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 王彦旭 河北省隆尧县千户营校区 055350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落实课程新理念的主阵地。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释疑,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自主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来。现在,我就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思考如下:
一、留出质疑的时间,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拥有时间才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主动把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把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多分给学生使用,把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多留些给学生处理解决,教师做好组织、设计、指导和点拨,主导者要让贤于主体者。
例如有的老师教学“解决问题”时经常这样分析数量关系:要求解,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哪个已知?哪个未知?……我们并不是完全否定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教法的问题在于解答的方法是谁最先想到的?是怎样发现的?如果是学生想到的,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想到这个方法?还有,除了这个方法以外,是不是就没有其它方法?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思路从一开始就被往这方面引,往这方面诱导、暗示,无形中把学生的思路定位了,把学生的思考空间一下了就框死了。这样的教学如果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说,的确省时、高效,可是从“发展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连一点“旁逸斜出”的机会都没有了,创新的精神更是无从谈起。如果教师导语多用“解答这道题的方法是什么呢”、“你打算怎样找到这个方法”,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管他选择的是独立思考还是小组合作,是观察还是讨论,总之,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开放了自主的学习时间,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留出质疑的空间,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师生一问一答,学生思路设定在教师的框框内,处于被动状态,课堂教学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依赖顺从思想,缺乏质疑问难的精神,思维也将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想问,从不会问到善问,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入到了教学中。
三、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使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发生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人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精神力量,甚至可以达到为此废寝忘食的地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这种“好动、好奇”的心理,恰当地设问,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很快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中去。
例如:七年级“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中,复习部分以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来判定两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作为铺垫,之后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如果先已知两直线平行,你可找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什么数量关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得出结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有效地复习了前面“平行线的识别”,还使学生发现将“两直线平行”作为条件时出现了新问题,产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在此可分小组展开讨论,相互质疑,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由学生通过自主再造得到的知识,比被动得到的知识掌握得更深、更牢。
四、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模式,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要在教学上真正领会、实施“因材施教,分层递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水平、不同的学习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分层递进教学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学校里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传统教育“一刀切”的方针显然是违背教学规律的,所以在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分层递进是必须的。在分层递进方面,我在心中给本班学生分层,而并不公布于众,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提问时简单的让较差的同学回答,难的让好同学回答,提问后进的同学多一些启发式的问题。课堂练习时,基础题型必须全都完成,照顾好的同学可再出一些思考题。作业圈出必做题,对一些有难度的题目,可让部分同学选做。特别是到了初三复习阶段,更需落实“因材施教”。此时内容多,难度从易到难层次多,所以在做练习、作业时不可“一视同仁”。
总之,课堂应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善于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显得很自信,敢于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反驳和质疑,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胡炯涛 数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王子兴 宋秉信 昌国良 中学数学教育心理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
[3]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王彦旭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2月总第17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学生论文; 主体论文; 方法论文; 课堂论文; 地位论文; 教师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12月总第17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