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看到未来——简谈百年中国电影摄影教育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史论文,中国电影论文,未来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公认1895年11月28日为电影诞生日。而电影进入中国,并不比电影诞生日晚很多。大 概在1896年后就有外商在中国放映电影。中国的电影摄影是伴随着中国电影的出现而开 始的。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摄影教育,只是一个作坊式的 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状态。很多电影摄影师都是照相馆的技师。在此不能不谈到一 个人物——任庆泰(1850—1932年)。
任庆泰(据丰泰照相馆原伙计刘仲明说为任景丰)早年在日本谋生时,就在一家照相馆 当杂役。他对照相有兴趣,就借机偷艺,学了照相技术。回国后在北京琉璃厂开了一家 起名为“丰泰”的照相馆。当电影兴起时,他又对电影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为此在前门 外大栅栏开了一家“大观楼电影园”。这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专门放映电影的电影院,所 放影片主要来源为欧洲和美国,片源极为不充足。为补充片源,任庆泰跃跃欲试,打算 自己拍片。一次难得的良机是1905年,一位法国人来华拍纪录片。他们委托丰泰照相馆 协助后期制作。任庆泰觉得这是圆他电影梦的好机会,于是不但接受法国人委托的后期 加工,而且提出派人现场协助。他选定本馆照相师刘仲伦去参加拍摄。刘仲伦出于专业 好奇心,仔细观察摄影师的拍摄动作,对比电影拍摄和照相的不同。在拍摄中,他不断 向摄影师提问,细心观察,偷偷学艺。在参加实际拍摄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电影并 非深不可测,电影有许多方面和照相是相同的,但也有许多本质不同。照相只要按一下 快门就能拍一张;电影需连续拍摄,需摇手柄;照相拍出的结果是静止的图片,电影拍 出的结果是连续不断的运动影像。
后来,任庆泰还派刘仲明到东交民巷德国人开的专卖照相器材的祁罗浮洋行去买机器 。一切准备就绪,中国第一部影片就在1905年夏秋之交开机。拍摄基本是照搬西方模式 ,因陋就简。利用日光,露天拍摄。他们断断续续拍了两天,拍下了《定军山》里的“ 请缨”、“舞刀”和“交锋”三个片断。
《定军山》是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刘仲伦是我国电影摄影界的拓荒者,是摄 影第一代先锋。
电影摄影涉及光、电、化等多种学科,机器操作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知识,非一般人能 胜任,而最初的摄影多兼打光、洗印乃至剪接等等。所以,一家公司开张,一个不可缺 少的人物,就是摄影师。
早期,我国摄影师出道多是无师自通,并一专多能。导演程步高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 人,关于摄影专业,他做过这样具体的描述:“要做摄影师,无师传授,只好悉心研究 ,下一番苦功了——把摄影机拆了装,装了再拆。熟悉机件结构,了解机件功能,进一 步装片拍摄。所拍胶片,自冲自洗,无师自通,全靠研究。早期摄影师找不到老师,只 好自学苦钻,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懂,胶片会拍,还要会冲。当时人手缺,内行少, 一脚踢,都要学。”就这样,我国摄影师逐渐熟悉、驾驭了摄影技术、技巧,且不断壮 大队伍。
早期中国许多影片都是由外侨任摄影师拍摄的。中国人作为摄影师独立拍摄故事片始 于1913年,而且在香港。在第一部全由中国人自己独立拍摄的影片《庄子试妻》中,罗 永祥就成了拍摄故事片的中国第一位摄影师。
