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研究的重要平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土司研究”专栏评析论文

【主持人语】 我们创办的“土司研究专栏”,到今年已经是第5个年头了,时间不算短,似乎做个总结,以利于今后的更好发展。恰好,袁志鹏先生写了一篇《土司研究的重要平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土司研究”专栏评析》,本期予以刊出,也算是对这5年工作的一个总结吧。该文归纳出“专栏”的几个特点:一是所发论文内容丰富,涵盖了土司研究的众多方面,而对土司制度的研究成为专栏的一大特色,不仅所占比重最大,而且涉及土司贡赋制度、承袭制度、分袭制度、教育科举制度、年班制度、异地安插制度等。此外,在土司文化、改土归流、研究新思维等方面亦多创新之作;二是专栏刊文不唯学历、职称,注重文章质量,宁缺毋滥,专栏发表的文章,或填补了土司研究的空白,或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一些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或作要点摘录。这对于一个尚未纳入核心期刊的学报而言实属不易;三是专栏注重对论文的评价分析,引导读者思考土司研究的薄弱环节或进一步挖掘的方向。这主要体现在每期均安排有“主持人语”,这也成为本栏目的一大特色;四是专栏用稿毫无地域、门户之偏见,并注重培养年轻学者。作者对本专栏的肯定,或许可以代表一部分读者的看法。但是我们应该清醒,我们的栏目还有许多不足,特别是与《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这样的刊物相比,差距明显,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永不停步。

本期还刊登了《海龙囤遗址朝天关、飞龙关碑刻研究》一文,作者对海龙囤朝天关、飞龙关碑刻的文字内容、碑刻纹饰等进行了探讨,不仅从史事上予以解读,而且进一步挖掘其背后所显示出的播州教育、宗教信仰的兴盛。本文是利用文物研究探讨土司制度的有益尝试,我们现存的土司遗址、土司文物众多,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对于土司制度的研究无疑是有帮助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世愉)

土司研究的重要平台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土司研究”专栏评析

袁志鹏

(遵义师范学院土司文化研究中心,贵州遵义563006)

摘要: 土司研究百年来,学术成果裴出,遵义师范学院学报“土司研究”专栏的设立顺应了土司研究的时代和地域要求。专栏刊文具有内容丰富、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地域、唯重学术质量、并重视学术引导和培养年轻学者等多种优点,无疑是当前土司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平台。

关键词: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土司研究”专栏;分析与评价

土司研究一百多年来,学术成果裴出,学者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年一度的土司研究国际会议也是盛况空前,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学者、专家、政府职员、土司爱好者乃至在校研究生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为了鉴往知今,本文以遵义师范学院学报“土司研究”专栏(以下简称专栏)近四年来(2015-2018)刊发的论文为研究对象,从三个方面对专栏及专栏论文略作分析,以期人们对专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专栏设立的背景

1.贵州地区的土司遗产丰富,土司文化源远流长。土司制度是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为治理边疆或民族地区而推行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汉代的羁縻政策堪称土司制度的渊薮,贵州历来就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是历代羁縻政策、土司制度覆盖的重点,自然也是土司的集中地。元明清以来,中央王朝在贵州设立了大大小小众多的土司,其中,播州杨氏、水西安氏、思州田氏、水东宋氏堪称贵州地区的四大土司。各土司的活动,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土司遗址,比较著名的有海龙屯土司城堡遗址,有形制特殊且保存完整的大型高等级大墓“新蒲杨氏土司墓地”,有“三街六巷九狮子”的播州城,有奢香夫人遗址、开阳马头寨、毕节土司庄园、思州衙院等。大大小小土司的活动,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挖掘空间。

2.贵州地区土司研究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成果丰富、类型多样。国内外学术界对土司问题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初。1903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对贵州苗族地区所做的田野调查基础之上出版的《苗族调查报告》,开了贵州土司研究之先河;1911年,安建发表的《贵州土司之现状》是学术界明确以贵州土司为研究对象的最早成果。稍后百余年来,土司研究成果逐年增多,成果类型日渐丰富,土司研究向纵深发展。

