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终身教育发展探索中国的路径-评《终身教育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吴遵民终身教育文集》论文

为终身教育发展探索中国的路径-评《终身教育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吴遵民终身教育文集》论文

为终身教育发展探索中国的路径
——评《终身教育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吴遵民终身教育文集》

周 晟

(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201906.)

[摘要] 终身教育思潮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了近三十年的历史。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终身教育”在中国教育政策与实践的整体推进中就始终是一个不曾缺席的关键词。然而,“终身教育”作为一个深入人心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实践原则,同时也是一个人们理解误区最多、最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领域。吴遵民教授积三十多年研究“终身教育”的深厚功力汇编而成的《终身教育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吴遵民终身教育文集》,收录了其研究终身教育的40余篇论文,其中涉及终身教育基本原理、终身教育政策、终身教育立法以及国际终身教育等各个层面。文集不仅使我们全面整体地了解了一个学者三十多年来对终身教育的深入思考,而且对于进一步开展终身教育的理论研究,正确把握终身教育的思想内涵,并将终身教育原则付诸实践,以及致力于改变学校内外的教育现状等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终身教育;国际视野;中国经验;吴遵民终身教育文集

20世纪60年代,法国成人教育学家保罗·郎格朗在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认为“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在会议之后,郎格朗还撰写了《终身教育引论》一书对这一理念详加论述。这一思想随后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并成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国际教育思潮之一,同时也成为21世纪各国教育政策与实践的思想指针。

终身教育思潮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1979年,张人杰撰写的《终身教育:一个值得关注的国际教育思潮》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业余教育的制定和措施》一书;之后钟启泉翻译了郎格朗的名篇——《终身教育的战略》,对终身教育理念以及发达国家的终身教育政策现状作了介绍。1985年,保罗·郎格朗撰写的《终身教育引论》由周南照和陈树清翻译成中文出版。1989年,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室又翻译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发布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书,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界形成了一股讨论终身教育的热潮。

本组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和世界各国一样,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终身教育”也是中国教育政策与实践中始终不曾缺席的一个关键词。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提倡“终身教育”。1995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又提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此后,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重大教育政策文件中亦都提出了建立或完善“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进入21世纪,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和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并增加了新的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然而,“终身教育”作为一个深入人心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实践原则,却同时也是一个人们理解误区最多、最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领域。华东师范大学吴遵民教授便深感忧虑地表示,直至当下,许多研究者和决策者“就终身教育领域一些最基本的概念竟无法达成共识”“理论的滞后必然会影响实践的走向,这对于正在着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及思考酝酿国家终身教育法制定的政策决策部门来说,无疑是不利的”。

吴遵民教授对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是系统而全面的。这些体现在《终身学习概念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发展过程》《当代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当代终身学习概念的本质特征及其理论发展的国际动向》《终身教育的中国经验——改革开放37年终身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我国终身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分析》《我国当代社区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等一系列的论文之中。以《关于现代国际终身教育理论发展现状的研究》为例,作者就现代国际终身教育理论被提倡和推广以来,其在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基于倡导者的不同观点和立场所形成的不同流派,以及这些流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特征等问题作了全面而精细的梳理和分析,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郎格朗、富尔、戴维等为代表人物的“理念型终身教育论”,以捷尔比、弗莱雷、伊利奇等为代表人物的“反体制型终身教育论”,以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终身教育论”。这样的梳理和分类,既为我们拓宽了终身教育理论研究的视野,也使我们对终身教育的不同流派及其特征有了更为深入而直观的认识。

不管是终身教育,还是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这一系列的概念都有一个特点,即非常易于理解,望文而知义,但也往往会陷入望文生义、想当然理解、简单化认知、表面化操作的泥潭。吴遵民教授的许多经典论文便是对这些“误区”进行的分析、澄清和提醒,同时呼吁人们多读经典,回归本质,理解终身教育、学习社会等教育理念的真正内涵。

综观吴遵民先生的终身教育研究成果,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对终身教育研究的诸多重要贡献,而且还可以领略到他独特的研究风格与品性。

一、不断地引导人们回归经典,回归本质,从而辨明各种认识误区,澄清各种理论概念,以最终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Application of new silicone material in sun care product with high SPF 5 30

