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武平县医院 福建武平 364300)
【摘要】目的:观察和探究针灸疗法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应用情况和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间于内科就诊治疗的108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实施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54例实施针灸治疗,两周后观察、统计和对比两组患者的睡眠改善情况。结果:经过两周治疗,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是46.30%和77.78%,总有效率分别是81.48%和100.0%,两组对比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疗法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卒中;睡眠障碍;针灸;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2-0183-03
睡眠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一种较为普遍且危害严重的并发症,不仅会影响到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还会对患者的精神状态、心理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等造成严重的影响,不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严重的还容易导致患者脑卒中的复发[1-2]。因此,临床上需要对脑卒中患者的睡眠状况重点关注,加强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治疗。基于此,文章选择108例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内科进行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将他们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4例,两组分别予以实施常规西医治疗和中医针灸治疗,并对比、分析他们在治疗两周后的睡眠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信息来自内科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以来收治的已经确诊为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108例患者。患者年龄均在28岁~77岁范围内,平均年龄是(53.1±5.0)岁;63例患者为女性,45例患者为男性;发病时间均在5d~16d,平均发病时间是(9.2±1.7)d。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54例,年龄均在28岁~77岁范围内,平均年龄是(52.7±5.3)岁;31例患者为女性,23例患者为男性;发病时间均在5d~16d,平均发病时间是(9.0±1.2)d。观察组患者54例,年龄均在28岁~77岁范围内,平均年龄是(53.8±4.9岁;32例患者为女性,21例患者为男性;发病时间均在5d~16d,平均发病时间是(9.5±1.0)d。经过临床统计,两组患者均是初次发病,过往无睡眠障碍史,且夜间不易入睡、睡后易醒,深睡眠时间基本都在2h以下,无语言障碍、意识障碍等,各项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实施常规西医疗法进行临床诊治。具体方法为:给予患者艾司唑仑片(生产厂家:上海信谊制药厂;国药准字:H31021534),睡前口服,2mg/次,连续用药2周。
1.2.2观察组 患者实施中医针灸疗法进行临床诊治。具体方法为:取穴安眠穴、本神穴、内关穴、申脉穴、三阴交穴、神门穴、印堂穴、四神聪穴。以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对安眠穴、神门穴、印堂穴、四神聪穴进行针灸,时间1min/次;以提插捻转泻法对申脉穴进行针灸,时间1min/次;其他穴位以提插捻转补法进行针灸,时间1min/次。在治疗过程中,痰热内扰的患者可以增加中脘穴、印堂穴、合谷穴以及丰隆穴的行针;心胆气虚的患者可以增加志室穴、魄户穴和百会穴的行针;心脾两虚的患者可以增加脾俞穴以及心俞穴的行针;肝郁化火的患者可以增加行间穴和风池穴的行针;而阴虚火旺的患者则可以增加太溪穴和太冲穴的行针。每天行针1次,每次留针时间30min,连续治疗两周。同时,在治疗期间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辅助中药汤剂辩证治疗,例如:痰热内扰证患者应服用温胆汤加山楂、黄连、葶苈子、莱菔子、神曲;心胆气虚证患者应服用安神定志丸加减;心脾两虚证患者应服用归脾汤加减;肝郁化火证患者应服用龙胆泻肝汤外加牡蛎、龙骨、香附、郁金、朱茯神;阴虚火旺证患者则应服用黄连阿胶汤加减以及朱砂安神丸。
1.3 评价标准
以1993年我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依据,对两组患者治疗两周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即:
1.3.1痊愈 患者经治疗后,其睡眠时间段完全恢复正常,夜间能够进入深睡眠且持续时间≥6h,晨起后精力充沛,无疲劳感;
1.3.2显效 患者经治疗后,其睡眠时间段基本恢复正常,夜间大部分能达到深睡眠且持续时间在3h~6h之间,晨起后疲劳感显著减轻;
1.3.3有效 患者经治疗后,其失眠症状减轻,睡眠时间明显增加但仍<3h,夜间睡眠部分达到深睡眠,晨起后疲劳感有所减轻;
1.3.4无效 患者经治疗后,其失眠症状无减轻,或症状有所加重;
1.3.5总有效率=(痊愈患者+显效患者+有效患者)/总患者数*100.0%。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9.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睡眠结果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χ2检验)。P<0.05时,比较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的睡眠情况分析
统计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平均睡眠时间均较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的平均睡眠时间均有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3.讨论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是临床上的一种极为常见的多发疾病,根据相关医疗机构不完全统计,在脑卒中患者中出现睡眠障碍的患者人数达到了两成到四成,七成左右的患者都会出现程度不一的失眠症状[3]。睡眠是人体各项机体功能集体整合、恢复、巩固的重要生理环节,对维持机体的各项功能健康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尤其是对患者而言,良好的睡眠是保证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的重要过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不仅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以及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容易诱发患者出现糖尿病、高血压、脑出血、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4],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临床上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和有效的治疗。现代中医认为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属失眠症范畴,主要是由于阳不入阴、阴阳失调引起的,因而可以采用针灸方法对安眠、本神、内关、申脉、三阴交、神门、印堂、四神聪等穴位行针,以达到阴阳调整、安神利眠的效果[5]。临床统计研究表明,在本次抽取的108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中,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睡眠时间均较之治疗前有明显延长,且采用针灸治疗的患者大部分平均睡眠时间达到6h以上,明显长于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的患者。并且治疗两周后的临床治愈率(77.78%)和总有效率(100.0%)也显著高于西医治疗患者(46.30%,81.48%),各项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在临床治疗时,可首选中医针灸疗法,以便能够在短时间内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失眠症状,增加睡眠时间,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并辅助以中医汤药治疗,从而更好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峦.针灸推拿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预后的改善观察[J].四川中医,2016,34(05):176-178.
[2]苏国春.针灸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效果观察[J].内科,2016,11(02):236-237+272.
[3]林梅珍,李群.手功能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09(03):247-248.
[4]孙显玉.针灸、中频电加高压氧综合康复治疗对高海拔地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观察[J].青海医药杂志,2014,44(12):62-63.
论文作者:张林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8
标签:患者论文; 睡眠论文; 针灸论文; 脑卒中论文; 障碍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