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沅陵县肖家桥乡九校 李力耕
说起唐代李白之诗《静夜思》,几乎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它不仅仅是因为李白“诗仙”的名气而流传至今,也不是因为它有很高的诗韵词赋造诣而被人们所推崇。而是因为它口语寻常,词浅 易记,毫不费力,却写出了一种别有洞天的意境,平淡中表达了一股强烈的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悠悠情感。其意境和深情又是如此贴近生活,贴近人心而令人共振共鸣。所以,它自然而然便从尚存五万 余首唐诗中脱颖而出,被独具慧眼的《语文》教材编者选入小学一年级必读课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诚然,单就青少年或成年人来说,这首诗虽然容易朗读背诵,也不难理解掌握,不外乎就是李白的“月夜相思、乡愁绵绵”。但对于刚刚启 蒙、初入知识之门的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那就并非易事。当然, 如果让他们囫囵吞枣似的死记硬背,或似是而非、懵懵懂懂地解读,也许未尝不可,但这并非编者的初衷和教学所要表达到的最佳效 果。如果真正让他们把《静夜思》化作童谣、童话,记入心、知其 意、乐其中,就不一定如愿以偿,值得我们认真探求和谋划,更需 要我们去另辟蹊径,以期出奇制胜。
从医者,正如俗话所说:切脉处方,对症下药;从教者,当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育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不难看出,要处对方,要先要把准脉;要下药有效,就先要知其症;要“施教”,就先要掌握学生的特点。那么,哪些是小学一年级低 龄学生记忆共有之“脉”、之“症”、之特点呢?据有关权威人士分析认为,“小一”学龄儿童的记忆共有特点是:无意识记忆处于强势,佩奇记忆的东西常常是直观、形象、具体和鲜明,是一些能激起兴趣和牵动童心的事物;形象记忆处于强势,一般是根据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认识和记忆的能力较强;容易兴奋,也很难稳定,往往是容易记住,也容易遗忘,很难巩固;记忆的精确度小,大多是不够完整、相互混淆,并容易扭曲和受暗示。当然除此之外,他们还具有“六好”的秉性和特征,即:好动好胜、好奇好问、好看好乐 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以上特点,教师在施教《静夜思》一课的过程中,就要避免“硬塞知识”、“灌输成烤鸭”,而是要“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斯塞宾);就要把准上 述特点,积极为他们“创造学习的诱因”(赞科夫)。叶圣陶先生曾 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诱导”。也就是说,作 为教师不要做“抽水员”——满(塘)堂灌,而是当“导航员”, 让“学生之舟”沿着引导的方向自由自在的航行;不要做“推销员”,满街叫卖、甚至强买强卖,而是要当“导游员”,引而不发,让“学 生游客”自行游览,观光、品味;不要做“独角”,一个人包打包 唱,而是要当“总导演”,让“学生演员”各显神通,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演好角色、演活剧本(课文)。那么,施教《静夜思》, 如何依据学生的“记忆”和“六好”特点,采取何种适宜的教学方 式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和较佳的效果?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 探索,笔者认为,不妨让学生根据课文所表现出来的时间、地点、 物体、环境等,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简笔画” (亦称线描)画成“连环画”(俗称“小人书”),这样就能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动起来,把学生全身的神经末梢激活起来。
本课“连环画”示教学的大致做法是:将《静夜思》一诗分解→连环→合成。分解时,应一词一幅画,一诗一册画,反过来,也 是一副一词,一组一句,一册一诗。全诗应主要分解成“屋、窗、 月、地、霜、望、思”等,以上多个词或四句所反映和表现的事物、 行为、环境等,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有的在他们心中 甚至已经根深蒂固,比如“屋、窗、月、霜”等,更何况,教具简 单——一张白纸、一支铅笔,加之用“线描”法画图是他们的一大天赋和兴趣。值得注意是,在对照分解词语“线描”过程中,教师 只需重点提示、略加指导,勿需一味苛求其画的生动、形象、逼真。 必须让他们充分展开想象力,按照自己特有的思维,尽情地描绘和说明。此时此刻,要让他们感受到是自己在写《静夜思》,是自己 在画《静夜思》:自己俨然是《静夜思》作者:自己已经走进了诗里,融进了画里。由于用“连环画”式解读此课,很容易较为准确地让他们的脑、眼、手、心、情等全“身”皆兵,最大限度地让他 们的潜能在能量释放出来,现阶段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得以超常展 露,不知不觉中,《静夜思》已是“诗画”交相辉映、情景交融合一,诗意自然入童心。
论文作者:李力耕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7
标签:静夜论文; 记忆论文; 学生论文; 连环画论文; 分解论文; 教师论文; 要做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