影片导演黎民伟是名副其实的全才电影人,他能编、善导、会演、精通摄影,并且是 精明的电影事业家。黎民伟从事电影摄影虽未拜师就读,也并不是无师自通,而是花了 很大工夫,终于熟练地掌握了当时的摄影技巧。北伐开始,他就和罗永祥扛着笨重的机 器,在战火纷飞中拍摄了攻打惠州城的镜头。此外,为了表现北伐战争宏伟场面,黎民 伟还把摄影机搬到国民革命军创建不久的空军飞机上,冒着生命危险,从空中拍摄了鸟 瞰战场的镜头,开创了中国空中摄影的先河。为了表彰黎民伟对国民革命的贡献,孙中 山先生亲笔书写“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赠给黎民伟。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这四个大字 镌刻在南京中山陵墓的正门上。
如果从大陆看,全由中国人自己拍摄的故事片,当属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1919年拍 摄的两本短剧《两难》,导演任彭年,摄影廖恩寿。廖恩寿本是商务印书馆电影部的一 位技术人员。在拍此片之前,他已拍数部戏曲短片。但在电影草创时期,掌握简陋摄影 机和简单摄影技巧,仍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最早的摄影机是木壳的,胶片运转不是 通过现在的电机传动,而是靠摄影师用手摇动,摇出的速度为一秒钟16格(这是当时世 界各国通用的,放映也是一秒钟16格,这是能保证影像质量的最佳频率),拍摄时,速 度自始至终要准、要匀。真正做到这点,谈何容易。而实际上,摄影拍摄频率是否准确 ,首先影响曝光是否正确。摇慢了,底片曝光过火;摇快了,则曝光不足。其次,拍摄 频率是否准确影响对象运动状态的再现。摇快了,对象动作变慢;摇慢了,动作变快。 因此,那时手摇格数准确与否,不仅决定银幕视觉效果、影片技术质量,而且是衡量一 位摄影师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廖恩寿经历的,正是中国电影从无到有、从戏曲纪录到故事短片、从短片到长片的历 史转变时期,也是电影技术最原始时期。他以非常人之毅力征服原始的、变数极大的电 影摄影技术。随着电影技术条件的改进,他能敏锐地发现电影摄影的表现可能性,开掘 它的表现效果,创造出许多令当时人十分震惊的特技镜头。
随着拍摄实践的增加,我国电影摄影逐渐有了很大变化,从第一代摄影师无师自通到 师傅带徒弟,从简单掌握摄影技术到熟练运用技巧,从戏剧演出简单依靠影像纪录到用 银幕视觉形象阐述戏剧内容;摄影手段功能运用也从影像复制功能、表层纪实功能向表 意纪实、再现功能过渡,甚至有了运用表现功能的苗头。如果说,前一段摄影师主要精 力是花在如何熟练掌握摄影技巧、运用技巧,那么,现阶段则是广泛利用技巧,并大力 开掘新技巧。
在我们这个历来以“师傅带徒弟”为传承专业主要方式的国度里,汪煦昌、程沛林和 周克是摄影界最早从国外留学的科班出身的人。他们不仅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具有 很高的理论修养。他们归国踏入电影界,正是我国电影的起步、探索阶段。他们的归来 ,不仅带来电影理论知识,而且由于他们贯通中西,特别是他们具有爱国情怀和较新的 电影观念,对电影界,尤其是摄影界产生很大冲击。
汪煦昌是我国第一批留学法国专攻电影摄影的人。他并不满足于单纯拍片,很想把所 学知识传播出去,让更多人有电影知识,更多有电影知识的人从事电影事业。1924年, 他与留法同学徐琥共同创办“昌明函授电影学校”。该校讲义包括:《影戏概论》、《 导演学》、《编剧学》、《摄影学》四个部分。汪煦昌为函授学校亲自编写讲义《摄影 学》。《摄影学》是全书的一个部分,共六章,二万余字。第一章总论;第二章摄影场 ;第三章摄影机;第四章摄影技术;第五章反片;第六章正片。《摄影学》主要是讲述 关于当时摄影、用光、胶片、摄影机等基本技术知识的。在“总论”一章中,作者开明 宗义地讲:“什么叫做摄影学?把他拆开来讲,摄是摄取的意思,影是外界物质的影像 ,所以摄影学就是摄取外界影像的学术。它是一种专门而很玄妙的科学,是物理学、机 械学和化学的结晶品。世界上无论哪一种物质的影像(动物、植物、矿物,一切都在内) 哪一种事业的真相(如医学、工艺、科学、美术、建筑、新闻等),凡是人目所能看得见 的,都可以摄取下来——论起它的功效,实在是促进文明的导线,宣传文化的利器,也 是科学昌明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在“第四章摄影术”中,他强调对理论知识的重视 ,在当时,这是很有意义的。他写道:“大凡摄影技师,可以分出两派,一派是只有经 验而无学识,一派是学识和经验并富。只有经验而无学识的摄影师,全仗实习多,实验 多,至于对于光学的原理,和机械的构造,差不多是完全不知道的。所以有时虽然一样 的能够摄出良好的影片,可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处模仿者的地位,而没有新 颖的思想和创造的能力。这是个极大的弱点。若是有了丰富的经验,再有充分的学识, 那就可把平日经验的心得和学理相引登,得心应手,相辅为用了。”
