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地理研究的全息景观化——以韩国地理的全息景观研究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息论文,景观论文,韩国论文,为例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从三个方面动摇了世界地理研究的传统范式:首先,与以往的经济形 态相比,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繁荣与扩展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的总量和增 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现在驱动美国经济发展的是数千家规模 不大的软件、芯片企业,它们在布局上首先考虑的是与被称为“知识工厂”的著名高校为邻 。这对于只重视有形资源而漠视无形资源的传统世界地理研究范式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其次 ,知识经济是信息化的经济。今天的信息化形式就是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它的发展与 商 业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全球化过程相互激荡,相得益彰,既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 的空间联系结构图式,又深刻地触及到企业资源的组织、产品研发、生产经营、流通与交易 等概念及操作方式的变革。从而使世界地理传统范式面临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改造。第三,知 识经济既然是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时代而出现,其影响不可能只局限于少数国家和地区,也不 会只局限于企业和经济层面。从18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的全球工业化历程大约用了19 0年的时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世界信息化的进程,将会在它自己所开创的“地球村” 这一高度压缩和浓缩的特殊时空条件下加快进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已经提前步入知识经 济与信息化社会,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则必须在地球村时代同时肩负起工业化和信息化 的双重任务。正像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过程中世界地理研究范式所发生的一系列变 革一样,知识经济的到来也将促使世界地理研究范式又一次面临深刻变革,这是确信无疑的 。
美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信息高速公路)概念,随后的世界 银行发展报告中又出现了“国家知识结构”的概念。同一时期,国际上开始盛行综合国力比 较研究,它们既包括了国家的经济、政治实力、军事和外交实力,又包括了国家的文化积累 ,文化潜力、文化活力和发展水平。还有西方频繁出现的“赛博空间”和“赛博文化”。从 这几个概念中多少可以看出新经济形态的结构要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世界地理范式的一些端 倪。
综上所述,以知识的积累和创新作为内驱力的知识经济具有更为多元、更为开放、更为高 级的本质特征,它客观上需要一种具有“同构映射式”的科学范式——这就是全息景观论。
2 全息景观论及韩国全息景观诠释举例
2.1 全息景观论原理
全息景观论由于全息相片的出现而不再抽象难懂。全息摄影的伟大构想是加博尔于1947年 提出,并于20世纪60年代研制出第一台全息摄影仪而成为现实。由于全息摄影的照片,就象 人的眼睛一样,完整地记录了物体的全部信息(包括位相信息),即全息照片的每个位点都受 到了被摄物体各个部分反射光的作用,从而每一点位上都浓集了原物整体乃至每个部分的信 息。所以即使一张照片被撕成许多碎片,每个碎片也都能再现出物体的整个图像来。加博尔 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生物克隆技术的出现,表明不只是传统的功能器官可以完成生命的复制。只要保持全息遗 传基因,任何部分都可以扮演相同的功能角色。在这里,生物体的任何部分,都不再只是一 些差异纷呈的生物碎片,而变成为一些共生共存的“全息元”。克隆技术的成功,实实在在 地证明了生物全息律的存在。区域地理学(包括世界地理),以区域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特征 的研究为己任,旨在从感性地理区域上升到抽象地理区域,再由抽象地理区域而达致具象地 理区域。在这一认识运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学科本身的“基因性缺陷”,已经极大地限制 了它的研究水平。因此,世界地理研究由于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已经显得比以往任何 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全息景观论的理论支持。
