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论文_骆结珍

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禾仓小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一、现状与分析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国法治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人们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逐渐增强,并注重普法的重要性,也开始在小学课堂中开设《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积极将生活化的教学应用在课堂中,通过课堂上的具体实践来提升学生的普法意识,但在具体授课的过程中仍存在几点问题。

1)缺少实践性

当前《道德与法治》的开展缺乏实践性,很多教师都将书本作为唯一的授课资源,在讲台前阅读课本内容,学生也处于被动灌输的情况,在这一情况下,学生无法真正的接受《道德与法治》中的知识。《道德与法治》中需要强调的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普法守法过程,需要教师给予生活上的实践,但过于理论性的教学无法发挥出教学的最大效果。

2)缺少重视程度

很多小学生并没有对《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给予一定的重视程度,甚至在期中期末复习时,占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时间。教师对《道德与法治》的忽视不仅违背了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更是不利于学生守法教育的普及,也会造成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忽视,从而产生懈怠心理。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品德作为一门小学基础课程,其内容紧贴小学生的生活基础,并在生活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并且该门课程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以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而不断的完善补充里面的知识内容。随着我国普法意识的逐渐高涨,在2016年,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更是改名为《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发布实施意味着一线品德课教师将展开新的教学探索,并逐渐朝向法律方面靠拢,其目的是为了帮助更多的小学生都能清楚的意识到守法的重要性。《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内容的方面上得到了较多的变动和改进,深化了儿童的立场意识,在注重儿童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渗透法律意识,并且更加关注儿童发展的这一主题。

2)有利于提升普法效果

在积极参与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和雅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行动研究》以及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创新项目《和雅读书郎形象成长式德育》和《和雅文化建设背景下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行动研究》中,了解到了当前关注小学生日常生活,探索小学生个体在日常生活的行为和习惯的重要性,这也是将生活化教学引入《道德与法治》的主要目的。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容,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特别是在《道德与法治》教材普及到小学课堂中,更是需要以新教材《道德与法治》课程为蓝本,注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特别是生活情景,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改变固定的学习程序,从而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无形中达到小学生普法的面目的。

3)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道德与法治》采用生活化的课堂设计是积极引导小学生做生活中的主人的最根本体现,促使学生在接受《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形成成熟的思维逻辑,为成为生活的主人提供思想理论基础,并且在具体的生活中不断的获得更为感性的认识,并从感性认知逐渐过度到理性认知,再从理性认识回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课堂研究的主要目的便是积极探索并努力尝试去营造一种与生活本身相一致的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以及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教育情景,帮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发展自己的身心,并在不断的发展中茁壮成长。C,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初衷也不仅仅是积极建构未来儿童的生活,更多的是关注儿童自身的生活,而教育也不仅是为构建未来的儿童生活,更多的是积极朝向儿童当前生活做准备,从而帮助儿童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下,不断地实现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过上幸福的生活。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的第一次行动

(一)《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行动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8年5月)准备阶段

(1)理论学习;

(2)成立《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领导小组,召开论证会;

(3)制订《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8年6月)实施阶段

(1)《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启动仪式;

(2)构建生活化普法小课堂;

(3)制订课程环节设置,并完善评价制度,按标准进行相应的评价;

(4)实施《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计划。

第三阶段:(2018年7月)总结反思阶段

(1)再次调整实施过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行动计划;

(2)进行行动效果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

四、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的第二次行动

第一阶段:(2018年8月)

1.确定并向师生、家长印发《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宣传单;

2.切实把普法教学工作落到实处,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真正的提升自身的法律知识水平;

3.加强校内《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4.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当前教育部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大纲来制定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方案;

5、举办家长团体的讲座。

第二阶段:(2018年9月)

争取加大《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力度,拓展课外实践演练。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具体研究分析当前学生《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的理解,通过调查的分析研究来为后续的活动开展做出具体的实践内容,本次调查对某小学的180名学生展开调查,

2.结合上述调查问卷内容,发现当前《道德与法治》这一科目没有受到较多的重视,因此,学校需要举行《道德与法治》生活化专题讲座,努力改变家长忽视学生普法的意识。

3.合理选择评价方法,策划评价活动,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成果进行分级,其中第一级是授课效果良好,学生积极参加互动活动,在课后学生的普法能力得到了提升。第二级是《道德与法治》开展尚可,学生能够参加互动实践活动,并且对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三级是《道德与法治》开展一般,学生无动于衷,甚至昏昏欲睡,没有真正的学到相关的知识。通过课程级别评价的划分可以更为有效的促进《道德与法治》科目的有效开展,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第三阶段:(2018年10月)

