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如水”的思考_上善若水论文

“善如水”的思考_上善若水论文

由“上善若水”引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善若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做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近日,通过重温《道德经》“上善若水”篇,对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传说孔子入周求学,老子指着浩浩黄河对他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子问:“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对“上善若水”这句千古名言我们并不陌生,对“善”的解释一般为美好、善良、慈善、幸福等等,现代社会更多地理解为“好”。那么水又有什么特性呢?它有七种精神值得学习。

      一是仁爱利他的奉献精神。水的第一个品性是无私付出而不求回报。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话说,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地球上,水是万物之基,所有植物、动物都离不开水,我们人的身体成分有四分之三是水。水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滋润大地,滋养自然界的生命,让世界充满绿意和生机,贡献之大,无可替代。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像水一样富有助人为乐美德的人,如“当代雷锋”郭明义、庄仕华、孙茂芳,他们从不计较得失,总是热心帮助他人,受到了社会的尊重。每个人都应从水之“上善”中汲取养料,涵养助人为乐的优秀品德,弘扬利他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人人都奉献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助人行善的队伍中,生活必然更加精彩,社会必将更加美好和谐。

      二是爱岗敬业的操守精神。水的第二个品性是多才多能又甘于寂寞。老子给它很高评价:“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用以载船运输,可“循流而下易以至”,又快又省力气;用以照人映景,可“水心如镜面”,清澈如本;用以破敌作战,可飞流直下、势不可挡、无人能敌。水无论蜿蜒山间,还是直奔江海,水没有主观的选择,只是无条件地服从,依势而为、不懈而作,如灌溉农田、蓄池发电、填湖造景等等。水不在意别人的态度,只会使出全身本领,埋头劳作,为人类默默造福。我们改革开放取得的每一项成就,无不是许多像水一样,爱岗敬业的劳动者忘我工作的成果。如许振超、杨利伟、罗阳等,一个个新时期的楷模人物,敬业奉献、锐意进取、勇攀高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每个人以水为榜样,敬业奉献,做一块“革命的砖头”,把岗位当作人生成长和建功立业的舞台,倾情演出、完美绽放,在立功创业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三是公平正义的秉直精神。水的第三个品性是以身作则显正义公平。老子表扬水说:“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水守的是清白,人们用水洗涤覆盖灰尘的物品,还原本来的颜色和面貌。在奔流中,水除了荡涤污秽,还勇猛地冲刷一切阻碍,勇往直前。在宁静时,它严以律己,保持水平如镜。孔子赞扬它:“水至平,端不倾,心术如此象圣人。”世间事物,在透明的水面前,立即有了纯洁与污浊之分;在“一碗水端平”面前,马上可以看出是否公平。水何以有此本领?别无它法,水无非是做到了净人先净己,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无非是以身为尺,才能给人为镜,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当前,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每位党员干部都要“洗洗澡”,来一次心灵上的大扫除,以保持思想纯洁和为政廉洁。这就不仅要常用“正直之水”冲刷灵魂,而且还要学习水“涤污除垢、冲破阻力、战胜邪恶”的正义精神。每位领导干部只有自己做到“流水不腐”,在党和人民群众面前“臣心如水”;与人相处坚守“君子之交淡如水”,与腐败行为保持“水火不容”,才能永葆共产党员的纯洁性、先进性,当好人民的公仆。

      四是诚实守信的慎独精神。水的第四个品性是坚持真理和昭示诚信。行进中对所遇境况,水必据实显形,如老子所言:“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对天气变化,依温而变,让人们“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对外界景象,像一流的写生家,“静水照大千”,令人一览无遗。水的声音虽变化不定,但也决不欺骗人们的耳朵,绵绵细雨时“润物细无声”,淌在小溪里则“潺潺”轻语,从高处泻下必“哗哗”作响。从外形到温度,从影像到声音,水就是这样表里如一,既不矫情掩饰,也不虚张声势。另外,水还提醒人们谨言慎行、说话算数,因为“覆水难收”啊。正是有像水这种实事求是、诚实守信品德的传扬,才有社会进步。比如没有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哪来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比如没有对诚实守信经营理念的秉承,哪有“同仁堂”“王致和”“稻香村”等百年老店?时下,道德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人们深忧“道德滑坡”。为此,全社会应倡导学习水的诚信品格和精神,讲真话讲真理,守信用守本分。如果政府依法办事,企业诚信经营,人人言而有信,人们还有必要忧虑吗?

