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资本市场:跨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_国企论文

开放资本市场:跨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_国企论文

开拓资本市场:中国经济跨世纪发展的重点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资本市场论文,课题论文,跨世纪论文,重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的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两个转变”、两个世纪的历史性交汇呈现在我们面前,我国企业如何选准改革的突破口、开拓资本市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以及我国以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实力跻身于世界经济舞台,这是我国经济跨世纪发展的关键问题。

纵观改革开放的10余年,我国经济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目前世界上唯有中国经济以近两位数持续快速发展,使我国经济实力跃上一个新台阶。忧的是,起飞初期的高速度低效益日益凸现的矛盾与国有企业普遍亏损、资金不足、无法正常运转正在严重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因此,“资本市场与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无疑摆到了我们面前。从改革10余年的实践来看,不难发现,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许多困难和问题,都和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密切相关,我国经济转轨的实践充分表明,开拓和发展资本市场会大大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例如:困扰国有企业的沉重债务负担的化解,离不开资本市场;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中庞大的资本需求,需要资本市场;国有企业在公司化改组中的产权重组、产业调整更需要资本市场。开拓和发展资本市场已经成了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途径。

一、盘活存量资本

我国转轨时期面临着一项艰苦任务,是如何积极妥善地解决传统体制下所造成的大量不良债务问题。不彻底地解决债务问题,盘活存量资本,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和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就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庞大的债务问题已成为牵动和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性因素。近年来,政府在解决这个问题上采取了某些措施,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国有经济存量中的巨额不良债务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主要问题是,(1)有70%左右表现为对银行的负债, 既使许多企业陷入困境,也严重拖累了银行,造成大量不良债务;(2 )财务制定资金划分不合理。从资金占用上划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专项资产。各项资产又分为若干细目,如流动资产又分为定额流动资产、非定额流动资产,按照要求企业把定额流动资产作为管理和考核的重点,忽视了流动性最强、变化速度最快的货币资金。从资金来源上划分为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项基金,明确规定各种资金之间不能相互使用,专款专用。另一方面,原折旧制度基本上属于一种高度集中,一管到底的模式,所以造成企业设备更新周期太长,折旧率较低,且由国家统一规定,未能体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特点,不能适应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的要求,造成商品积压,占用资金,制约了企业发展;(3)资金使用差。由于粗放经营, 对资金的投向缺乏严格的论证考察。本来资金应投向那些效益好、产品在市场上紧俏的盈利的企业,但实际资金使用上没有合理安排,没有认真地研究市场、预测市场,从而没能把宝贵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造成盲目上项目的状况,致使人力、物力、财力极大地浪费;(4)资金效益低。 有些企业全年的资金利润为40%左右,不少企业资金周转在400天以上。上述现象表明, 我国高达六七万亿元存量资本的潜在危机已集中地暴发出来,这种状况任其发展下去,企业的负债率将继续上升,到本世纪末有可能达到100 %的警戒线。在国有企业资产中,“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实际上是已不存在的资产,扣除它们后,资产负债率将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应收帐款在旷日持久的“商业信用危机”中,已有相当一部分难以回收;库存积压始终是国有企业的一个难题,很大一部分库存积压的产品最终的出路不是降价处理就是干脆报废;银行将不堪重负,导致金融危机;企业资产质量将进一步恶化,不少产品将在竞争中淘汰出局,企业将无法生存。

