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空间定位评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的探索_地理论文

区域地理空间定位复习渗透到高一地理教学中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高一论文,区域论文,教学中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区域地理空间定位复习渗透到高一地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能反映地理的学科特色,历年高考中涉及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本身多是区域性问题[1]。许多地理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树立等,都需要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

高中实施新课程后,笔者发现,区域地理陷入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其无相关要求,自高一至高二的上半学期也无相应的学分及课时分配;但在另一个方面,《考试说明》中对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却仍有着明确的要求[2]。区域地理作为高考命题的基础和背景,区域地图作为试题的载体,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然而,区域地理是在初中阶段学习的,间隔时间长,遗忘较多,复习难度很大,成为考生失分的“重灾区”。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区域地理的复习,抓住主要地理特征,将高中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初中地理的具体区域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地理知识的空间概念比较差,初高中知识联系能力不强,抓不住区域地理的复习重点,影响了复习效果。笔者认为,区域空间定位无疑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从学生方面反馈的信息表明,区域地理的复习,最令他们头疼的问题就是不知图示区域所处的位置。因此,确定区域位置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前提和基础。从现有的文献和大部分教师的做法来看,确定区域位置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①建立基本经纬线网,确定地理区域的绝对位置法;②相对位置定位法;③特殊地理事物定位法;④地理景观及规律定位法[3]。这些区域定位法都要依托大量的记忆训练,效果还不一定好;同时,根据记忆规律,采用这些方法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大部分已经遗忘,而且随着区域的增多,区域的位置更容易混淆。这一方面反映区域空间定位的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也反映我们在区域定位的教学方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关注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是贯穿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核心。但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却因为地理知识内容与初中不同,不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感觉新知识难学。初高中教学脱节现象严重影响高中新课程的正常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其实,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密切联系,处理好衔接问题是顺利有效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

二、理论基础——无意记忆理论

无意记忆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没有经过特殊努力的识记。无意记忆法在人的学习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不可忽视。人的许多知识经验是通过无意记忆获取的。无意记忆的效果与个体对事物的态度、需要、兴趣有关,这些心理因素能使无意记忆获得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组织无意记忆,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三、操作思路与方法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高二或高三时才复习区域地理,与初中对区域地理学习间隔的时间太长,根据“艾宾浩斯记忆遗忘规律”,大部分内容已经遗忘,重新记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因此,把区域定位问题有意识地放到高一地理的学习中,充分发挥无意记忆的作用显然是可取的。高中课程中的相当一部内容与区域地理知识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存在众多的衔接点。细致地梳理出这些衔接点,围绕衔接点将高中课程内容与区域地理进行有机联系、融合渗透,既可以帮助学生宏观把握知识的全貌,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可以帮助我们合理确定课程内容与区域地理复习的侧重点。

笔者的设想是在高中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学习中,充分利用无意记忆原理解决区域地理的定位问题。在地理规律与原理的学习中,充分展示地图、经纬线、特殊的地理事物、区域相对位置、景观图等,使学生在初中地理所学的区域地理情境中学习地理原理与规律。这样就抓住了区域复习的核心难题,清除了学生复习区域地理的障碍,提高了复习效率。

下面,笔者列举两例来说明如何将区域地理定位复习渗透到高一地理的学习中。

例1.下列地点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哈尔滨

B.北京

C.广州

D.海口

改进题:(见图1)下列地点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哈尔滨

B.北京

C.广州

D.海口

例1是“必修1”中考查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常见题目之一,“改进题”中给出了一幅带有经纬网的中国地图,并在图中标出四个城市的位置,而题意并没有变化。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就能在做题的过程中形成无意记忆,强化初中所学的区域地理知识,对整个中国的纬度位置、四个城市的相对地理位置加深印象,甚至有的学生还能记住这些城市的大致经纬度。

例2.下表是三个城市的气候资料,据此回答问题。

1.城市①可能是(

A.上海B.罗马C.雅加达D.莫斯科

改进题1:城市①可能是(

A.长江三角洲的上海

B.地中海沿岸的罗马

C.东南亚的雅加达

D.东欧平原上的莫斯科

改进题2:城市①可能是图2中的(

改进题3:城市①可能是图3中的(

A.长江三角洲的上海

B.地中海沿岸的罗马

C.东南亚的雅加达

D.东欧平原上的莫斯科

例2是“必修1”中考查气候类型判断的常见题目之一。“改进题1”,学生能知道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且地处亚热带、罗马位于地中海沿岸、雅加达位于东南亚、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改进题2”,学生能把四个城市的位置信息落实到地图上,且能形成四个城市的相对位置信息,并形成更直观的印象,有利于无意记忆与形象记忆。“改进题3”,学生既可以知道四座城市的具体位置,又能知道它们的相对位置,并能落实到地图上。

经过这样的改进,学生能在平常的学习中不断地加深和强化初中所学的区域地理知识,把区域地理与高中阶段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学习相结合,有意识地运用高中地理有关理论来解释区域地理中的某些现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增强区域地理知识的记忆效果。

标签:;  ;  ;  

区域地理空间定位评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的探索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