      五是包容合作的海涵精神。水的第五个品性是胸怀博大与善于团结。水有喜欢空处、填充低洼、汇积成渊的天性,低洼处连成线则成了漫长的河流,连成片即成了浩大的湖海。老子认为它:“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这千万条江河,裹挟着泥沙砾石,带着污秽杂物,最后都涌入了浩瀚大海。胸怀敞开的大海,默默接纳着一切污泥浊水,沉淀掉泥沙,稀释掉毒素,包容着万物,却从不改变自己湛蓝的本色,令人极目无边。水还有一种天性,即水与水之间,有着天然的融合性。不论来自何处,水都懂得“团结就是力量”,明白“江河合水而为大”的道理,一见面即融为一体,一同奔向远方、涌向大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启迪我们要学会包容,善于与人合作,对人多一点体谅与宽容,方可炼成气度、干成事业。“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告诉我们“善行不分大小”,美好生活、高尚品德,来源于一点一滴爱心的积累。“学雷锋、当好人”,需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积小善为大德”,才能汇成道德的海洋,形成强大的道德力量。

      六是自强不息的执著精神。水的第六个品性是锲而不舍与不变信念。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与石头相比显得柔弱无力,但千万年滴水不止,则水滴石穿。奔向大海的理想是美好的,但对一片水来说,又是遥远的。但没人能阻挡水前行的脚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也没人能改变水执著的信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没有别的原因,正如老子所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工作生活中,有了水这种执著和坚持,所遇困难都可克服,任何事情都能做好。当前,我们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但“行百里者半九十”。全国人民要像水一样,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理想信念,紧紧凝聚在一起,朝着“中国梦”,“不舍昼夜”奋勇前进。只要齐心协力谋发展、攻坚克难敢创新,展望明天,一定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七是谦恭不争的礼让精神。水的第七个品性就是谦逊低调而不争名利。老子说,水有“歉下之德”,它“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水往低处流”,使水得了个谦谦君子的美名。遇到慈爱的大地,就融入地里,滋润草木;遇到火热的阳光,就变成七色彩云,装扮天空;遇到了万物之灵——人,就成为身体的成分,维护生命;而遇到高傲的阻挠者,就绕道而行,但前进的步伐不会停止。水是美丽的、富有的、有功劳的,但也是最谦虚的。现实社会,人固然想往“高处”走,这并没有错。但如果能放低身段、摆正位置,像水的执著那样工作,像水的无私那样助人,像水的谦恭那样处世,内心就不会忧虑,外界就少了忧患。这就达到了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故无尤”的境界,人与人相处融洽,社会祥和安宁,这正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宗旨所在。

      “上善若水”包含的道理博大精深,对我们的启迪还有很多。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对水的“善”有着极其丰富的演绎。如“从善如流择善而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达者兼善天下”“举善荐贤”等等,曾被历代施政者用于治国理政。“与人为善”“嘉言善行”“乐善好施”“善有善报”“心地善良”等等,无不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信条。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史中,“善文化”发挥了不可磨灭的思想教化和人心凝聚作用,这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从“上善若水”一篇简短的国学文章中,我们感悟到了如此丰富和深刻的修德之道,可见学好用好优秀传统文化,对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很大帮助,也特别重要。由此,对习总书记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我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真切感到: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出现的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等著名思想家,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蕴含着中国人自己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我们要加强学习和弘扬国学经典,才能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法宝,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抓紧系统地梳理和挖掘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等价值观思想与内容,针对不同对象编写规范读本,从娃娃抓起,有计划地普及,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源泉。三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从浩瀚的历史文化中,多选取像“上善若水”这样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紧密联系实际,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易于接受的方式,把伦理道德思想变成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和践行行动,使人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和实践中,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讲道德,从而提高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

标签:;  ;  

“善如水”的思考_上善若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