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的教师教育:制度检讨与建设策略_大学论文

职教教师教育:制度检视与建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策略论文,制度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13)04-0084-04

当前,我们正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而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是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教师教育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故,检视我国职教教师教育制度,探索教师教育策略,对于加快高素质专业化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现代职教教师教育:制度检视

(一)建构了培养一体化体系,培养了一大批职教师资

为培养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在本科教育层次,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了吉林技工师范学院(1979年)、天津技工师范学院(1979年)、常州技术师范学院(1985年)等11所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先后批准了浙江大学(1989年)、天津大学(1989年)、湖南农业大学(1993年)等8所高等院校设立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或农村职教培训中心,逐步形成了以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在研究生教育层次,2000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部分国家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1]2001年3月,教育部批准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13所高校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学校,[2]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一体化培养体系。十余年来,累计招收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万余人,95%以上的教师成为学校教学骨干和专业带头人。目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87万人,比2005年增长21%;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40万人,比2005年增长51%,40%的专任教师为“双师型”教师。[3]

(二)加强了载体建设,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师资培训

为了加强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训,20世纪80年代,各地开始尝试建设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基地,90年代末期,基地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提出依托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4]1999年11月,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20所高等院校成为首批国家级基地。[5]21世纪,大力推进了基地建设,提出在全国重点建设50个示范性职教教师培训基地。[6]2011年3-7月,教育部对国家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进行了评估,并对基地、示范单位进行了调整。2012年6月,教育部新审批33个国家级职教教师教育基地[7](国家级基地建设历程如表1)。

为了提高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操作技能,2001年3月,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汽车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海尔集团6家单位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职教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8]2007年10月,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2家单位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职教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9]2012年6月,神州数码网络(北京)有限公司、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2家单位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职教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10]同时,为了积极引导企业参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2010年11月,教育部批准中国铝业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港中旅酒店有限公司、大连华录模塑产业有限公司、净雅集团、北京宅急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为全国职教教师企业实践单位。[11]“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建设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单位100个。[12]

目前,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基地92个、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8个、职教教师企业实践单位10个、省级职教师资基地300个,形成了以国家级基地为牵引、省级基地为主体的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十年来,国家级基地完成各类培训50万人次。[13]2012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职业学校校长、教师素质提升计划,进一步加强了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二、现代职教教师教育:建构策略

(一)优化一体化体系,搭建教师成长立交桥,体现教师教育的终身性

“师范教育或师资培训可以按就职前培训、就职培训、在职培训三个阶段进行。现在,人们把这三个阶段看成是一脉相连的三个组成部分。”[14](P19)职教教师教育也是一脉相承的一体化体系。然而,当前,有的基地虽然基本健全了培养体系一体化,但培训体系尚不健全,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上相互脱节,在课程设置、教育内容、资源配置等方面缺乏联系;有的基地虽然基本形成了培训体系,但还没有按照国家要求建立培养体系,更没有形成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一体化培养体系。所以,要优化培养培训一体化,搭建教师成长立交桥。所谓一体化,就是要从高等职业教育到技术师范本科教育再到研究生教育,形成多层次有机衔接的一体化培养体系;从单纯的职教师资培养到职教师资培训,形成培养培训并举的一体化体系;从单纯的学校培养培训到校政、校企、校校合作,形成政产学研互动的一体化服务保障体系。

(二)建设学科群,提升基地基础能力,提高教师教育的针对性

职业教育是职业性、教育性、学术性的统一,职业性要求具备较强的生产实践技能和技术开发、技术服务能力。教育性要求具备教育技能技巧和职业道德修养。学术性要求具备一定程度的学术水平。同样,职教教师教育也需要职业性、教育性、学术性的和谐共生,这就要求不仅要加强技术师范专业建设,还要加强学科建设;不仅要加强工程技术学科建设,还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学科建设;特别是要对接区域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学科群,提升基础能力,提高培养培训的针对性,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支撑保障。

(三)创新企业实践制度,增强实践能力,体现教师教育的个性

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都相当重视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在德国,要成为职教教师,需有5年以上的行业工作经验;在澳大利亚,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3-5年的行业工作经验;在美国,要成为社区学院教师,需要2年以上相应的实践经验。然而,在我国,职教师资主要是学校培养,由于培养模式、机制等问题,教师的企业实践缺失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同时,国家级职教教师教育基地多数依托普通高等学校,虽然硬件设施较好,但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实践了解不够,培养培训的针对性较弱,对教师的个性需求关照甚少,培训的个性化不够。所以,要创新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从而提高教师发展的个性。

(四)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协作,促进教师教育的协同性

职教教师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需要有立体型服务支撑体系,“社会生活的变革和科技进步及其对个人工作和环境的影响,认为学校可以独自满足人生所有教育需要的一种理想主义幻想已经破灭。”[15](P92)当前,很多职教教师教育基地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企业、行业参与积极性较低,政校企联动发展机制不够健全。这就要求基地要以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确立“政校企联动发展,产学研结合办学”的理念,构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发展模式,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机制,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共同设计项目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同开展教学活动,促进政校企联动发展、协同创新,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特色鲜明的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的“中国梦想”。

标签:;  ;  

职业教育中的教师教育:制度检讨与建设策略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