3.贵州地区土司研究队伍不断壮大。贵州地区土司研究者遍布于贵州各大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及民间社会组织中等,如遵义师范学院、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社会科学院、贵州民族研究所、遵义市历史学会、仁怀市历史学会等均是贵州土司研究的重镇。

多年前,科雷就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向服务型企业转型。项建龙认为,印刷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除了对设备,对技术的要求也是十分苛刻的。有的企业就算引进了非常棒的设备也印不出好的产品,而科雷就是要帮助这样的企业定制适合他们的解决方案,以帮助其发展为目的,提供全方位服务。“这是科雷探索了很久得出的结论。”

如果说土司制度、土司文化、改土归流是土司研究的三个传统领域,有一些学者的文章或指出土司研究应注意的问题、或以新的理论视角审视土司研究、或考察同土司相关的文献史料、或开展土司的个案研究、或研究土司地区的地理城邑问题,这些研究已经不再完全属于上述三个传统领域的范畴,其对开掘土司研究新领域、新方法不无裨益,我们不妨将其另归一类为“研究新思维”。这一方面的论文也比较多,共13篇,占比为28%,仅次于土司制度方面的研究。这13篇论文分别为:邹建达《土司研究应避免碎片化》,陈季君、安齐毅《西方学术视野下土司地区的民族融合》,马强《土司历史地理研究刍议——以西南地区土司地理为主的考察》,张琏《西山采蕨,舜德化象——王阳明谪居龙场及其对少数民族的新思维》《关于苗蛮图研究的一点商榷与一个建议》,马国君、陈冬梅《从播州杨氏辖区变迁看元明清诸王朝对西南的经营》,陈旭《道光<遵义府志>中平播战争史料价值探析》,黄旭、彭建兵《黄道长官司管辖区域及黄氏家世渊源考》,李良品等《论贵州锦屏县亮寨龙氏土司家族的社会变迁》,杨旭、马剑《明代播州城邑之嬗变》,唐立《元代八百媳妇宣慰司使是否汉族》,蓝武、梁娇《内外兼治:明代壮族土官岑瑛的施治方略及其影响》等。

二、专栏特点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为双月刊,一年6期,其中“土司研究”专栏创办于2015年,每期刊文2篇,每年刊文12篇,自创刊以来至2018年底,共刊发土司研究相关论文47篇(2018年第5期只刊文1篇)。

三、专栏论文分析

专栏是《遵义师范学院学报》两大特色专栏之一(另一个为“长征研究”),也是《遵义师范学院学报》重要栏目之一,版面安排上,排在“长征研究”专栏之后,位居整个版面的第二位。专栏每期发文两篇,宁缺毋滥,可以少发,一年六期共计划发文12篇。专栏由著名土司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世愉研究员负责论文的选审、点评。在每期的“主持人语”中,李世愉研究员会对土司研究的现状、未来、所刊论文的特点、价值、创新点等做简要说明,以利读者更好地理解论文、把握土司研究的方向和薄弱点,从而更好地推动土司研究。

说明:土司制度方面的论文,主要是研究土司的贡赋制度、分袭制度、教育科举制度、承袭制度、年班制度、异地安插制度等,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李红香《论土司地区贡赋变化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以播州土司改土归流前后为视野》、党会先《播州推行土司贡赋制度述略》、彭福荣《元代土官朝贡及其制度化》、安红《<明实录>所载播州杨氏土司“进贡”事例初析》、尤佳《试析土司分袭制度创立的历史背景》、陈季君《清代土司承袭流转时限考——以清代55件档案为中心的考察》、王君义《试析明代土司承袭制度——以播州杨氏土司为例》、贺晓燕《清代土司教育、科举制度述略》、邹建达《笼络与控制:川西北土司“年班制度”的建立及首次朝觐》、黄梅《清代土司年班分班考》、章赟《试论清代以罪革除土司异地安插制度》、光少军《明代永顺土司朝贡》等。亦有专论土司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的,如罗维庆《土司制度早期学术研究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亦有论述土司制度在特殊地区、特殊形式下的不同表现形式的,如彭陟焱《论清代“土屯制度”下的杂谷五屯官兵》。

