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 528248
【摘 要】目的 对应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检测方式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糖尿病的患者150例,再抽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格检查的同年龄段健康人资料150例,分别定义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普法和血糖仪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进行测定,对比分析该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和检测结果阳性人数。结果 研究组研究对象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研究对象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检测结果阳性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应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检测方式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非常明显。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 诊断
糖尿病属于目前全世界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空腹血糖受损属于糖尿病病情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阶段,此时患者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表现,但机体对胰岛素和葡萄糖的调节功能出现一定的异常,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病情会进一步演变为糖尿病,因此在早期阶段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相关指标水平进行检测显得尤为意义[1、2]。本次对应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检测方式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5年3月1日至2016年6月1日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糖尿病的患者150例,再抽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格检查的同年龄段健康人资料150例,分别定义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中男性研究对象83例,女性研究对象67例;研究对象体重42-85kg,平均体重(54.7±8.3)kg;患者年龄49-86岁,平均年龄(59.7±7.4)岁;糖尿病病史1-18年,平均病史(7.2±6.3)年;对照组中男性研究对象88例,女性研究对象62例;研究对象体重44-81kg,平均体重(54.4±8.2)kg;患者年龄47-89岁,平均年龄(59.3±7.7)岁。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上述相关指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留取静息空腹状态下静脉血液5mL,在离心状态下处理15min,然后取血清置于冰箱中,作为待检测标本,采用高效液相色普法和血糖仪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进行测定,对比分析该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和检测结果阳性人数[3]。
1.3 检测结果阳性评价标准
当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检测结果超过6.5%的时候,可以认定为检测结果阳性;当空腹血糖水平检测结果超过8.0mmol/L的时候,可以认定为检测结果阳性;当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检测结果超过12.0mmol/L的时候,可以认定为检测结果阳性[4]。
1.4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研究对象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检测结果和检测结果阳性人数等内容作为观察指标。
1.5 数据处理方法
统计学分析均经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当P<0.05的时候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用( ±s)表示,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则实施X2检验。
2 结果
2.1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研究组研究对象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目前已经被临床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但血糖水平测定通常情况下只能够代表患者即刻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对检测前120d以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进行直接的反映,还能够对血糖浓度水平的改变情况,机体糖代谢的状态进行充分体现,而与抽血操作的时间、患者是否处于空腹状态、是否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等因素没有直接关系[5]。目前糖化血红蛋白已经成为临床对糖尿病病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进行判断的一个重要指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由空腹状态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共同决定的。餐后出现高血糖状态是导致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异常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在糖尿病的筛选普查和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如果空腹血糖水平正常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正常水平,则说明患者在过去的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处于异常增高状态。主要原因是糖化血红蛋白形成和消失通常情况下需要数周的时间,某些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可以通过饮食控制或药物等方式对病情进行控制,出现空腹血糖水平正常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的的现象,这些患者不仅仅需要通过控制饮食和运动疗法进行处理,还需要有意识加强对血糖水平的监测工作。所以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不仅仅可以作为对轻症、2型隐性糖尿病在早期阶段实施诊断的一个指标,还可以对糖尿病患者病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会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升高而不断的升高,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不足6.5%,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水平相对较低,而当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超过6.5%的时候,则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就会呈现显著升高状态。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超过9%,就说明患者已经处于持续性的高血糖状态下,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相关严重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会明显加大,并有可能导致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出现。目前我国“糖尿病指南”中建议,应该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在6.5%以下的水平[6]。
参考文献:
[1] 徐珂.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3):75-77.
[2] 李小健,李德忠.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血脂的相关性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3,30(2):106-107.
[3] 邱奇.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的意义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1,3(7):61-62.
[4] 余春芳,葛军,李静怡,等.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用于早期筛查糖尿病的意义[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5):390-392.
[5] 黄仙娥.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2,15(1):53 -54.
[6] 樊华英,成兴波,陆轶群,等.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及空腹血糖受损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3,21(8):689-691.
论文作者:张一山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4
标签:血红蛋白论文; 血糖论文; 水平论文; 糖尿病论文; 患者论文; 研究对象论文; 阳性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