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辩证思考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辩证思考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辩证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吸引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1)10-0097-03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说明职业教育具有经济价值,“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说明职业教育具有社会价值。但令人困惑的是,兼具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职业教育却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社会视职业教育为二流教育,学生报考职业学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温家宝总理要求研究具体引导办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不管是消除困惑,还是把总理的要求落到实处,都要求我们对职业教育吸引力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一、职业教育的内涵及属性

1.职业教育的内涵

职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说。美国教育家孟禄说:“照一种意义上讲,什么教育都是职业教育,为什么呢?因为它的目的都在使人能够在各种事业上格外有效和满意的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也有类似观点:“职业教育,以广义言之,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固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不要说师范教育、医学教育等等都是广义的职业教育,就是大学、中学、小学和职业教育何尝没有一部分关系?”[1]尽管这种大职教观有其存在的道理和价值,也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但却无助于对职业教育内涵的准确把握,从而妨碍对职业教育吸引力内涵的准确理解。

职业教育的内涵是什么?黄炎培说:“职业教育,则专重实用,纯为生活起见。”“凡学成后可以直接谋生者皆是。”所以,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导向的教育”,或者说是“为了职业的教育”,而非主张大职教观的学者所认为的凡与职业相关的教育都是职业教育。梁忠义、李守福也认为,衡量教育的标准,不仅要看教育的内容,还必须考虑到培养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教育是以传授某一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以培养职业人为目的的教育。因此,虽然是传授有关农业、工业、商业等知识、技术、态度等的教育,倘若不是以就职为目的,就不是本来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相反,即使传授农业、工业、商业以外的普通学科的教育,如果它是从事某种职业必需的,其目的又是为从事某种职业的,则也应称之为职业教育。[2]

不论是“为了职业的教育”,还是黄炎培先生提及的师范教育、医学教育(特别是临床医学教育),确实有职业教育的属性。笔者曾多次参加所在高校的招生咨询工作,发现学生及其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学校哪个专业就业最好”。显然,绝大多数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就业。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言,大学教育是“为了职业的教育”。浏览高校专业设置目录,会发现有相当多的专业是直接导向就业的。可是,几乎没有学生认为自己接受的高等教育属职业教育,尽管我们可以冠冕堂皇地在职业教育前面加上“高等”二字,但仍被认为是职业教育。这是为什么呢?这显然与职业教育的基层属性有关。

2.职业教育的属性与职业教育的层次

关于职业教育的属性,先前我们只提及它的职业性和专业性,而未给予充分重视,甚至不愿提及与这两个属性相比更为重要的基层性。如何理解职业教育的基层性呢?首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在基层、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及中初级技术人员。如1986年颁布的《技工学校工作条例》指出,技工学校是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199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制定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指出,职业高级中学的任务是培养中级技术工人、具有中级技术水平的农民、中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总之,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数以万计“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中初级专门技术人力。其次,职业教育的受众主要是社会下层人员及其子女。周正2006年9月对哈尔滨市915名中职生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学生家长中73%为工人、农民、个体劳动者和下岗人员,91%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总计为58.65%);家庭月收入总额2000元以下的达到56.39%。在国外,这种情况同样存在。社会中高阶层的子女主要接受学术教育,上大学后进入专业领域,而社会底层的子女则主要接受职业教育,上大学的希望非常渺茫,且很难在就业市场上获得令人向往的职业。

基于职业教育基层性这一重要属性,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层次应主要限定在中等层次。尽管从理论上言,职业教育理应是初、中、高三级一贯衔接、自成体系的,但一旦将职业教育延伸至高等层次,便会与现有的部分高等教育(职业型、应用型高等教育)相重合。如果称这一部分高等教育为职业教育,会与人们的常识大相径庭。不如通俗地将职业教育定义为中等层次及其以下的专业教育,高等教育定义为中等教育之上的专业教育。高等教育存在不同的类型(如学术研究型、实践应用型),其中的职业型、应用型高等教育可以与中等职业教育自然衔接。考虑到人们的接受程度,这一部分高等教育还是称应用型高等教育,而不称高等职业教育或职业型高等教育为好。所以,本文中的职业教育吸引力,主要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

二、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涵及其辩证观

1.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涵

关于吸引力的定义,一种是“主位”型的,指依靠自身的某种性质、特点等把其他物体或别人的兴趣、注意力等引向自己的能力。职业教育吸引力即指依靠自身职业性、专业性、基层性等特点把学生及其家长、企业、政府等引向自身的能力。一种是“客位”型的,指个体、群体及其家庭对某件事物偏爱的程度和相关行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表现为:增加学生就业、生涯发展和晋升的机会;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学习环境;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和目标;公民或个体把职业教育作为自我发展的选择;愿意对职业教育进行投资。[3]综前所述,职业教育吸引力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选择的集中性。二是他们对职业教育的满意度。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为例,与普通高中相比,职教生虽然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就业质量较差,竟然沦落到与农民工争抢饭碗的境地。此外,中等职业教育的终结性较为明显,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十分有限。就业不佳、升学无路,这样的职业教育怎么可能具有吸引力?