表1 土司研究内容分布

1.专栏论文内容丰富,涵盖了土司研究的众多方面。依据论文的内容、主旨,这47篇论文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土司制度研究、土司文化研究、改土归流研究、研究新思维,各方面篇数和百分比见表1。

制度研究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就土司研究而言,没有对制度层面的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其他方面的研究往往很难深入(李世愉语),因而土司制度研究历来就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研究成果颇丰,这一点从表1即可看出,土司制度研究论文篇数最多,共有14篇,占比约为30%,比例最高。

房屋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做好成本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做好成本管理能够避免施工中对人力、物力的不合理消耗,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其次,做好成本管理能够使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计划的进行,大大减少了工作失误,提高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能够有效的增强市场竞争力。而目前,许多建筑企业忽视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意识上不去,行动也就随之缓慢,最终只会导致企业停滞不前,所以,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建筑企业为了能有一席之地就要重视成本管理的作用。

土司文化方面的论文共有10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宏观层面论述土司文化的定义、内涵、特点、结构、边际界定、价值以及“土司”一词的来历等;二是从具体个案层面论述土司的文化建设措施、文化认同观念。前者论文较多,共6篇,一些土司研究大家在此层面均有论文发表,如李世愉《试论“土司文化”的定义与内涵》、李良品《土司文化的界定、特点与价值》、彭福荣《也谈土司文化的内涵》、成臻铭《论土司文化的结构》、罗维庆《土司文化的边际界定》、戴晋新《读毛奇龄<蛮司合志·序>》等。后者有罗进、魏登云《论播州土司文化建设措施及影响》、宋娜、陈季君《播州土司、永顺土司和唐崖土司文化中的国家认同观念》、付广华《壮族土官祖源记忆的重构及其历史意义——以广西思明府黄氏为例》、张敏《播州土司祖源重构之我见》共4篇。

改土归流方面的论文有10篇,亦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宏观层面论述改土归流的相关问题,这一层面的论文主要是李世愉先生的《关于“改土归流”一词的使用》《试论“新辟苗疆”与改土归流之关系》《改土归流与国家治理》共3篇;二是从具体层面论述改土归流的措施或影响,如徐毅《近代滇黔桂改土归流地区矿业生产的估值研究》、郗玉松《改土归流后土家族摆手舞的嬗变与传承研究》《改土归流与湖广土家族地区的国家认同研究》、张金奎《明代渐进式“改流”浅议——以西北洮、岷一带为例》、张传跃《民族整合视野下的湘西改土归流》、莫代山《改土归流后武陵民族地区的人地矛盾及其化解》、黄梅、杨永福《民国<松潘县志>“改土设弁”考误》共7篇。

2.3 不同肥料增效剂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叶面积指数(LAI)是反映植物群体生长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大小直接与最终产量高低密切相关。由表2可知,处理间抽丝期玉米叶面积指数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施用氮肥处理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的叶面积指数,施用肥料增效剂的处理叶面积指数高于常规施肥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各处理叶面积指数在3.521~4.584,以处理⑨最高,其次为处理⑩。施用肥料增效剂可以使玉米植株获得较大的叶面积指数,从而更好地吸收光能,达到增产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推动方兴未艾的土司研究,2014年,遵义师范学院成立了土司文化研究中心,专门致力于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的研究。2015年,土司文化研究中心与《遵义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合作,创办“土司研究”专栏。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提出:“必须坚守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防止犯颠覆性错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强调:不管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④农村土地经营权物权化不违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原则和底线,能强化集体所有权、提高耕地利用率、保障和增加农民利益,具有现实可行性。

