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信息污染的原因及表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原因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污染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而造成的无效信息对有效信息传播、存贮、加工和利用的干扰。信息污染影响了有效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效率,增加了人们对信息筛选、判断、甄别的难度,也就降低了准确信息的使用效果。从信息污染的生成情况看,主要有如下表现:
1 因为时间邅递而造成的信息过时
1.1 文献内容老化
随着学科知识的不断积累,文献内容日益变得陈旧过时,作为信息源,其价值不断降低而丧失使用价值。文献内容老化主要是由于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技术方法不断进步,文献中所包含的知识愈来愈不能满足社会生产科研发展的需要。本世纪中叶以来,所谓横断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的不断涌现,正是学科微分化、积分化趋势不断加强的结果,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科学研究这一愈分愈细的特点,这是由于社会发展高度综合而又高度分化的趋势所决定的。据60年代统计资料表明,化学专业文献在出版后8.1年出现老化, 而相应的化工文献经过4.8年就变得老化。以事实积累为主的学科,如地理学、 地质学、植物学分别要经过16.0、11.8、10.0年而变得老化。〔1〕显然, 学科性质不同,文献老化时间也相应不等。一般而言,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文献老化周期较长,应用技术类文献老化较快,有的仅有几个月便出现了半衰期。人类文明能够得以延续发展,并不因无数次的人祸天灾而绝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因为人类知识的积累均记录于物质载体上并保存下来。文献作为记录人类知识的重要载体在积累过程中,由于知识的更新、补充,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涵盖了原有的知识,并使其趋于老化。
1.2 文献形体老化
这主要指负载知识信息的载体材料因时间、环境条件的变化,致使其包含的知识内容失去传播利用的价值,乃至不能被“读出”而失效。迄今为止,记录人类知识的载体除实物、简帛等形制外,主要的载体形态是纸质文献。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19世纪出版的文献有90%处在危险状态,原苏联各大图书馆藏书,约有1/3已不能流通。我国现存1000万册以上的珍善本书和普通古线装书,1949年前出版的,各种旧平装书刊以及早期订卷的档案都已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2 〕因为形式的毁损而造成文献内容信息无法解读,则是信息污染在时间上的另一种表现。
2 虚假信息及伪劣信息的污染
虚假伪劣信息污染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2.1 时代性
这一点极为明显地体现在社会科学领域。任何人都脱离不了时代、环境而独立存在,记录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文献亦属如此。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对事物评判过程中由于过多地沾染上时代色彩而失去其客观性,尤其在社会斗争和政治宣传问题上更是如此。时过境迁,这些留存的信息便成为污染。比如,“文革”期间出版的书刊,脱离生产实际及超越客观历史,所谓生产大放卫星,钢铁生产超英赶美,人物评价中那种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现象,文艺批评上扣帽子、打棍子、肆意人身攻击之类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果今日视当时文献记录为一种当然,自然会失之千里。
2.2 目的性
即信息发布者有意识地传递虚假错误信息,误导、诱骗消费者,从而获取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收益。获取军事利益主要是指在战争期间发展起来的谍报战,如二战中盟军为保证在诺曼底登陆的成功,他们制造了要在加来登陆的假象,以避开德军的正面堵截,这可以说假情报为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立了大功。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伪信息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也极为多样。如社会上的某些厂商,为达到赢利的目的,为推销商品,通过夸大商品信息的手段,伪造自己商品的属性,以各种夸张语言,向消费者显示和传递。〔3〕再比如, 遍布各地的信息咨询公司,其中有相当部分以信息咨询为幌子,以出国等优厚条件为诱饵,蒙骗消费者。〔4〕
