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园欺凌中该承担更多的是成年人,如果我们不是事后补救,而是着眼于在成长中能够给予孩子更多情感支持和帮助,让他们有能力说不,保护自己,他们就不至于要带着“不必要的伤痕”走进未来。
关键词:校园欺凌 尊重 友善 自信 健康成长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相当多,对于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听多了校园暴力的事情,恐怕难免有一些隐隐的担心吧。在净土般的校园中,因为群体归属和人际关系的角力,难免会有摩擦,我们需不需要过分为我们的孩子担心呢?即使是现在,校园欺凌也是一个极其不受社会重视的问题。
一、何谓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一种持续性的、恶意的、有意识的对他人进行伤害的行为,它包含了打人、起外号、社交孤立、在线传谣言等一系列在很多人眼中看来很正常的行为。校园欺凌所伤害的不只是被欺凌的那个孩子,欺凌别人的孩子、被欺凌的孩子都需要得到大人的引导,而即使在旁边目睹了欺凌过程的孩子,也可能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感到“自责”带来的压力。“校园欺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危害可能很大的童年创伤,保持敏感,保持对孩子的关注和帮助,是我们每个成年人应该做的。
二、校园暴力为何频发
1.社会影响角度:大量的网络暴力信息的输入,视频、照片、小说、游戏等。对这些暴力信息的传播和认同,会增加暴力行为。另外,沉迷于虚拟世界,分不清与现实的界限,或者说现实检验能力出了问题,都可能引爆校园暴力行为。
2.施暴者角度:施暴者本人的人格特质和成长经历,例如反社会性人格、攻击性没有很好地得到释放,所受到的原生家庭的影响,例如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式带来的认同等。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施暴者本身也曾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
3.受害者角度:受害者的人格特质过分逆来顺受,独自承受而不愿、不懂求助,常常会进一步滋生施暴者的虐行。
三、如何在教育中预防欺凌
1.介入方面:欺凌现场的第一时间有旁观者介入,尤为重要。有研究标明,当有朋辈介入或旁观者拒绝看热闹时,绝大多数的欺凌行为都会在10秒内中止。研究表明,旁观者选择不介入的原因包括恐惧与冷漠。这其中,害怕自己也会被欺凌和不知道怎么伸出援手是最常见的原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和成年人在大街上看到陌生人受到伤害却不给予帮助的原因一样,一个孩子可能在看到另一个孩子受欺凌后想“周围这么多人,别人肯定会帮他一把的”,并因此选择不介入。而在校园欺凌的环境里,有的时候,由于没有他人介入,甚至没有他人对此事表现出不满,便产生了这个事件是可以被接受的、是正常的这种错误的想法。也许,还会有人想:“没有人帮忙,说明不帮忙是对的,如果我去帮忙的话,会被人当作多管闲事笑话。”阻止校园欺凌,最好的办法是提高朋辈介入率,告诉孩子,没有人阻止不代表没有人想阻止,而一旦一个人开始有阻止的行为,其余旁观者也会加进来,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在10秒内停止当前的欺凌行为。
2.家庭层面:先来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10个省市的5864名中小学生的一组调查吧。据调查,38.6%的学生有过被欺负的经历,但32.5%的学生表示是偶尔被欺负,而经常被高年级的同学欺负的学生有6.1%。作为家长的您肯定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在那6.1%中吧。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作为家长的您一定要成为孩子心中最可以信赖的人。良好的亲子关系,往往可以让孩子避开不良的人际欺凌,要让他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你都在,在保护他。即使遭遇不良事件,或者是谁让他不要说出实情,都不必感到害怕。态度温柔而坚定,而非以情绪过激的表现,帮助他度过难关。从家庭层面上来说,目睹过同学间有校园欺凌现象的孩子,更需要家长的有效沟通来抚慰内心,以及普及一些预防的知识。家长需要就这件事情严肃地与孩子来加以讨论,一是帮助普及校园欺凌相关的知识,二是开放性讨论,如果找到方法,可以如何主动进行介入。这种讨论不需要有多严肃,甚至可以“如果你在场,并且帮忙了,你会有什么感受”这种积极的问题结束。孩子在长见识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并且学会帮助到别人和自己的社交技巧。
3.学校方面:(1)对于校园欺凌的定义、分类。教育者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认识“校园欺凌”是什么,可以起草一份含有不同现象的“列表”,在课堂上带着学生一起做,并鼓励学生解释自己的答案。很多时候孩子并不能区分一般的刻薄(不友善)和欺凌之间的区别。成人这个时候则应该强调刻薄是偶然的,而欺凌行为是反复的甚至有规律性的,并且发生在势力不均的两方身上。(2)共情,对于校园欺凌的影响讨论。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目标起草几篇日记,或几个不同的校园欺凌的故事,甚至使用新闻报道。选择的故事需要表达一定的情感,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但同时要注意不要有过多的煽情,以免造成学生控制不住情绪而导致课堂无法继续的情况。这个题目所涉及的讨论问题包括:你觉得主人公对这件事有什么感受?你觉得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这件事对×××(欺凌的孩子/被欺凌的孩子/旁观者)有什么影响?你觉得×××能做什么?如果你在场,你能做什么?(3)长期的、朋辈间的“尊重”教育。对于学生最重要的是“尊重”教育,对于校园、班级长期的发展,是创造出一个互相尊重、友善共处的氛围。学校要坚守教育责任,关心、爱护学校的每一位学生,杜绝校园暴力事件在身边的发生,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论文作者:刘俊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0月第29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5
标签:校园论文; 孩子论文; 自己的论文; 学生论文; 旁观者论文; 友善论文; 有什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0月第29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