2.专栏刊文不唯学历、职称,注重文章学术质量,宁缺毋滥。专栏自创办以来,始终把学术质量放在首位,注重学术创新。许多论文或填补了土司研究的一些空白,或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或挖掘了新史料,或采用了新理论,或开辟了新领域,无不一步一步地推动土司研究向前发展。有的论文甚至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或做要点摘录,如李世愉的《改土归流与国家治理》被《新华文摘》2018年第13期全文转摘,邹建达的《土司研究应避免碎片化》被《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做论点摘编,李世愉的《“土司文化”与土司制度》被《新华文摘》2016年第13期做论点摘编,李世愉的《试论“土司文化”的定义与内涵》、罗维庆的《土司文化的边际界定》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8期转摘。

下面从第一作者职称及学历、基金论文分布、论文被引用情况三个方面对专栏再做进一步分析。

(1)47篇论文中共有作者54人(包括第二、第三作者),其中第一作者共36人。第一作者的职称及学历情况见表2。

表2 第一作者职称及学历等信息表

由表2可以看出,博士学历或副教授及以上职称者有28人,占比约为77.8%,硕士(含在读硕士)学历或讲师职称者有7人,在读本科生1人,两者占比22.2%。高学历、高职称者占发文数量的绝对优势,有些作者甚至是重点高校或重点研究院所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或博士后等。在读硕士和在读本科生人数不多、发文数量也不多,但能与人数上以及发文数量上占主流地位的博士或教授在同一栏目发文,足以说明专栏在用稿方面还是比较慎重的,还是非常看重文章质量的,不唯学历、不唯职称,唯文章质量。

称取60 g,长度为2.5 mm的柱状活性炭,超声功率为80 W,7 mol/L的硝酸300 mL,在温度为313 K和343 K分别活化30 min,蒸馏水洗涤3次后,再用1%250 mL的偏矾酸铵浸泡24 h后,在483 K下烘6 h制得脱硝催化剂。

(2)基金论文分析。47篇论文中共有基金论文32篇,基金论文及其对应作者分布见表3。

表3 基金论文及其对应作者分布

1.1 “康复”及其引入 《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提出,康复旨在残疾人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交功能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他们借助于某种手段,改变其生活,增强自立能力,康复可包括提供和(或)恢复功能、补偿功能缺失或补偿功能限制的各种措施[2]。康复是帮助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障的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保持最佳功能状态的一系列措施[3]。在现代医学领域,康复主要是指身心功能、职业能力、社会活动参与能力的整体恢复,同时作为一种健康策略,其目的是促进人类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促进其最佳适应状态[4]。

同一篇论文挂靠两个或更多基金,按其中一个最高级别基金论文算。从表3可以看出:①47篇论文中共有32篇基金论文,基金论文占绝大多数,占论文总数的68%有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论文和省级基金论文30篇,约占论文总数的64%。上述数据一方面固然表明土司研究已经受到国家层面和省级政府层面的极大重视,另一方面它也是论文学术质量的一种体现。高校基金论文只有2篇,均为申请者本人在博士课题基础之上的深化研究。②据调查可知,基金论文作者共计24人(仅限第1作者,下同),占第一作者总人数之比约为66%。其中国家基金论文作者16人,占第一作者总人数之比约为44%;省级基金论文作者7人,校级基金论文作者2人,其中1人既为省级基金论文作者,亦为校级基金论文作者。③据调查可知,在24位基金论文作者中,博士学历或副高及以上职称者20人,硕士或中级职称者1人,在读硕士3人,表明学历、职称越高,越容易获得基金支持。大陆外学者没有基金论文作者。这些数据表明,专栏的论文学术质量还是值得肯定的。

表4 论文被引用情况统计表

(3)论文被引用情况统计。笔者通过《中国学术网络出版总库》(即CNKI)对专栏刊发的47篇文章的被引用情况作了统计,截止到2019年3月28日,这47篇论文中共有32篇被引用,具体情况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①论文被引用最多的是《播州土司、永顺土司和唐崖土司文化中的国家认同观念》,被引用12次,其次是《试论“土司文化”的定义与内涵》《土司研究应避免碎片化》,分别被引用9次和6次,《关于“改土归流”一词的使用》《土司文化的边际界定》各自都被引用5次。被引论文超过3次(含3次)的共有13篇,超过2次(含2次)的共有20篇,考虑到专栏创办时间较短,这一引用频率是很高的。这一方面说明了越来越多的学术力量参与到土司研究中来了,土司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论文被引次数越多,意味着其学术影响力也就越大;[1]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些被引论文的学术质量过硬,至少在土司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②就被引论文的作者来看,大部分作者为博士学历或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有的甚至是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乃至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或者在土司学界执牛耳的人物,但也有部分作者为硕士学历或讲师职称乃至在读硕士,如《<明实录>所载播州杨氏土司“进贡”事例初析》《播州土司族源重构之我见》《试析明代土司承袭制度——以播州杨氏土司为例》《明代播州城邑之嬗变》的作者均为在读硕士,《论土司地区贡赋变化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以播州土司改土归流前后为视野》的作者为硕士学历、讲师职称。