全息整体观与系统结构的整体观有着质的区别但却与全息摄影及克隆技术的整体观一脉相 承。系统论虽然强调整体性,但它实际强调的是全体而非部分的整体性,全息整体观则彻底 将二者统一起来了[1]。
全息景观论的基本原理是:一方面既强调构成区域地理景观结构要素或单元的多元渗透与 映射性,另一方面又强调每一结构要素或关联单元所具有的“全息元”意义。
2.2 韩国全息景观诠释举要
韩国经济的奇迹,从结构主义范式来看,其本身是在刘易斯(W.A.Lewis,1954)称为“二元 经济结构”(最低生存费部门和工业部门)状态下创造并完成的。由于经济发展的非线性规律 ,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已经在向新二元结构(工业经济与信息经济)悄然转变。这在发展中国家 当中具有普遍意义,这说明,以韩国作为例证是合适的。
2.2.1 韩国制度历史的里程景观
不考察景观的历史传统,就不能理解景观的现代变迁。里程景观是由必然性和偶然性所构 成的里程体系,具有重要的全息意义。它涉及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积累、异源文化的整 合方式、国民精神底蕴、经济发展基础、政治经济文化的扭结形式、经济社会的互动方式、 与国际体系的传导机制等重大发展因素。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制度层面的里程景观。考察韩国制度层面的里程景观,其总的特点就是 随 “东势西渐”和“西势东渐”的历史大趋势而转换,分别以儒教传统制度、殖民地依附制度 、美国军事管理制度、军人专制制度为里程标志。
在近代以前的2000多年间,朝鲜半岛积极地接受了来自中国的先进文化的影响。在中国的 影响下,朝鲜半岛早在1700多年前,就已经是中央集权制社会。各个统治王朝,都无一例外 的效仿中国采用儒教的方式来统治国家。这种制度被马克斯·韦伯称之为“家产制政体”(p atrimonial regime):父亲在家庭中拥有绝对权力的原则被推广到国家的权力结构中,君主 是最高家长,把全部土地和人民都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一代一代传给子孙。这种制度的特 点是封闭保守、稳定、限制横向关系和流动(抑制商贸,严禁结社),只允许可操纵的纵向关 系和流动(如科举制就是人才流动的固定渠道)。
从1910年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到1945年,韩国一直在殖民地依附制度下发展。以1910年《日 、韩合并条约》签订为标志,日本把朝鲜当作“新领土”对待,从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习 俗诸方面进行全面的“强制性整合”。出于侵略中国的需要,日本在30年代加速朝鲜的工业 化 ,并转向军工生产。日本人既带来沉重的奴役和剥削,又带来现代经济因素和西方文化,两 者混淆一起难以区分。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朝鲜半岛北纬38°线以南的地区又开始了近三年的“美军占领 期”。在此期间,规定英语为通用的官方语言。军政府把美国小学、初中、高中的6-3-3教 育体制搬到韩国,并革新了教学内容,向学生灌输西方“民主”思想和现代科学知识;提供 经济援助;在军政府撤销之前将归属土地卖掉并推动国家土改,以摧毁旧的土地制度。军政 府的上述作为,使得它存在时间虽短,但给韩国留下的制度价值取向影响却是久远的。
1961年5月16日普遍被认为是韩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里程碑[2]。朴正熙军事集团通过 政变掌握政权,从此韩国进入长达20多年的军人专制时期。由于韩国的经济奇迹恰好是在这 一期间创造出来的,所以了解韩国军人政权制度的特点,其意义就非同寻常。首先,军事渠 道是美国文化输入韩国的三大渠道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其次,朴正熙在二战期间接受过日本 军事院校的正规教育,容易学习日本模式尤其是日治时期总督府的国家干预政策;第三,韩 国又是一个典型的儒教国家。这三个特点结合在一起,使朴正熙政权能够推行一条军人专制 、确立“输出立国”方针和体制、推动“出口导向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由于符合基本国 情,这条道路取得了成功。
2.2.2 韩国的宗教景观及其全息景观意义
由于韩国开放性(主动或被动)的地缘响应系统的历史变迁,其宗教具有如下特点:
(1)东西方的几乎所有宗教在韩国都有存在,呈现多元共生局面(注:[韩]姜敦求.《韩国的宗教》,《当代韩国学》,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97,P122.)。从韩国的宗教现状来看 (见表1),东西方的各种宗教在韩国形成大致相等的势力,这是其宗教景观的突出特点。反 观世界其它地区,欧美各国是以基督教为中心的国家,南美各国基本上是以天主教为中心的 国家,西亚各国则是以伊斯兰教为中心,至于日本,尽管比韩国较早地接受了基督教,却仍 是一个以佛教和神道教等东方宗教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相比之下,东西方各种宗教在韩国保 持了大体相等的势力,这在世界非常罕见。
资料来源:1997年,姜敦求,韩国的宗教,《当代韩国学》P135.