进行《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收集、统计、分析;

1. 了解改革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收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反馈,与前一次调查内容相对比,从而分析两次课程内容差距并对本次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评价总结,分析本次生活化课堂教学情境内容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为后续的课程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

2.完成研究报告和论文。

五、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的总结

本次《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活动是积极响应素质教育下对小学生道德法治意识方面的培养,以《道德与法治》为教材,在此基础上结合以往品德的生活化授课方式,促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在成立《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领导小组中的参选人员为学校中级以上的管理者以及评级的教师,结合当前的时事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来制定可行性的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在了解当前学生的心理和年龄段的特点后,构建富有童趣情景的生活化普法小课堂,教师将课本中的知识以生活场景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将课堂设置成生活情景,每节课都会有不同的情景来体现,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其他学科的教师也需要关注、支持并指导学生树立守法意识,并在每一阶段后,开展《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的课堂模拟练习,对学生现场的表现进行打分并评级,评级为“优”的学生给予小红心3颗,评级为“良”的学生给予小红心2颗,评级为“及格”的学生给予一颗小红心。并对整体表现良好的班级颁发流动红旗和学习用品以资鼓励。通过印发《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相关宣传册来带动更多的宣传力度,促使家长和更多的教师都能关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并纷纷的投入其中,特别是在举办家长团体的讲座后更是带动了广大家长对学生普法方面的意识。还要将普法工作落入实处,在提升自身法律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加强相关的教学设计研究,通过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方案来完善评价内容。特别是在第二阶段中的扩展实践演练更是将《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也增加了可行性,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接受更具体的考验,如是否跟“陌生人”回家(此处的陌生人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扮演的,并全程在教师的观察中进行),是否吃“陌生人给的食物”等等,在举行《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讲座后更是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了改变家长忽视学生普法的意识。

此次活动积极响应了素质教育对小学生普法方面的要求,通过结合以往品德科目中的生活化教学内容来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可实践性,也在生活化的授课方式中提升了学生普法守法方面的教育执行力度,促使学生无形中了解到了相关法律法规,也就达到了《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最大目的。本次活动历经了5个多月的时间,通过最开始的成立《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小组到最后形成教学研究规模,并通过印发宣传册和举办讲座等来扩大规模,特别是在校外开展实践演练等来真正检验学生的普法能力等都无一不体现出本次活动的可实施性。当然,《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最终所取得的成果更是十分理想的。

六、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的反思

本次活动所取得的效果是十分喜人的,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的参与意识和具体的参与情况比预想要成功的多,特别是在设置生活化教学情景的过程中,学生的关注度得到了提升,也积极跟随教师的思路去践行。在阶段性的教学后所展开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实践考核中,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出正确的判断和举动,意识上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是,由于《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属于第一次实施,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纰漏。主要体现在案例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可行性,一些生活实践的案例会受到场地的限制,无法在课堂中实施,由于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在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扰乱课堂秩序等情况的发生,从而拖延了整体的课程时间,造成实际完成的生活化情景实践比预期要长。第二次活动弥补了以往活动中缺乏可行性的活动设置,通过在校外的模拟演习来真正的检验学生的普法水平,并扩大了《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影响力,通过印发宣传册并举办讲座来扩大《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宣传力和影响力,让更多的教师家长都能亲身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在设计生活课堂活动中,教师更加完善的安排了时间,并在现场增加了秩序方面的维持,保证生活课堂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但此次活动仍存在一定不足,在进行校外模拟以及印发宣传册和举办讲座的过程中,资金仍是一大制约,并且校外模拟演练中,一些“陌生人”的扮演者会被学生认出,也就减少了应有的效果。

七、第三次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的行动设想

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全班乃至校园和地区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活动。

1、 2、大力普及《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力度,带动其他教师共同参与,并形成一种法守法的风气。

3、逐步开展《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活动,包括:每个学生都要在课程结束后,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感悟去写一些课后有感。

4、教师认真学习有关《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资料,设计有效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评价实施活动、收集一切关于《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评价的资料,形成“生活化普法小课堂评价制度标准”。

5、学期末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检测,形式必须生动活泼、标新立异,通过笔试和以及课堂的具体模拟实验来做到全方位的了解学生该学期的普法意识是否提升。

6、加强《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课堂的影响力度,通过在校园内展开《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的教学课堂,带动更多教师对普法方面的重视,甚至是带动整个地区中小学对《道德与法治》科目的重视。

论文作者:骆结珍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5

标签:;  ;  ;  ;  ;  ;  ;  ;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论文_骆结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