㊸Trouillot,Michel- Rolph,“The anthropology of the state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Current Anthropology,2001.

通过被引论文作者的学历或职称再一次可以看出,专栏在用稿方面确实看重文章的学术质量,不唯学历、不唯职称,重视文章对土司研究的贡献。

3.专栏注重对论文的评价分析,通常会指出所刊论文的创新点或闪光处,引导读者思考土司研究的薄弱环节或进一步挖掘的方向。专栏每期均有一栏“主持人语”,在“主持人语”栏目中,主持人李世愉先生往往会用两三百字的语言叙述论文被采用的原因、论文的特点以及论文对土司研究的贡献等,细读此类评语,对我们准确理解论文、把握土司研究的方向和薄弱环节均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每期的“主持人评语”可以说是专栏的一大特色,也是专栏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对推动未来的土司研究很有帮助。

如2015年第3期的“主持人语”写道:“土司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应该看到,这其中还存在一些偏差和不足,如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土司研究的泛化问题。如何使这一研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严谨的科学态度,显然是应该引起研究者广泛重视的。本期发表的两篇文章,就是针对当前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作者从不同的层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够引起研究者的关注。”2016年第2期的主持人语写道:“由于学术界尚未对‘土司文化'的概念做出界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因而在使用中出现了一些概念不清的情况,比如与民族文化、家族文化、地域文化、移民文化时有混淆。作为学术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土司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有鉴于此,我们决定从本期开始,组织对‘土司文化'的讨论,欢迎学术界同仁积极发表各自的高见,既可对‘土司文化'作全面阐述,也可针对‘土司文化'的定义、内涵、特点、价值等某一方面做专门论述。希望通过讨论,乃至争论,形成共识,从而推动土司文化的研究向深度、广度发展。本期发表的两篇文章:一篇是阐述‘土司文化'的定义与内涵;另一篇是探讨土司文化与民族文化、家族文化、移民文化的联系与区别。期盼能引起各方面读者的关注,并积极投入到谈论之中。”2017年第3期的主持人语写道:“土司研究正在走向深入,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研究者的眼界更宽,选题更有新意。本期发表的两篇文章即反映了这一点。贵州黎平府属亮寨土司,在明清众多的土司中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员,即使在贵州,也不过是一百多个长官司之一,论地位,论影响,远不及播州、永顺、丽江、容美等一批土司,甚至远不如同为长官司的唐崖,因此以往并未引起研究者的特别关注。而李良品等人的《论贵州锦屏县亮寨龙氏土司家族的社会变迁》一文,或许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作者的这个选题的确值得称道,他们在搜集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实地考察,从而论述了亮寨龙氏土司家族社会变迁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社会变迁所表现的五个特点,以及造成这一变迁的三方面原因,这对于探讨土司制度的推行在西南民族地区产生的重要影响,特别是了解改土归流以后土司后裔的社会地位及生活状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希望这一研究能够深入下去。”2018年第4期的主持人语称:“土司研究的深入,除了要关注制度层面的研究,理论方面的探讨之外,还不能忽视对具体个案的剖析。因为个案的研究,往往会对土司制度的整体研究起到重要的补充和诠释作用。本期发表的两篇文章即体现了这一点。黄旭、彭建兵的《黄道长官司管辖区域及黄氏土司家世渊源考》一文,重点考察了黄道长官司的辖区范围,以及黄氏土司的家世渊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由于黄道长官司职衔不高,地位也不算显赫,因而以往鲜有研究。由此而言,这一选题还是很有价值的。作者首先以动态的方式考察了黄道长官司设置以来的治所迁移,以及辖境的变迁,这对于土司历史地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我们希望有更多这方面的研究,以促成《中国土司历史地图集》的启动。”