在文献信息上的表现,出版商是以推介为手段,利用一些消费者不易确证的信息宣传媒介蒙骗读者。在市面上有不少翻译作品封面或者宣传品上标有“畅销欧美”、“销量第一”之类字样便是例证。如《心灵鸡汤》一书上的醒目大字是“’96 畅销书排行榜第一, 全美连续蝉联108周冠军书”;《男人来自火星, 女人来自金星》则自称“居全美畅销书排行榜之首,连续158周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之首”; 《塞尔斯廷预言》则“95全美畅销书第一名,雄踞欧美”,等等。然而,据美《出版商周刊》发布的信息看,这三本书只是分别拥有“一般平装书”、“非小说类(精装本)”及“小说类(精装本)”三个类别的第一,位居榜首只有10周左右的时间。据统计,位居1996年各分类榜榜首的书共有51种,所谓欧美之类、全球排行榜的说法则前所未闻。另一类虚假信息是那些披着科学外衣、投机取巧,利用大众的无知或出版把关不严的情况而面世的伪科学,如用初等数学证明费尔马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制造永动机以及两年前曾为国内多家大报等传媒长篇宣讲的“水变油”之类信息,严重地污染了社会的信息环境,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由此可知,消费者面对着在书报业市场上大量的“注水信息”。
3 内容大量交叉重复而导致的污染
3.1 引文误差
引文误差造成的信息无效或低效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其一,我国学术期刊之类往往不太强调引文出处,尽管国家颁发了有关的学术论文引文著录规则,但现今期刊文末参考文献著录仍莫衷一是、五花八门即是明证;其二是引文辗转引用,而莫名源头莫名由来的现象大量存在,这不但给消费者在印证重要信息时造成困难,而且与当代通过学术期刊的引文分析来测度核心期刊、核心作者的趋势相分离;其三是引证时缺乏必要的考证,人云亦云。比如前些年盛传一时的宇航员在太空(月球)上用肉眼可以看到地球上的两大人工工程,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之类科学史上“莫须有”的事件往往成了我们确信不移的论据。又如近年海内外报刊常有一种说法:80年代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参加的“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会后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汲取2500年前孔子的智慧云云,这与前几年传说美国西点军校挂雷锋画像,把雷锋作为美国军人学习的榜样,都纯属乌有。
3.2 出版重复
因追求经济利益而致使多家出版社哄抢重复出版,是造成当今书业发展“滞胀”的主要原因。其表现有几种形式:其一是争出同一主题的书,即流行什么出什么,一旦某类作品旺销,多家出版社便争抢而上,比如散文热、丛书热、纪实文学热、武侠热之类便是;其二是大量出版制作成本低或无关版权纠纷的作品,如少儿读物、已故50年以上名家作品、古籍书等;其三是同一种书多家争出。比如翻译作品、现行名家作品;其四是同一种书有不同名目的版本,笔者曾见一文评说《细胞的生命礼赞》为中文首译,其实不然,港台那边译为《无我的生物界》早已行世。至于将《水浒传》换为《三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的故事》之类纯属欺诈。
4 出版过程造成的污染
4.1 校勘不严而造成的污染
如目前流行的“无错不成书”的说法,这“错”对读者而言纯粹是一种污染。误“床”为“床第”,误“毫州”为“毫州”之类虽误而必知其误,危害当不甚大。而误“沾衣欲温(应为湿)杏花雨”,“傅有王(应为主)”之类,则是对普通大众造成的危害。
4.2 学术或政治等原因而造成的污染
如我国书籍史中从古至今不绝于世的大量伪书,之所以翻新出现,有其深刻的背景,或攻讦论敌,或托古改制,不一而足。另一种情况便是删改与纂写,使原稿面目全非。如黄裳先生《关于张宗子》中记述他读到张岱《和〈述酒〉》、《和〈挽歌辞〉》、《孝陵磨剑歌》之类,平通畅顺,毫无遗民心态在,然而,原稿本经他人删改后,其意相反,颇为令人诧异。如《和〈挽歌辞〉》中“身虽(既)死泉下,心犹念本(千岁如一)朝”,“目睹两京失(岁月除),中兴事(心竟)若何”,“匈奴尚未灭(干生不得志),魂亦不归家”等等,国仇家恨的痛切完全抹变为一己悲欢。黄先生所以恍然而感慨:“常见清初人集之当时刻本或后来翻本,句句恭谨,毫无触碍,然其人实为遗民,其事颇不可解,见此遂恍然悟。苟此书而刻,原稿不存,则张陶庵亦不过一通常失意之文士耳,更何由见其时代精神?”
