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发惠1 徐世珍2
(1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医院中医科 四川 成都 610000)
(2成都获安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高新中医诊所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 目的:通过口服西药组与局部麦粒灸配合针刺调理体质组的黄褐斑疗效比较,评价针灸对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黄褐斑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维生素C、E结合针刺调理体质及局部麦粒灸,对照组给予单纯口服维生素C、E,治疗3个月后观察总体疗效疗及半年复发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但治疗组的黄褐斑颜色变淡、面积减小更明显,且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 黄褐斑;麦粒灸;针刺,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7-0011-03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reatment of chloasma by local wheat acupuncture Lan Fahui. Highway Hospital of Schuan Province Transportation Hall,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000, China; Xu Shizhen. Gaoxin TCM clinic, Chengdu Huoantang Health Management co., LTD.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By comparing with the two group,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chloasma. Methods Choose 60 patients with chloasm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reatment group given oral vitamin C, vitamin E,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regulate body constitution, and the local wheat moxibustion. Control group given simple oral vitamin C, vitamin E, observe the overall effect of cure and recurrence rate after half a year.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chloasma color becomes weak, area decreased more obvious, and the recurrence rate i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bviously. The two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mo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s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reatment group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Key words】 Chloasma;Wheat moxibustion; Acupunctur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损容性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临床女性多见,尤其好发于育龄期妇女。皮损常对称分布于面部,以颧部、颊部及鼻、前额、颏部为主,一般不累及眼睑和口腔粘膜。其色素随内分泌变化、日晒等因素可稍有变化,部分患者分娩或停服避孕药后可缓慢消退,但大多数患者病程可持续数月或数年[1]。黄褐斑不但影响容貌,多数患者还伴有不同程度的月经失调、失眠、心烦易怒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临床治疗方法较多,笔者采用针灸治疗黄褐斑并与西药治疗进行疗效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研究对象为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医院中医科门诊收治的黄褐斑成年女性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患者年龄18~45岁,病程5个月~10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如下表1、2、3,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x-±s)
例数平均年龄病程(年)
治疗组3036.15±4.533.24±2.87
对照组30*35.76±4.45**3.10±3.35
注:*P=0.351 *P>0.05,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P=0.754 **P>0.05,两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表2 治疗前两组黄褐斑面积比较
例数面积(cm2)
治疗组302.05±0.76
对照组301.98±0.82
注:P=0.301 P>0.05,治疗前两组黄褐斑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表3 治疗前两组黄褐斑颜色比较
例数颜色
治疗组301.90±0.75
对照组301.82±0.68
注:P=0.561 P>0.05,治疗前两组黄褐斑颜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1999年制定、2003年12月修订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为:①褐色至深褐色边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②无明显自觉症状。③女性多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④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⑤排除其他疾病(如颧部褐青色病、Riehl黑变病及色素性光化性扁平苔藓等)引起的色素沉着[2]。
1.3 纳入标准
①女性;②年龄为18~45岁;③符合以上黄褐斑临床诊断标准;④近半年未服任何影响内分泌的药物,并能按要求坚持服药者;⑤能够按照计划疗程坚持治疗,在治疗期间避免日光暴晒,停用化妆品。
1.4 排除标准
①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②合并绝经期综合征者;③由内分泌疾病、药物因素等引起的黄褐斑患者。
2.治疗方法
治疗组方案:口服维生素C 0.3g、维生素E100mg,每日3次。针刺穴位分仰卧位及俯卧位两组。正面组:神庭、印堂、太阳、颧髎、膻中、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背面组:大椎、心俞、肝俞、膈俞、脾俞、肾俞;两组穴位隔日交替选用,得气后留针25分钟。出针后再行面部麦粒灸。取约2mg精艾绒,揉搓捻紧,将艾绒制作成高约2mm,底径1.2mm的圆锥型艾炷,以能够直立置于穴位上为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选取黄褐斑局部及周边穴位,先涂上少许万花油(广州白云山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然后将艾柱轻轻放于其上,用线香点燃,当患者自觉温热时操作者用指甲垂直摁灭。在艾柱接触皮肤病熄灭的刹那间可能出现针刺样穿透感,这种灸感对多数有麦粒灸经验的患者来说,完全在可以耐受的范围内,甚至还会出现轻微而短促的舒畅感[3]。所以麦粒要底大尖小,垂直摁下,才不会烫伤患者。