针对学术界及实践领域中部分人将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视为“学习社会”构建基石的观点,吴遵民先生在《论“学习社会”与“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实践之异同》一文中指出,在“学习社会”理论与实践开始在全国蓬蓬勃勃地展开之际,“学习型组织”这一具有相似结构的名称和术语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由于其具有明晰的操作性特征,人们误以为“学习型组织”与“学习社会”系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在概念得不到澄清并出现误读的状况之下,企业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就变成了社会学乃至教育学中的“学习社会”理论的基础。而“学习型组织是构建学习社会的基石”“学习社会需要依靠多种学习型组织的有机发展”等表述也随之出现了。然而,通过对两种理论的缘起、宗旨和内涵等方面的比较,发现这实际上是两个字面含义非常接近,但本质内涵大相径庭的理论。哈钦斯于1968年提出“学习社会”的理念,是出于对当时功利主义教育思潮的忧虑及自身永恒主义思想的追求,并希望以此破除美国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提倡教育回归本真,使社会民众提升教养,而最终达至“贤、乐、善”的理想目标。而彼得·圣吉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推出“学习型组织”的理念,是提供了一套使传统企业转变成现代学习型企业的方法,同时使企业通过“修炼”来提升整体运作的“群体智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从而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倘若认为只要建立起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比如学习型的政府、学习型的社区,乃至学习型的家庭,就能够达到建成学习型社会的目标,这实际上是对学习社会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一种表层理解。

例如,《走出“学习化社会”的理解误区——兼论哈钦斯“学习社会”思想的本质与特征》一文便指出,近几年来由“学习社会”而派生出来的新名词、新概念比比皆是。诸如“学习化社区”“学习化企业”“学习化家庭”,甚至“学习化学校”“学习化个人”等。这些在缺乏思考、缺少深层理论背景的状况下衍生出来的概念,“除了其具有新闻炒作的效应及可能对舆论造成误导之外,别无其他积极的意义”。作者从美国著名教育家罗伯特·哈钦斯1968首次提出“学习社会”的概念说起,指出这一理念是基于对余暇社会将会到来,以及对教育投资论的批判而提出的。哈钦斯首先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人类将逐渐从劳动的桎梏中被解放出来,从而进入一个充满余暇时间的社会。持乐观余暇社会论的哈钦斯认为,处在从劳动中解脱出来的未来社会,人们可以通过对余暇时间的充分利用,去积极地从事使人的自身达到“贤、乐、善”的学习活动,并由此实现“人生价值的真正转换”。哈钦斯所倡导的“学习社会”的本质,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是一个单纯的教育制度发达的社会或是人们迫于经济或职业上的压力而去追求功利性学习的社会。哈钦斯所主张的是人从劳动中被解放出来的余暇社会,是人们充分利用这些余暇时间去从事旨在提高人的自身价值和教养的社会。

电感式编码器由转子和定子两个码盘组成。码盘上敷有铜箔,用印刷、腐蚀等方法,在其盘面上刻制出平面形的绕组,绕组呈等间距扇形分布。转子绕组为连续的扇形分布;定子绕组为分段的扇形分布,每段结构相同,每个分段绕组分为两组,在相位上相差90度,又称为正弦绕组和余弦绕组。如果连续绕组上加有激励电信号时,正弦绕组与余弦绕组将产生感应电势,电势随转子的相对位置变化呈现正弦或余弦的信号变化,再将变化的信号检测出后进行处理,就可以测出轴转动的信息[6]。电感式编码器结构如图5所示。

二、追根溯源,梳理脉络,通过对国际和国内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批判性思考,去剖析当下问题,探寻未来路径