这种状况的出现并非改革开放之过,而是传统体制下积累起来的矛盾在改革开放现阶段的必然暴露,正因为矛盾暴露得如此集中尖锐,以盘活国有存量资本为中心,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制、改组、改造就成为必然的选择,盘活存量资本首先遇到的是国有企业过度负债问题。国有企业的资本属于国家所有,形成的资产和实现的利润属于国家所有,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此,国有企业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形式的债务,应由所有者——国家承担,这也是毫无疑问的,在现行体制下,作为所有者——国家的代表就是政府的财政部门。因此,国有企业对银行的负债实质上是政府财政部门对银行的负债,而银行的资产中70%左右是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因此,财政对银行的负债又间接表现为对居民的负债,这样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银企关系,而是一个企业、财政、银行、居民组成的债务链条。要解开这个链条,关键似乎在财政,因为一旦财政对国有企业补充了资本金和流动资金偿付了企业对银行的债务,把企业负债降至合理水平,企业和银行都会活起来。我们不排除上述思路在财务技巧方面的合理性,但实际上行不通:一是国有企业再次陷入高额负债的隐患没有消除;二是国有企业愈期债务高达数千亿元,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没有能力担此重任;三是现有国有企业特别是老企业已资不抵债,即使给以资本金和流动资金的支撑,也难以搞活。根据以上分析,解决企业过度负债的思路,关键在于打破两个框框,一个是打破国有资产不能流动、不能有偿转让的框框;二是打破国有企业不能解体、不能重组、不能兼并、不能破产的框框。若这两个框框突破了,我们就可以通过有偿转让不同比例的国有资产的形式、有偿兼并或国有资产无偿划拨的形式、股份制的形式、中外合资的形式、破产的形式,把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问题逐步化解,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在财产组织形式上实现了产权多元化,从而产生出“四自”机制;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通过企业和资产的重组、兼并、破产得到合理的调整,适应了市场需要;资不抵债的企业,落后的过剩的设备得到淘汰,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这一系列改革的最终结果,就能有效地盘活我国庞大的存量资本,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新一轮的解放和发展。

二、大力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是我国新兴的资本市场,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以至上百年的路程。目前, 股票上市公司达600 多家, 市值5000多亿元,股民达2500万户;沪、深两个交易所的网络遍及全国,交易手段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政府监管系统已经建立;中介机构、新闻媒体发展很快;法律法规正在完善之中,总的看来股票市场正在成为我国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股票已成为城乡居民除银行储蓄、直接投资办企业之外的第三大金融资产,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最有条件建成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是最受居民关注和监督的企业;股市状况已开始成为我国经济景气、政策变化以及政治动向的“温度表”,不必讳言,我国股市还存在不少问题,但主流是健康的,我们应当抓住机遇,把这个好势头发展下去,以推动国有企业转轨。

1.用新的思路和方法“抓大放小”。选择一批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地位,在行业中处于领先位置的大型国有企业在一定期限内逐步上市,使这些企业在获得新的资金支持的同时,体制上能有新的突破,这件事情做好了,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将是有希望的。

2.有计划地使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和法人股逐步进入市场流通。第一步可以让国有股、法人股转配部分先行,制定相应计划,在不使市场发生大的震荡的情况下,在一定时期内使这些“公股”得以“消化”,此举对国有资本的结构调整关系甚大。

3.积极创造条件,使企业上市的审批制改为资格登记制。在证券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审批制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但这种办法的弊端日趋严重。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成熟,应当下决心与国际惯例靠拢,由审批制改为资格登记制,使企业和中介机构把精力和资源主要放在提高自身素质和提高服务质量上,而不是放在“打通关系”上。

4.鼓励优秀上市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资产重组。除了在证券市场开展收购、兼并、“买壳”等外,应当着重鼓励优秀上市企业利用其资金、技术品牌管理、市场营销体系等优势,对其他合适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重组活动。实践证明,这样的重组活动比较容易成功,政府可以在税收、债务处理、职工安置等方面予以支持,政府应做穿针引线的“红娘”,不应做包办婚姻的“婆婆”,以免以往的“拉郎配”式的行政干预。

5.认真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去年以来,大批股民入市,深沪两地证券交易所登记的投资者已愈2100万,考虑到有条件进行股票交易的主要是中等以上城市居民,有理由相信目前大中城市多数居民家庭已与股票交易有关,这种“全民炒股”局面虽有其必然和积极的一面,但所带来的风险和效率损失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发展投资基金等积极的机构投资者已是当务之急,如果能够出现一批素质较高的机构投资者,一方面可以使众多的居民投资者以较低的成本分享进入资本市场的收益,另一方面可以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带来积极影响。