黄褐斑好发于面颊部、前额、鼻部、口周等部位,每次灸时选取黄褐斑局部及斑块周边皮肤,可根据黄褐斑面积大小选约10~30个点,面部的重点穴位颧髎、四白穴必灸,因点位较多,所有点位灸1壮即可,大约耗时15~20分钟。每日1次,每周治疗3次,疗程3个月。
对照组给予单纯口服维生素C 0.3g、维生素E100mg(青岛双鲸药业有限公司),每日3次,疗程3个月。
3.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黄褐斑皮损的改善情况;②复发率观察指标:治疗后随访半年,观察黄褐斑复发情况。
3.2 评分标准
根据皮损面积和颜色对黄褐斑情况进行评分:
①皮损面积评分:0为无皮损;1为面积<2cm2;2为面积2~4cm2;3为皮损面积>4cm2。
②皮损颜色评分:O为正常肤色;l为淡褐色;2为褐色;3为深褐色。
③总积分=面积评分+颜色评分。
④评分法下降指数计算方法: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
3.3 疗效评定
①基本治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失;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8。②显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60%,颜色明显变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5。③好转: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3。④无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化不明显;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O。
3.4 统计描述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
统计推断: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统计软件:SPSS18.O,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治疗结果
表4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黄褐斑面积变化比较(x-±s)
例数治疗前面积治疗后面积
治疗组302.13±0.81.2±0.63
对照组301.94±0.761.47±0.80
注:P=0.026 治疗后黄褐斑面积的变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表5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黄褐斑颜色变化比较(x-±s)
例数治疗前颜色治疗后颜色
治疗组301.83±0.780.83±0.62
对照组301.69±0.611.32±0.81
注:P=0.011 治疗后黄褐斑颜色的变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表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组别例数基本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013106196.67
对照组30878776.67
注:经秩和检验,得P=0.016,按P<0.05水准拒绝H0,故可认为两组的总体分布不同;P<0.05,有显著差异,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7 复发率分析
有效例数复发例数复发率%
治疗组2926.89
对照组23730.4
注: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复发率方面有较好的表现。
5.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组织细胞间的微细循环受阻,细胞溶解死亡,黑素增多形成色素沉着所致。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可能与内分泌紊乱、遗传因素、日光照射、血清酶及微量元素、妊娠、服用药物、应用化妆品不当、皮肤的微生态失衡及饮食因素有关[4]。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氧自由基与皮肤黑色素形成及色素沉着有关。小分子自由基清除剂主要有维生素C、维生素E等非酶类清除剂,是西医治疗黄褐斑最常用的药物。维生素C能分解皮肤中黑色素,预防色素沉着,防治黄褐斑发生,使皮肤保持洁白细嫩;维生素E能促进皮肤内的血液循环,抑制色素斑[5]。这是本临床研究把它作为对照组的原因。
笔者以往常用0.5寸美容短针散刺或围刺黄褐斑局部以活血通络,但长期实践发现,因面部毛细血管丰富,针刺后局部很容易出血;黄褐斑患者面部本来循环较差,长期针刺出血后吸收不良甚至会留下瘀青,加深色素沉着。因此,笔者局部仅取颧髎、太阳,主要通过麦粒灸“以火促通”。本研究采取的麦粒灸为非瘢痕灸,仅著肤温热感渗透时即熄灭,治疗没有疼痛,可以选取较多操作点位。 “少火生气”,麦粒灸强度虽然微弱,但有研究表明其热力效果持续时间较长,短的可能数分钟,长的可保留数小时,能持久有效,使面部气血流畅,斑翳得消。麦粒灸直接接触皮肤,热力容易渗透,特别是最后指压的一瞬间,热力会出现强烈的穿透性,增强了局部温通作用。通过改善局部循环,促进表皮细胞与新陈代谢,以淡化、祛除黄褐斑[6]。
本研究通过局部麦粒灸与全身取穴相结合治疗黄褐斑,以期标本兼治。中医称黄褐斑为“面尘、黧黑斑、肝斑”等。正所谓“有诸内必形于诸外”,“头为诸阳之会,面为五脏之华”,黄褐斑虽表现于面部,但实质是脏腑经络和阴阳气血失调, 主要为肝郁、脾虚、肾虚,致使冲任失调,气血不能上荣于颜面、血瘀于颜面而形成。而肺主气,心主血,要让逆乱的气血回复正常,治疗离不开心肺,故治疗选取五脏背俞穴以调和脏腑、平衡阴阳[7]。又所谓“无瘀不成斑”,膈俞乃活血化瘀要穴,加膈俞、血海行气活血。脾胃为后天之本, 因此中脘、天枢、足三里等健脾胃,行气血。气为血之帅,取气会膻中和气海穴,以达补气调血,气行血行作用。三阴交、太冲调和冲任,使气血调和,斑消症愈;神庭、印堂为督脉穴,能通阳散结。
【参考文献】
[1]厉卫红.黄褐斑针灸治疗的几点体会[G].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第五次学会年会学术文集:222-223.
[2]柴铁,刘洁.针推门诊皮肤疾病[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45-146.
[3]王欣君,王玲玲,张建斌.麦粒灸的灸量调控[J].上海针灸杂志,32(6):426-429.
[4]鄢燕.散刺法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8,3O(9):51-52.
[5]蔡卫根.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44例疗效观察[J].江西中医药,2006,37(9): 54-55.
[6]罗荣,金荣疆,韩哲林.黄迪君教授麦粒灸的制作、操作及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05,25(12):865-866.
[7]冯居秦.针灸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 (10):1179.
论文作者:孙文彬 刘同洲 张宽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6
标签:黄褐斑论文; 麦粒论文; 两组论文; 面积论文; 对照组论文; 疗效论文; 例数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