2.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辩证观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因人而异的。因为即使职业教育办得再好,也不可能对每个人都有吸引力。从职业教育的重要属性——基层性来分析,普通教育中的精英主动选择职业教育的概率几乎为零。每年中考结束,家境较好、属社会中上阶层的家庭,即使孩子的成绩差些,父母也要动用社会关系,或者“用钱买分”,想方设法让孩子上普通高中。但与此同时,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回炉”读中职、上技校的现象也时有耳闻。

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吸引力是因国而异的,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不能一概而论,并举出德国的案例加以辩护。那么德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真的很高吗?相比较而言,不论就学人数,还是学生的就业质量、深造机会,德国的职业教育的确可圈可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的职业教育完美无缺。尽管德国的职业教育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家长也尊重孩子选择职业学校的决定,但职业教育在国民心中的地位依然低于普通教育、学术教育。孟景舟认为,德国“职业教育相对高等教育而言,也仍然逃脱不了‘二流教育’的厄运。要不德国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的教育分流制度就不会被批评者认为容易沦为阶级再制的工具”。其实,在德国,即使有着较好生源、较高就业率的高等专科学校(Fachhochschule,简称FH),与学术型综合性大学相比,其吸引力及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也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例如,2005年前后,FH兴起了改名潮,许多学校将体现职业性、应用性的“专科”二字去掉,改称“高等学校”,因为德国人习惯上认为“高等学校”就是指综合性大学。然而,有人指出高等专科学校在名字上做文章无非是自己往脸上贴金,以抬高身价、吸引生源。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因时而异的。孟景舟认为,我国近代以来的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新职业教育五个阶段,其吸引力呈现出“高-低-高-低”的变化轨迹。仔细分析,我们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作者所认为的吸引力高的实业教育、技术教育两个阶段,真的是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高吗?先说清末实业教育阶段,当时肩负抵御外敌、富国强民重任的实业教育,堪称当时理工科最高水平的教育,也许将其归为高等教育更为合适。另外,洋务学堂的生员主要是八旗、官宦子弟。这与职业教育受众大多来自社会下层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与高等教育的受众多来自社会上层相类。再说新中国成立之初以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为代表的技术教育,当时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很低,学校教育,特别是中高等教育还很不普及,有机会读完初中并能接受中等技术教育的可谓凤毛麟角。所以,当时的中专、中技虽然定位于中等教育,但扮演的是准高等教育的角色,或者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在接下来改革开放后的职业技术教育阶段,孟景舟认为是职业教育吸引力低的阶段,然而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被职教界称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期,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比较高的。当时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对中专趋之若鹜,能够被录取的,一定是班上的佼佼者。即使在城市,具有“短平快”特点的中专教育,也吸引了众多成绩优秀的初中生报考。同样道理,那时的中专教育,依然扮演着准高等教育的角色,或者说是当时面临改革和发展不充分、机会有限的高等教育,给包括中专在内的职业教育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另外,计划经济时代的中专生拥有干部身份,不菲的收入,较好的社会保障,较高的社会地位;与中专生比,技校生除不具备干部身份,其他方面一点也不逊色。所以,中专生、技校生与同时代的大学生同属社会的精英,这与职业教育的基层属性沾不上一点边。综前所述,清末的实业教育原本就应归为高等教育,建国后计划经济时代的中专、中技教育是当时高等教育的补充。所以,与其说这些阶段的职业教育吸引力高,还不如说高等教育吸引力高。

综上所述,不管说职业教育吸引力因人而异、因国而异,还是因时而异,由于职业教育的基层属性,与普通教育、学术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明显处于劣势,职业教育似乎难以摆脱“二流教育”的宿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可以说是全球性的普遍问题。这是否意味着职业教育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因人而异,人的爱好不同,人的能力各异,自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比如家境不好的人,对学术教育没有兴趣的人,普通文化课学习成绩差的人,职业教育对他们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如果职业学校不仅吸纳了普通学校所谓的“差生”,而且给了学生信心和希望,甚至一技之长,这样的教育,学生和家长怎么会不满意?怎么会不主动选择?这样的教育,怎么会没有吸引力?[4]

职业教育吸引力因国而异,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已微不足道,但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职业教育不仅有存在的必要,而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首先,虽然我国的经济在加速转型,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技术升级的步伐在加快,但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该类产业对中初级技术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其次,我国是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在广大农村和偏远内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劳动力转移,意味着职业教育仍然有巨大的市场,即使当地落后的经济对职业教育毕业生的需求有限,毕业生也可跨区培养、跨区就业,在为东部发达地区提供技术人力支持的同时,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梦想。最后,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路径。如果没有了占高中阶段教育半壁江山的中等职业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任务将会更加艰巨。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因时而异。也许将来随着我国经济势力的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及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学校形态的中等职业教育可能会萎缩,甚至会“功成身退”,但职业教育永远不会消亡,它的价值及吸引力将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得以彰显。或许,那时职业教育将在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即职业型、应用型高等教育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其培养职业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功能将会得到更充分地发挥。这也许就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辩证逻辑,是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演变趋势。

标签:;  ;  

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辩证思考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