在我国电影草创时期,学习、掌握电影摄影技术、技巧,都要经过苦练过程。中国摄 影有一个辉煌期是20世纪40年代。40年代的中国电影是非常出色的,这个时期出现了一 批非常优秀的摄影师。杨霁明便是其中的代表。杨霁明是后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最早 的教授之一。杨霁明自幼爱好美术,有非常好的绘画功底,之后才转为摄影师。杨霁明 看来,一个摄影师必须钻研技术,提高技术水平,要有充分的具备条件的配备,才能更 好地发挥技术应有的作用,否则,艺术创作就会流为空谈。这种观点对今天的电影摄影 创作还有一定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上,由中国爱国进步的电影工作者,在失守前 的上海、武汉、重庆、太原和成都等地开展鼓动抗战、宣传爱国主义与民族解放的电影 实践。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影的主流。当时“中电”和“中制”都是国民党的官方 电影机构,另外还有在山西太原由阎锡山投资的西北影业公司。此外,还有几家国民党 官办的制片机构:教育部电化教育委员会、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和金陵大学理 学院电教系。1928年,美国柯达公司制作的科学教育影片在中国推广,南京金陵大学化 学系教授唐美森从该公司借了一些片子放映,反映很好,受到当时理学院院长魏学仁的 重视,联合学校物理、化学、生物各系的有关教授,成立了电影教育委员会,在校内外 有组织地开展教学影片放映活动,并开始制作教学影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金陵大学迁校四川。1938年,正式成立两年制的电影播音专 修科,由孙明经教授主持,开始了大专体制的电影电化教育人才的培养。专修科除逐年 招收大专生外,还接受当时在四川成都华西坝的五个大学各系科学生选修影音课程。作 为影专的教学辅助机构——影音部,继续开展各种电教活动,也为全校各系的电化教育 服务,包括放映电影,出租幻灯设备,制作教学幻灯节目等。同时还进一步扩展到社会 上从事电教活动。
1945年秋,抗战胜利,金大影专随校迁回南京。从他们的课程设置来看,影专以电影 摄影,电影技术的专门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
解放以后,1950年夏,影专师生参与了中央电影局在南京举办的电影放映班,担任教 学和辅导工作,学员有一千多人;1951年,随着抗美援朝的深入,原由美国基督教教会 出资的金陵大学被收为国有,并同金陵女子大学文理学院合并,影专也开始了新的历史 ;1952年9月,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金陵大学影专并入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 学校(即北京电影学院前身)。
此外,还有根据地电影。延安电影团为了电影事业的发展,在可能的条件下举办了培 训班,其中大部分学员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为“东影”战地摄影队的主要力量。当时 袁牧之、吴印咸和徐肖冰三个人来组建电影团,他们使用的摄影器材是纪录片大师伊文 思赠送的器材和一部分在香港购买的器材,主要进行新闻纪录片拍摄工作。解放区先后 办过两届训练班,主要是摄影教育,如何拍、如何曝光、如何洗印,如何修理摄影机, 镜头如何保养,起什么作用,胶片如何冲洗等等。
租界区商业电影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篇章。作为中国商业电 影在非常时期里的特定表现,一大批电影人在思想、艺术观念和电影拍摄技巧上得到充 分的磨练,施展了才华。