4.3 对原本的不同理解而造成的歧异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时间上,比如我国经史百家各类古籍,因为时代的邅递,研究者着眼点不同,所得结论便大异,仅研究成果便有“传、注、笺、疏、证”之种种不同。或者以今度古,不识同一语词的含义变化,如有人译《易传》中“乾,阳物也;坤,阴物也”时,言之凿凿地声称“阳物”、“阴物”为男女性生殖器,殊不知当先秦之际,阴、阳原不局限在男女上,而“阳物”、“阴物”的专指更在唐宋以降。或者在断句上,句读一变,义差千里而远,如“学而优则仕”与“学而优,则仕”,“民可使知之;不可使由之”与“民可,使知之;不可,使由之”,其间差距岂可以道理计!怪道当年孔夫子要慨然而叹:“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其二是不同语言之间的传译,因为文化、环境、时代、语言本身等多方面的差异,译作与原作绝难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再加上译者本身素养、知识、文风等方面的差异,同一部作品可以以种种不同面目现世,其间的区别自甚明显。比如林纾所译《巴黎茶花女遗事》与当今通行的各种《茶花女》之间,同一时代不同《茶花女》之间,差距也相当巨大。
5 信息量激增而造成的污染
信息作为消除不确定性的手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信息量的激增,“信息爆炸”却使人们甄别、筛选和利用信息时面临极大的困难,几乎陷入了无所适从的困境。据称,目前世界图书产量每年已达80万种以上,期刊10万种以上,并以每年5—7%的速度递增,每10—15年翻一番,随着信息量的增加,文献量也呈几何级数增长。以我国期刊出版为例,目前我国期刊种数已经由1978年的930 种增至8000多种,截至1995年,我国期刊总数为8135种,总印数高达24亿册,〔5〕这远不包括数量更大的内部刊物。 期刊的总数巨大并不代表质量的高水平,不少期刊不仅内容雷同,连封面都千篇一律,且各部门、各地区重复办刊的趋势愈演愈烈,期刊内部结构潜伏着失去平衡的危险。出版物的严重滞胀,明显与出版社之间普遍存在的低水平重复有直接关系。
信息量激增的结果导致了学科文献分布极其分散,造成了利用某一学科某一专题的全部信息的极大困难,致使信息利用效果下降。而大量交叉重复、无用信息的出现,则是干扰有用信息的传播与利用,导致信息质量整体下降的重要原因。本世纪中期被认定的文献分布规律和引用规律,则是依据学术期刊激增应运而生的产物。运用这两个规律,引出学科文献分布的离散区和核心区。 一般情况下, 核心区内包含有约10%的期刊数,而拥有70%的文献信息;离散区内有90%的期刊数,仅有30%的文献信息。由此可知,这种因信息量激增而导致信息质量下降,加大了文献信息机构和消费者处理与使用文献信息的难度,这是人类无法回避的严峻事实。
弄清了造成信息污染的原因及种种表现,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制定出相应对策:因为自然原因而致使老化者,及时补充新的内容载体;因为学科发展而致使后来知识覆盖先前,采用新的版本淘汰陈旧过时的;因为出版而导致的污染,从宏观上说,应由国家加强管理,对文献使用单位而言,须对来源信息的可靠程度加强审查,鉴别不同信息发布者的声誉及出版能力等因素;因为信息量激增而导致的污染,可以充分利用文献的分散规律和引用规律的研究成果,确定各学科的核心期刊,以保证重要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