6.改组、提高已有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发展有助于企业重组的投资银行业务。目前我国已有几百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对活跃金融市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前几年不同程度上卷入了过度投机,相当多的机构的精力主要放在二级市场的炒作和一级市场“关系”运作上,对企业购并、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等现代投资银行业务知之甚少。随着改革的深化,企业重组活动日益增多,有关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就有一个“业务转轨”的问题,应通过学习、实践及与国外同类机构的合作,逐步熟悉现代投资银行的业务,为企业重组提供必要的支持,并逐步将自身的部分盈利点放到此类活动上来。已有的证券公司多为国家独有,在现有体制下容易助长过度投机倾向,同时自有资金来源有限,部分地刺激了违规融资行为,可考虑逐步对这些机构进行股东多元化的改建,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三、加强大陆与香港资本市场间的协作

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国国有企业走向国际资本市场也是一个必然趋势,从当前来看,香港资本市场对这一过程的实现最有意义,可以说香港始终是我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天然窗口。目前已有10多家国有企业在香港上市,在香港蓝筹股中,来自中国大陆的盈利正在上升,一些研究表明,1997年恒生指数总盈利中将有7 %来自中国,今年7月1日香港回归之后,这一联系更加不可阻挡,投资于不同类型的中国相关股票将变得更为普遍,香港一些投资银行已与国有企业开始形成一种合作关系,它们为国有企业走向国际资本市场进行策划、包装、上市,为此,重视研究如何利用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个窗口作为国有企业有效的筹资渠道,并逐步走向国际资本市场,在当前有特别的意义。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成熟,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衔接、协调显得越来越重要。香港资本市场为我国熟悉国际资本市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它既有利于我国企业了解海外资本市场的动态,又有利于海外投资者熟悉我国企业经营情况,通过香港资本市场这个“桥梁”,实现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

当前国际资本市场汇率低、游资额大,不少国际投资者普遍看好中国,加上香港回归因素的影响,这对效益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的时机目前最为有利,笔者认为,应当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采取相应对策。

1.在积极规范香港上市的H股企业的同时, 再组织一批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在香港上市。在过去10余年中,我们通过两种途径在香港筹资,一种是在港的中资企业在香港上市,被称为红筹股;另一种是国内的大型企业在香港上市,被称为H股。 由于我国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还不很规范,使我国国有企业在产权制度、经营体制、组织结构、管理方法、会计制度等方面同境外公司差别很大,在过去的几年中,H 股普遍市场业绩不佳,除少数股票外,多数股价都是跌破发行价,据香港业内人士评论,H股业绩不稳,经营死板,运作规范性差,财务透明度低, 治理结构不稳定,回报率小。为了保持投资者对H股的信心, 必须按国际惯例对已上市和要上市企业进行根本性的改制、改组和改造,使上市公司成为国际性的企业。

2.鼓励和支持以国有资产为背景、在香港注册的企业包装国内国有企业在香港上市,即红筹股。红筹股被香港股市捧为龙头股,在股民中有很好的声誉,也有很好的经营业绩。据香港业内人士评论,红筹股实力雄厚,业绩突出,经营灵活,运作规范,财务透明,治理结构稳定,回报率较高。为此,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从多方面支持一定规范红筹股的发展,并由此带动一些效益好的国有企业走入国际资本市场。

3.试行组建与香港一些投资机构合资的投资银行,并鼓励其包装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在海外上市。这有利于培养国内投资银行的专业人才,有利于国有企业熟悉资本市场的规划,并对扩大我国金融中介机构的实力,增加金融工具,改变债券发行人结构集中的状况,培育机构投资者,扩大资本投资来源,提高其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

4.支持国内特别好的产业基金在香港上市。目前,产业基金在香港上市的时机和环境都很有利。此外,随着中国股市的扩容,公有股的流通,可考虑允许香港居民首先进入我国A股市场, 它将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国内资本市场与香港资本市场的对接。

