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对气管憩室的诊断临床运用价值。方法:对本院2011年4月~2012年12月间,收集的30例气管支气管憩室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憩室大小0.4~3.5cm不等,憩室形态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憩室囊腔内可见不规则线状、条索状和分隔状结构。结论:多层螺旋CT对气管憩室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憩室;气管;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气管支气管憩室(tracheobronchial diverticula,TBD)是由各种原因所致气管局部薄弱处膨出的一种良性病变,它主要累及气管和主支气管,患者通常无临床症状,多行胸部CT检查时偶然发现。CT的出现,特别是多排螺旋CT的出现,为气管憩室的诊断提供了良好的检查手段,其检出率明显提高。本文回顾性分析工作中收集的30例气管憩室患者的CT表现,加以分析、总结,探讨多排螺旋CT在气管憩室中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气管憩室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1年4月~2012年12月气管憩室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3~73岁。30例患者均无任何不适,均因其他疾病行胸部CT检查时偶尔发现。
1.2 检查方法
采用GE16层螺旋CT和飞利浦256层ICT螺旋CT扫描机。患者平静呼吸状态下,吸气后屏气于深吸气状态下扫描,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肺底连续扫描,发现病灶后对其进行l.25mm薄层扫描,分别用软组织窗和纵隔窗观察,并调中间窗观察气管改变,对其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三维再现(VR)。扫描参数:层厚5mm,层距5mm,准直器宽度1.5~2.5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260mAs。观察参数:肺窗宽1500HU,窗位一600HU,纵隔窗宽350HU,窗位40HU。
2 结果
2.1 憩室部位与密度
30例均为单发,均位于胸廓人口区气管右旁偏后外侧,呈极低密度影,低密度影与气管腔内气体密度一致,连续薄层扫描可发现低密度影与气管之间有一较细的管道相连。
2.2 憩室形状与大小
憩室呈不规则或类圆形,大多数憩室上下径大于前后径,大小0.4~3.5cm不等。
2.3 憩室囊腔内表现
纵隔窗观察憩室内壁都比较光整,肺窗观察憩室内有不规则线状、条索状和分隔状结构。
2.4 憩室重建表现
薄层CT重建MRP或CPR或VR能清晰显示病灶与气管之间的细小通道30例,其中9例在CT平扫横轴位未显示,而通过薄层重建或MRP或CPR或VR则显示细小通道,憩室形态多呈不规则改变,憩室内见皱褶样分隔样改变(图A B)。
3 讨论
气管憩室是气管黏膜通过气管软骨间或后壁肌层薄弱处向外突出形成囊状不规则的含气空腔.与气管缺损处相通,常有较窄的颈部,憩室多见于气管后壁,即气管软骨环的缺口处或气管膜部,其大多位于右侧,原因是气管左后壁有食道支撑,不易发生病变。以往对气管憩室的报道较少,主要原因是该病本身没有临床症状,诊断医师对该病重视不足以及检查设备的限制。
气管憩室的病理改变尚不清楚,Surprenantt[1]等将气管憩室分为四型:I型,黏液腺管囊状扩张;Ⅱ型,气管膨出;Ill型,憩室开口宽大并伴有巨大气管、支气管;IV型,发育不良的气管残端。另有将气管憩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是先天性气管壁局部缺陷引起的气管壁内肌肉和弹力纤维发育不全所致,单发憩室也可能为原始异位气管芽的遗留[2]。继发性大多由于气管或支气管吻合术后、外伤导致或由气管内压增高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所引起 [3]。
气管憩室在CT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气管旁极低密度影,低密度影与气管腔内气体密度一致,并可见有细管或有小缺损与气管相通。憩室内可见不规则线状、条索状和分隔状结构,薄层CT重建或MRP或CPR或VR能更清晰显示病灶与气管之间关系。
根据气管憩室的典型CT表现,结合MPR、CPR、VR等重建技术,一般不难诊断,但还应与以下疾病鉴别:(1)纵隔气肿:多有外伤史,CT上表现为沿纵隔内的软组织间隙、纵隔胸膜散在分布的条片状气体影,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并多可伴有气胸[4]。(2)肺尖疝:又称颈疝、肺尖膨出征,因Sibson's筋膜缺损或薄弱,肺组织向上突破入病人颈部,常呈“山峰”样,其底部与肺组织相连,多数不难鉴别[5]。(3)颈部皮下气肿[6]:皮下气肿多数是由于外伤或肺部和胸膜等慢性疾病所导致的胸膜破裂使气体进入颈部肌肉间隙所引起,表现为散在的、条形气体密度影,结合临床及影像表现不难诊断。(4)食道憩室:为食管壁局部向外膨出的袋状结构,幕状憩室颈口宽大,呈由食管向外垂直突出,囊袋状憩室主要表现为向下垂突的盲袋,上端有细蒂样的颈部与食管相连,内有狭小颈口与之相通,囊袋内可见钡剂或食物残留[7]。
图A CPR显示气管憩室 图B MinIP显示气管憩室
参考文献
[1]Surprenant EL,O'Loughlin BJ.Tracheal diverticula and tracheobron-chomegaly[J].CHEST Journal,1966,49(4):345—351
[2]荣独山.X线诊断学(胸部)[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9.
[3]黄春锋,曹和涛.气管憩室多层螺旋CT诊断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4):44—46.
[4]杨文.多排螺旋CT在诊断气管憩室中的价值[J].当代医学,2013,19(26):81—82.
[5]McAdams HP,Gordon DS,White CS.Apical lung hernia:radiologic findings in six cases[J].AJR,1996,167(4):927-930.
[6]Gorgas DL1,Miller B2.Tracheal diverticulum masquerading as pneumomediastinum in a trauma victim [J].Am J Emerg Med.2015,33(2):310
[7]刘华,李子平.气管憩室影像表现探究[J].罕少疾病杂志,2013,20(3):8—10.
论文作者:徐晓莉,陆健,张涛(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9月下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气管论文; 纵隔论文; 螺旋论文; 薄层论文; 不规则论文; 支气管论文; 密度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9月下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