平阳讨饭,文成人贩,洞头靠贷款吃饭”这句顺口溜,反映其贫困情况之一斑。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13元。由于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坚持对内开放,到1998年,浙江温州沧桑巨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80元,全市人均收入8000多元,形成了经济实力强、人民富裕的“老百姓经济”。现在温州随着消费热点快速移动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有的产业已成为“夕阳产业”,有的生产能力过剩要淘汰,有300多亿元的民间游资,正在寻找市场,有着强烈向外扩张膨胀的要求。由于发展程度的差别,温州的“夕阳产业”和过剩生产能力,在地处西南内陆、相对贫穷落后的四川广元却有发展空间,可用来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有的“夕阳产业”还可以在广元成为“朝阳产业”。在这种情况下,近几年来逐渐形成了“广温合作”。这种合作主要是:打破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通过民间渠道,把温州的资金、技术优势与广元的资源、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实现联手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广温合作”促进了温州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本扩张,加快了广元经济技术的发展。“广温合作”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对内开放,不仅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东部地区经济扩张的客观要求。我们应站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对内开放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三、对内开放必须坚定不移

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们在改革旧体制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诸侯分割”残余,加之由于80年代初期,中央为调动地方积极性,实行财税“分灶吃饭”的政策,久而久之,形成地方“诸侯经济”。一些地方搞自我封闭,重复建设,地方保护主义,他们从局部利益出发,不顾有些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事实,盲目地、拼命地争项目、争投资,形成新的低水平、趋同化、更大规模的重复;为了保护本地落后产业产品,不准外地竞争性产品“入境”,勒令企业用本地质次价高的资源和产品,禁止企业把先进技术、资金向外地输出。我国东南沿海是打破封锁,实行对外开放最早,得益最多的地方,但不能说“自我封闭”的问题已经解决:有家中外盛名的西服企业,为了借助上海是国际经贸中心的优势发展自己,打算把总部移至浦东,但所在地方的政府怕影响本市经济总量,不让迁出;有个省为了保护自己集资兴办的小火电、小油电,不让企业用国家电网输送的低价电,而要用自己小火电、小油电发的高价电,有的企业由此年损失利润几百万元,有的因无法承受亏损而停产。理论和实践均表明,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地方保护主义应该而且必须摒弃。

实行对内开放,就是把我国看成为一个大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地区、部门、行业、企业和个人实行开放。我们想问题,订计划,办事情,既要从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又要去寻求与其他地区、行业、企业,尤其是相关资源、关联行业、边缘行业、交叉行业以及上下游产品的结合与对接上,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之间的联合与合作,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得到有效利用,使各自的优势得到互补和发挥,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娃哈哈集团位于东部经济发达的浙江杭州,但它把视野拓展到地处西部、不太发达的广元,看到广元有电力、劳力低廉和水质资源好的优势,又扼大西南、大西北的“咽喉”,正是自己进行生产经营战略扩张的好机遇。于是,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的界限,投资8500万元,在广元建立起第二个生产基地,第一年就取得1亿元销售收入的回报。

实行对内开放,不是发达地区对发展中地区的恩赐,也不是发展中地区对发达地区的乞求,而是地区、部门、行业、企业之间的联手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同发展。这是对内开放应遵循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只有这样,建立起来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体,才会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才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才能避免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以邻为壑,貌合神离,相互倾扎的现象发生。

标签:;  ;  ;  ;  

论对外开放_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