作为一位三十多年来持续关注和研究终身教育的学者,吴遵民教授的学术生涯始终以“终身教育”为关注焦点,并为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其发表的150余篇论文中,多半都与终身教育有关。这些论文围绕着终身教育的理念内涵、理论发展、国际实践、本土实践等各个方面展开,同时针对终身教育概念理解中出现的各种误区,终身教育的国际比较,终身教育立法,终身教育的实践路径等关键问题都作了深入的思考、分析、评价和建言。如今,这些论文中的精华篇目已经汇编成《终身教育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吴遵民终身教育文集》,其中收录了吴遵民教授研究终身教育的论文40余篇,使我们能够全面整体地了解一位学者三十多年来对终身教育的执着、持续及不断深入的思考,及其对中国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持续探索。这对我们进一步开展终身教育的理论研究,正确把握终身教育的思想内涵,并将终身教育原则付诸实践,以及致力于改变学校内外的教育现状等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在实践领域,对国际终身教育经验的学习与借鉴同样不能以简单的“拿来主义”待之,先进国家的终身教育实践亦同样需要我们对其产生背景、理论导向、社会反响、影响趋势等加以分析,并批判性地进行借鉴。比如,关于终身教育的立法问题,国内2005年制定的《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2011年颁布的《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等地方性终身教育法规,吴遵民先生都曾作为咨询专家深度参与,并提出不少有价值的意见,这与他对终身教育理论以及世界各国终身教育立法的得失经验的深入研究是分不开的。又如,在终身教育的实践方面,日本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社会教育的发展,有诸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但对于日本的《生涯学习振兴法》,吴遵民却更多地持批判态度。原因在于这部原本为促进日本终身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法律,其中有众多立法理念及由此而制定的法律条款不仅与国际社会所倡导的终身教育原则不符,同时也与日本民间的意愿相违;最要害的问题还在于其与几经修订并早已在日本社会深深扎根的《社会教育法》的基本法理产生了矛盾与对立。例如,日本内阁设置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在主张现有的教育制度应向终身学习体系转换的过程中,其立场和出发点并不是巩固、继承及进一步扩大已有各公共教育领域(尤其是以提高人的精神教养为主的社会教育)已取得的成果,而是对社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削弱、否定,甚至取代的主张。所谓大力倡导“民间活力的积极导入”“……规制的缓和、税制的优遇、民间文化企业的活用……非常勤职员、志愿人员的活用,设施的民间委托”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其实质就是要把终身教育引向“市场化”的歧途。固然,积极发挥民间或市场的作用,引进民间企业在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对更广泛而有效地开展终身教育活动确实有益;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临时教育审议会打着“民活路线”的牌子,实际上是要对“原有的、具有公共性质的社会教育的基础”予以破坏,对社会公共财产(包括教育资源、设施等)进行重新调整,导入市场化运作机制,走民间经营的路线,而这一切又恰恰与为建立终身教育(学习)体系所必需的,即创建必要的“公共条件和环境”、促进“终身学习公共制度的形成”等国际社会所倡导的终身教育理念和原则大相径庭。这部《生涯学习振兴法》也因为其产业性、功利性的意味太浓,而被日本学界讥讽为“生涯学习企业振兴法”(具体参见《一部名不副实的终身教育法——简析日本<生涯学习振兴法>的制定过程与问题》)。当前,我国已经有多个省市出台了终身教育的地方法规,国家性的终身教育立法也在各种呼吁声中持续推进。因此,《终身教育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吴遵民终身教育文集》中收录的多篇对于终身教育立法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文章,如《终身教育立法的国际比较与评析》《终身教育立法的制订与完善——关于〈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思考》《中国终身教育法为何难以制定——论国家终身教育法的立法思想与框架》等,就非常值得一读。

在2008年发表的《走出理解误区——对当代终身教育理论内涵的深层思考》一文中,吴遵民先生则更系统地对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的理论误区进行了辨析和澄清。其具体包括:终身教育即为成人教育的理解误区;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技能教育的理解误区;终身教育就是终身学校教育的理解误区;政府是终身教育主体的理解误区;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分属两个不同的体系的理解误区;“学习型组织”是“学习社会”的构成基础的理解误区。这些理解误区,不仅在学术领域制造了混淆,更在实践领域造成了误导,对这些误区的一一澄清和梳理,无疑为推进我国终身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深化除去了迷雾。而在数十年的过程中,坚持不人云亦云,坚持去伪存真,这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力,还更需要具有一种坚定而纯净的学术品质。