通过“微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引入课堂,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明显集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部分同学主动完成学习任务,整体学习氛围浓厚。

4.专栏用稿毫无地域、门户之偏见,并注重培养年轻学者。专栏论文作者主要来自云、贵、桂、渝、湘、京等多个省市乃至大陆外港、台之地。作者单位既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吉首大学这样一流的研究机构或高校,也有像遵义师范学院、长江师范学院这样的地方高校;作者单位以大陆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但也有港、台之地的高校。在培养年轻学者方面,如2015年第5期“主持人语”写道:“为把土司研究推向深入,重视制度层面的研究,已成为研究者的共识。本期发表的另一篇文章,即探讨明代的土司承袭制度。承袭制度是土司制度的核心内容,很有研究价值和研究空间。作者虽然是位在校研究生,但他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是值得称道的,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学术研究需要后继有人。”2018年第1期的“主持人语”同样写道:“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注意培养青年学者,给他们以展示的平台,使土司研究后继有人,蒸蒸日上。……章赟的《试论清代以罪革除土司异地安插制度》一文,选题有新意。以罪革除土司的安插制度是清代土司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者是一个在校的硕士研究生,应该给予鼓励。”从前述某些硕士生(包括在读硕士生)的论文被引用情况来看,专栏的这一特色确实达到了预期的社会效果,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四、结论

(1)专栏的创办实为顺应土司研究的得意之作,专栏的许多做法如增加“主持人语”、注重培养年轻学者、注重文章质量(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年龄)等都值得同行借鉴和推崇。(2)多项专门研究土司的国家级、省级课题获得立项,以土司研究为主题的学术论文不断增多,基金论文数量占绝对优势,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较多,这一切均表明土司研究已经受到国家、社会的极大重视。(3)土司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员遍布云、贵、桂、渝、湘、京等多个省市乃至大陆外港、台之地,研究成员的学历、职称以博士或副高及以上为主,在读的研究生乃至本科生均加入了土司研究的队伍中来,形成了一支以高学历、高职称为主、老中青相结合的、稳定的、极富潜力的科研团队。(3)研究机构以云、贵、桂、渝地区的地方高校为主,但也包括西南大学、吉首大学这样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以及中国社科院这样执牛耳的科研机构。(4)研究领域除制度、文化、改土归流三大领域继续得以深化、细化外,研究方法的创新、个案研究、史料考证、新领域的开辟日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5)论文学术含量较高,专栏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当然,专栏也并非无可挑剔,其论文的学术含量相比于《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所刊论文还有待提高,但瑕不掩瑜,专栏毫无疑问已成为当今土司研究的一个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胡军,杜朝东.民族高校图书馆(1982-2011)科研实力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2):53-56.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the Research of Tusi——ACommentontheColumn“ResearchonTusi”intheJournalofZunyiNormalUniversity

YUAN Zhi-peng

(Research Center of Tusi Culture,Zunyi Normal University,Zunyi 563006,China)

Abstract: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academic achievements have been published as to the research of Tusi culture.The establishment of the"Tusi Research"column in the Journal of Zunyi Normal University conforms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regions of Tusi research.The column has many advantages,such as rich content,no restriction of academic background or professional titles,openness to research units,and what the column stresses is the academic quality,academic guide and the training of young scholars,which is undoubtedly an important platform in the current Tusi research.

Key words: Journal of Zunyi Normal University;“Tusi Research”column;analysis and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583(2019)-0010-06

收稿日期: 2019-05-12

作者简介: 袁志鹏,男,安徽利辛县人,遵义师范学院土司文化研究中心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责任编辑:魏登云)

标签:;  ;  ;  ;  

土司研究的重要平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土司研究”专栏评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