其全息景观意义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韩国社会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及其吸纳文化的广 泛性。这种开放、宽容的国民精神结构,非常有利于韩国广泛利用境外资源、资金和技术并 开拓多边出口市场。
(2)由于现实中各种宗教的并存及相互竞争,使韩国目前缺乏一种社会文化的整合力,但历 史上却是特定的宗教主导了社会、文化及政治的各个方面,如高丽王朝尊佛教(中国化了的 佛教)为国教,而朝鲜王朝则奉儒教为国教,如今,就影响力来看,基督教又逐渐起到主导 社会的作用,这种占主导地位宗教的不断变化,使得韩国的文化传统常常被打断,因而韩国 的发展受历史的羁绊较少。
(3)这种东西方各种宗教并存共处的景观,从侧面折射出韩国的边缘文化处境,以及依附地 位。这虽然不利于韩国成为世界上的价值主导国家,但在地球村时代却非常有利于其兼收并 容,开放接轨。实际上,韩国技术的多元化、管理风格的多样性、体制结构、产业结构的过 渡色彩等等,都可以从中透射出一种“同构统合”的全息影子。
2.2.3 韩国的文化景观及其全息景观意义
(1)影响韩国文化景观的地缘因素
①既非大陆又非孤岛的半岛环境,使得韩国文化介于陆基文化与海基文化之间。特别是夹 峙于强势陆基文化的中国与近代以来嬗变为强势海基文化的日本之间,又赋予其文化发育的 特殊地理条件。从历史上来考察,陆基文化(如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由于具有广阔 腹地的大河的整治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手段,因此其范式是内敛的,向心的和垂向的(如金字 塔式的一级压一级垂直关系)。而海基文化,由于腹地狭小,为拓展生存空间就必然与征服 海洋相联系,因此形成外向式、开放式及横向范式。荷兰、英国、日本莫不如此。韩国的半 岛形势,有利于兼容并蓄的文化环境形成。
②从中国文化圈与欧美文化圈东势西渐和西势东渐的历史动态格局来看,由于韩国恰好是 日本列岛通往大陆的天然桥梁,成为由中韩日构成的双向文化传播梯度的中间链环这一点, 对于韩国社会和经济的空间架构及其优势走向的形成,都有深刻的牵导作用。
(2)韩民族的文化体征与民族精神之要谛
据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学者们的研究,认为集中体现在以下两点:(注: [韩]李瑞行.《韩国的伦理》,《当代韩国学》,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97,P122.)