三、坚持终身教育的非功利性、整体性,从学习权保障的角度为终身教育实践发展校准方向

如果细读《终身教育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吴遵民终身教育文集》中的论文,就会发现吴遵民教授对终身教育的思考中有几个关键的原则是贯穿始终的,如终身教育的非功利性。在《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法律制度研究》中,作者指出终身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学习社会”,而这种社会又是一个“充满余暇时间和自由空间”的社会,这一社会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和人性的完善,并最终建立一个不以职业和功利的追求为目的,同时并着眼于“人生真正价值”实现的理想社会。又如,在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吴遵民先生强烈主张终身教育的重点虽在于成人教育,但又绝不应局限于成人教育,学校教育的改革同样应该置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之下。在《当代终身教育理论综述》中,他指出,终身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于强调“统合”(integrate),即强调把包括学校在内的各种教育资源,围绕人的一生发展而整合成一个立体的体系,这即为终身教育体系。所以我们在推进终身教育的过程中,若只把发展重点局限于成人教育,就会造成对终身教育理解的片面及其体系建构的断裂与缺失。现在国际社会提倡把学校内部的改革置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之下,并要求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这些都是基于终身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新方法和新举措。在《终身教育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的国际动向》一文中,他又提出从终身教育的立场出发,把基础教育置于一种大教育的背景和框架之下,来重新定位其作用和功能,以及从整体上去构建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的关系,以最终为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描绘出一个更为灿烂的前景。再如,关于终身教育对学习权的保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5年发布的《学习权宣言》中,曾有一段著名论述:“学习权就是人们读书写字的权利,是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权利……它是基本人权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手段。”保罗·朗格朗也曾指出,终身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要达成社会的教育化,而其中最受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是公民受教育的权利问题。因此,在吴遵民先生看来,每一个公民学习权的保障都应该成为终身教育政策制订的重要考量。所谓保障公民的学习权,就是要使一国之公民,在其一生中无论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种族或地域有何差异;只要其在人生的某一阶段有需要得到教育的支持之际,该国政府或社会就应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为其提供适合于他学习的机会或场所。在这里,有关终身教育信息的提供、教育资源的整合、行政组织间的协调以及终身教育平台的搭建等,都是保障公民学习权利的必要条件(具体可参见《当代终身教育理论综述》)。

从表1可以看出,钢板性能均匀,各项性能指标均大于标准规定的数值。同时SA738Gr.B钢含碳量极低,仅有0.07%左右,碳当量约为0.42%,极大地改善了焊接性。

细读吴遵民先生的终身教育文集,我们会发现一个终身教育思想的“富矿”,在此若要一一列举恐有难度。《终身教育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吴遵民终身教育文集》不仅为其个人的学术追求作了一个完美的注脚,同时也为广大终身教育的研究者与实践者们提供了一份可资借鉴的丰富资料。在新的时期,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发达、人工智能的飞速进步、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亦正在给终身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议题,由此从某种角度上看,终身教育的研究将仍然“在路上”,终身教育理论研究者的使命亦仍在继续。正如吴遵民教授在《终身教育的中国经验——改革开放37年终身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中所指出的:“终身教育的发展是一件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发展与个人素质提升的大事,因此必须集聚全国的力量,并由政府牵头进行顶层设计,同时充分调动全体民众踊跃参与和努力推动的积极性。为了早日实现这一远大的目标,我们亦必须继续努力,再接再厉,以期在国际终身教育的舞台上提供中国的经验,演绎中国的故事,讲述中国的成果。”吴遵民教授用自己30多年的学术努力,为我国终身教育理论的发展不断垫上一块块铺路石。而要铺就一条通往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康庄大道,无疑还需要更多后来者的继续前行与不懈努力。

吴遵民.终身教育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吴遵民终身教育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Exploring China’s Path for Lifelong Education Development——Review of the Collection of Essays on Lifelong Education by Professor Wu Zunmin: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China’s Experiences in Lifelong Education

ZHOU Sheng

Abstract: Lifelong education has been developing in China for nearly forty years.Since the 1990s, lifelong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a key word in China’s education policies and practice.However, lifelong education as an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a practical principle deep into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is also an area where people have the most misunderstandings and need to study in depth.Professor Wu Zunmin has accumulated more than 30 years of research experience on lifelong education and compiled a collection of essay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China’s Experiences in Lifelong Education , which has more than 40 essays covering almost all the aspects of lifelong education, including basic theory, policies, legis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lifelong education.The collection not only gives u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a scholar’s deep thinking on lifelong education for more than 30 years, but also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nducting further theoretical study, correctly grasping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putting the principles of lifelong education into practice, and changing the status quo of education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Key words: lifelong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China’s experience; A Collection of Essays on Lifelong Education by Wu Zunmin

中图分类号: G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6668(2019)03-0068-05

[作者简介] 周晟(1982-),男,江西人,上海教育出版社副编审。研究方向:终身教育与社区教育、教育政策。

收稿日期: 2019-05-25

标签:;  ;  ;  ;  ;  

为终身教育发展探索中国的路径-评《终身教育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吴遵民终身教育文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