四、配套改革,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1.在发展资本市场的同时,重塑银企关系。资本市场发展虽然可以开辟新的直接融资渠道,但并不意味着在将来的企业资产结构中直接融资的比重一定要超过来自银行的间接融资。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向前推进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银行的间接融资可能仍居主导地位,最重要的是企业融资体制和治理结构的转变,这正是我们开拓和发展资本市场的首要考虑,如果在这个基本问题上能有大的进展,在转轨后的融资体制下,是直接融资多一点,还是间接融资多一点,这要由每个企业根据自身实际进行选择,即使间接融资的比重高一些也不一定会构成问题,反而可能是企业融资能力强的表现。从这个角度看,对目前国有企业的高负债问题,关键还是取决于企业融资体制和治理结构能否转变,减免债务的种种措施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关于债务重组的诸多设想是否具有现实可能性本身是一个问题,即使能够实施,其结果能否消除再度形成债务的隐患,是值得怀疑的。解决债务问题较为现实的办法,可能还是在积极促进企业融资体制和治理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通过增量资金中负债率的适度降低而逐步使问题得以解决,在此过程中,银企之间将有一个重塑关系的问题。这要求银行体系也有相应的改革和发展,在加快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同时,应有步骤地发展起一批按照股份制原则组建的新型商业银行,为银行体系注入新的活力。其次,适当调整银行结构,可考虑设立用于提供长期资金的信用银行。

2.结合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使社会保障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资金特别是养老基金在资本市场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在有的国家超过了资金总量的一半。没有这部分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可能是完善的、发育成熟的。目前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按行政方法管理,保值增值能力差、管理费用高的问题日益突出,有步骤地使这部分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条件也正在具备,可以考虑让养老金保险金中的企业补充养老金率先采取基金形式进入资本市场。对企业在社会保障上对职工的“隐型负债”,有关方面已提出了以部分企业资产存量弥补的设想。这部分资产划拨给社会保障基金后,也可进入资本市场经营。

3.国有企业要用好通过资本市场筹集的社会资金。一是合理安排资金结构。资金结构是企业在再生产过程中筹措和配置资金所形成的比例关系。资金结构标志着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劣、财务风险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大小,因此在资金结构问题上应研究和处理以下问题:(1 )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研究适合的各种资金结构比例。如筹资结构中的自我资金和借入资金、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结构、资产与负债结构、资产与自有资金、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结构、短期资金与流动资产结构、长期资金与固定资产结构等等;(2 )应用各种强化企业内部资金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调整资金的存量、流量和流速,优化企业内部资金配置;(3)研究和评价企业的债务负担水平和承受能力, 适应市场的举债规模和清偿能力,优化企业债权债务比例及其对应关系,以充分利用商业信用,维护付款信誉。二是管好用活资金。有了资金,必须把它管好、用好,才能保证资金的重点投向,避免损失浪费,提高使用效率,为企业创造最佳经济效益服务。为此,在资金管理和运用上,首先,要树立时间价值观念,自觉利用资金时间价值规律,扩大资金增值。资金在运动过程中必然存在着由于时间因素形成的价值差额,资金时间价值规律客观要求企业在资金进入和退出企业过程中,严格把握住时间,不断扩大资金增值,在企业里,时间和金钱一样重要。如果闲置过大,就谈不上什么效益,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资金时间价值原理,避免损失、扩大增值;其次,要树立资金成本观念,节约使用资金,努力降低资金成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集占用资金是要付出代价的,它是资金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所决定的,体现着资金使用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由于资金成本是对资金使用的成本观念,精打细算,节约占用,提高资产的营运效率;再次要控制资金占用总量,合理配置资产结构,资产占用总量是由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部分构成的。资产占用总量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发展要求合理筹集,在总量控制下,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合理安排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结构比例,特别是应将资金投向的重点放在资产项目上,防止把资金大量用于“长期投资”和购进“固定资产”上,以保证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得以有效供给。三是强化经济活动分析。企业效益必须要在资金活动中表现出来,而企业的资金运行正是财务管理的内容,要以尽可能少的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而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必须严格地、准确地计算和考核生产经营活动中资金占用情况。近几年,由于市场经济形势变化,为获得更大利润,许多企业从分析主要产品的成本入手,根据企业的销售收入、费用成本、利润进行考核,会同生产、技术部门对生产中影响产品产量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计算,通过分析,查找原因,得出了结论,然后选择出本企业内低投入、高产出的成本较低、盈利却较高的产品,集中力量主攻生产经营最优势的产品,使企业迅速发展,效益上升。而有的企业却在这方面做得较差,结果造成很不景气的局面,这是应当引起重视和必须加强的重要环节。

标签:;  ;  ;  ;  ;  ;  ;  ;  ;  

开放资本市场:跨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