①对外来文化的收容态度——发展为一种特殊的韩国式的“事大主义”。文化的事大主义 :以事大字小的新观念为基准的名分式统治,以及自发的对各种文化的适应性。
军事的事大主义,根据力的强弱关系而形成的强力统治,以及顽强的意志力凝聚成的抵抗 意识。
②内化于韩民族性格深处的宗教气质
韩国宋教的基础是自然神信仰的神观,在其绝大多数神话中,包括太阳神在内的天神总是 受到最高的尊重,国祖或始祖往往是作为天神的代理人而成为崇敬的对象。这种对国祖或始 祖的信仰推广到社会生活中,会导致一种无形的“秩序凝聚力”。它与随后由中国传入的儒 教的孝悌秩序伦理自然融合,成为韩国人生生不息的最受重视的伦理价值。“既使是最近传 入的基督教也在强调孝的伦理” (注: [韩]李瑞行.《韩国的伦理》,《当代韩国学》,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97,P122.)。通过对历史上的大量的祭天活动的研究来看,这种对国 祖和始祖的根本态度是通过敬虔性与风流性的有机结合来表达的。“如果说严肃和敬虔性意 味着秩序的话,风流的态度则有利于缓和和调节因道德严肃主义而极易导致彼此疏远的天与 人乃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道德和风流的如此妙合与儒教的礼乐思想一脉相通,成为韩 国 伦理概念结构之历久不变的文法” (注: [韩]李瑞行.《韩国的伦理》,《当代韩国学》,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97,P115.)。
2.2.4 韩国的经济景观
(1)经济布局景观
其形成的内在机制牵涉到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复杂互动。总 之是伴随着政治经济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换、产业结构和出口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 本和资源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过渡,与之相适应,区域开发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 了三条经济地带[3]。
①京釜沿线基本经济地带
以京(汉城)釜(釜山)铁路和高速公路为轴线,以汉城大都市区(包括汉仁和京畿道)及釜山 大都市区(包括釜山和庆尚南道)两大工业区为支点,贯通清州、大田、大丘等工业中心。仅 两大都市区的职工人数就约占全国的3/4。京釜是韩国推行工业现代化的根据地,60年代围 绕出口导向的产业政策,形成了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业。随着韩国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 京釜两区电器、电子、汽车、机械、石化兴起,成为韩国高技术密集产业区。
②东南沿海重化工业带
以釜山为中心向北延伸到蔚山(汽车、造船、石化)和迎日湾的浦项(钢铁)、向西经镇海 、马山(造船、机械)、丽水(造船、石化)到光阳(钢铁),沿朝鲜海峡一字排开,充分利用与 日 本的地缘优势,与京釜工业带呈现“T”交接,是80年代仿效日本的重化学工业化结构革命 的产物。
③西部沿海新技术产业开发带
是在韩国确立“技术立国”,“为迎接太平洋时代”的背景下实施开发规划的西海岸开发 蓝图。共126个规划项目,总投资320亿美元。包括修建西海岸高速公路,形成又一条纵贯仁 川、近畿、忠清和全罗道的南北大轴线;在水原、大田、全州、群山、光州、木浦六个地区 建设大规模工业基地和地方工业综合体。
(2)经济景观形成的地缘因素分析
①国土狭小与境内自然资源贫乏,这样的地理条件客观上使韩国只能和日本一样,在进口 原料的基础上发展出口加工业,建立“两头在外”的国民经济体系,从而使经济向沿海城市 集中。另一方面,贫乏的自然资源和丰富过剩的人力资源相结合,成为其初期阶段推行以劳 动密集产品的出口生产带动经济快速增长发展路线的国情依据。汉仁地区由于接纳了大量朝 鲜战争难民以及破产农民,劳动力资源非常廉价而丰富,对外联系又方便,“天然地”成为 推行出口导向工业化政策的根据地。
②韩国占据了东北亚一个非常独特的战略性区域。朝鲜半岛位于美国、日本、中国、俄罗 斯(原苏联)这四大国的交汇处,这一战略性十字路口的地缘位置,对其经济景观的塑造具有 非凡的影响。
首先是美国的影响作用,主要包括战后的经济援助,以及美国对韩开放的贸易伙伴关系。 冷战时期,美国为了谋求东北亚战略,从1953年—1960年,共给予韩国经济援助17.45亿美 元,再有联合国朝鲜重建局的援助1.2亿美元,这个援助数目在当时世界经济水平下是十分 巨 大的,正是依靠美援,韩国很快恢复战争创伤,发展了轻工业进口替代;为60年代的出口生 产和经济起飞奠定了重要基础[2]。其次是日本的影响作用。日本先是作为殖民帝国,后 是作为经济大国,对其近邻韩国施加了深刻的影响。最后,随着冷战体制的瓦解,中国、俄 罗斯与韩国建交,韩国同“北部”(即同中国和独联体)贸易迅速增长。目前,中国大陆已成 为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2.2.5 韩国的政治景观
对于一个具有悠久中央集权官僚制传统的迟发展国家来说,韩国要走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 道路,其主要阻力多来自传统的政治结构,法权制和观念领域。因此,韩国现代化过程中政 治变量的作用十分巨大。
(1)朝鲜战争及其地缘政治效应的全息景观意义
朝鲜战争对韩国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首先是把韩国变成了冷战格局下美国势力的桥头堡 ;其次导致了国内政治势力的大分化和大清洗,造成战后清一色的右派统治;第三是造成南 北人口大迁徒,仅迁入南部的人口就多达250万。信仰社会主义的人北迁,信仰资本主义的 人南迁,这不仅有助于韩国的制度认同,而且南迁的多是商人和小企业主,也有利于韩国以 后的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村庄间、城乡间、城市间的人口大移动,破坏了旧阶级关系的网 络。总之,传统社会的一些旧根杈“被连根拔掉了”。
(2)政治的地域感情单位
梁东安(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认为韩国政治中威力最强的因素就是地域感情(注: [韩]梁东安.《韩国的政治》,《当代韩国学》,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97,P177.)。虽然韩国 的政治家和政党们表面上也主张克服地域感情,但实际上却必须依靠地域感情来建立政党并 依赖地域感情来确保当地选民的支持票。这一点与韩国的历史特点有很大关系。
前已述及,朝鲜半岛的传统社会,由于一层压一层的金字塔式垂直结构的禁锢,人们缺乏 横向社会交往,加之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经济基础也不需要人们的跨区移动,久而久 之形成了国民根深蒂固的地域观念。这种集权官僚体制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被加以利用而得 到延续。日本投降后,在筹建国家的问题上,满脑子多元化的美国军政府替代了日本总督府 ,军政府宣布只同“政党”和“政治团体”打交道而不与个人联系,面对旧政体的轰然倒塌 而又缺乏自发性社会团体所留下的政治空白,美国军政府转而又号召组建政党,在美国人的 号召下,短短的两三个月内,南部已成立了33个“政党”,一年之后,这个当时只有一千六 、七百万人口的地区,竟有300多个“政党”注册[2]。它们基本上都是为挤进政治筵席并 分得一匙权力美羹而临时凑成的宗派团体,多数都不具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也不是阶层利益 的代表,而主要是依靠家族关系、同乡关系、同学关系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地域人脉团体,这 就为以后的政治混乱和党派林立埋下了种子。
在韩国政治中能够发挥威力的地域感情单位,是岭南地区(釜山—庆南和大邱—庆北)、湖 南地区(光州—全南和全北)和忠清地区(大田—忠南和忠北)。相反,占全国职工人数47%, 包括京畿道在内的汉城大都市区却不能成为一个地域感情单位,原因是其绝大多数人口分别 为来自岭南、湖南和忠清地区的移民。以岭南地区感情为基础的是新韩国党(其前身为民自 党) ,该党先后出现过来自岭南地区的三位总统(全斗焕、卢泰愚、金泳三);以湖南地区感情为 基础的是金大中领导的国民会议;以忠清地区感情为基础的是以金钟泌为党魁的自民联。上 述三大政党均因有强大的地域感情单位做依托,因此成为强有力的政党,而民主党因为未能 具有特定的地域基础,所以未能成为有力的政党。韩国政治的地域感情因素作用的威力如此 之大,以致在政治中一贯能发挥威力的“人脉”(人际关系)也要奠基其上。在韩国,执政者 的变化并不直接导致执政党圈内所属政治家的人脉和倾向,可见人脉关系的稳固性。
3 结论
作为一种经济—社会转型力量,由知识经济所缔造的“地球村”这个“大容器”,正在把 各 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纷纷纳入其中并进行充分地接触与融合,以寻求知识创新和经济增长 的各种契机。为应对这一崭新的发展驱动模式,世界地理的研究范式应该向全息景观方向转 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解释能力。
标签:全息论文; 全息技术论文; 全息照片论文; 经济论文; 韩国政治论文; 中国宗教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日本政治论文; 地理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