还有一部分是沦陷区日伪电影的部分拍摄人才的积累。1945年,“东北电影艺术工作 者联盟”建立了“东北电影学院”,1945年10月1日至1946年5月,办了8个月后停办。 这批学员很多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东北电影制片厂及华北军区政治部石家庄 电影制片厂的技术骨干。这是我们党最早建立的一个电影机构。
正规的电影摄影教育就是新中国的北京电影学院的成立。在电影学院摄影系的教育和 发展方面,从人员结构上看,能够发现摄影系有来自不同方面的教育模式的影子。比如 ,杨霁明等来自上海的摄影师,当时是天天看着美国电影学习拍摄,现场工作都是讲英 语,工作方式也是好莱坞工作方式。孙明经等来自国统区的摄影师,是非常商业的拍摄 模式。孙明经从美国学习电影回来,带回很多电影设备。现在摄影系的老机器,有的就 是孙明经带回来的,像柯达的,百代的老摄影机。再有就是吴印咸等来自延安的摄影师 。还有一些摄影师在东北受过训练,虽然时间不长但也有一些日本模式参与进来。而电 影学院真正建立的时候,苏联专家又来了。如此一来,摄影系的教学体系就不是一家之 言,而是非常融各家之长。整个电影学院的教学模式是苏联式的,但摄影系却是融合了 各方面的体系,所以我们的教学体系非常规范,非常完善。这么多年来摄影系只是在课 程内容上有所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会增加新内容,但不会轻易打破这个体系,因 为这个体系是很多前辈积攒下来的心血。摄影系的历史、今天乃至未来,其成功与否都 与此体系密切相关。
之后的摄影系教师由于比较缺少实践经验,再加上当时的教育经费也很低,所以当时 的学生往往存在实践薄弱的现象。打倒四人帮以后,摄影系才开始回到新的正规教育轨 道上来,教员也才开始有实践的机会,成立了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第一部电影《樱 》。之后又拍摄了《沙鸥》、《邻居》等影片。摄影系自产自销的学生,在摄影上取得 最大成就的是肖然,他的作品和理论探索都成绩斐然,是纪实美学的代表人物。
其实,摄影系是1956年才真正产生的,之前只是摄影训练班。当时的系主任是吴印咸 ,他还兼任副院长。摄影系建立了摄影艺术教研组和摄影技术教研组两个教研组。新时 期以来,得益于对外交流的开展,摄影系曾先后邀请过瑞典、美国、法国、意大利、苏 联、英国等著名摄影师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使师生开阔了视野,也更多地了解了当代 电影摄影师在摄影造型、艺术处理方面的探索、追求和发展现状。此时还招收了故事片 摄影本科班。
摄影系的教育体系一直到文革都是很稳固的,但缺乏教育实践。文革之后,到了78班 进入学院,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能看到外国电影了,学生们每天就是大量看电影。 当时的学生是被耽误了十年的学生,求知欲简直是如饥似渴。记得当时参加高考准备报 考摄影系时,我发现考试内容非常多,初试有口试,考文艺理论常识、作品分析,还要 考绘画,还有考数理化、语文、政治,复试七八门,包括文艺作品分析、图片分析、绘 画分析、文艺理论常识等等,很有意思,我觉得如此考试说明这个系的教学一定是非常 严格的,因为从考试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78班入学后,当时摄影系的教育还是传统方式,学生要先学习一年半图片摄影,然后 才进入图片拍摄实践。那时我们脑子里全是照片,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电影。后来从图片 拍摄转成电影拍摄的时候我们费了很大劲,但是我们有很好的绘画基础。而且,由于我 们是文革后的第一批毕业生,实习量是最大的。那时候学生作业的胶片虽说规定是按比 例发,但是其实我们用起来很方便,也不用花钱,一楼就是洗印,拍完就去洗印,第二 天就出来了。胶片大卷大卷地自己缠,自己用,拍了大量16毫米黑白片。摄影棚也是24 小时随便进,电自己接,灯泡成箱放在那里,灯泡弊了开箱自己拿,自己装,灯大了就 换。我们这一代就是这样学出来的。大家经常一宿一宿地拍作业。所以,实践给我们打 下了非常好的基础。那时候我们几乎所有学生都住在一起,关系非常好,相互间的融合 渗透特别大,后来便渐渐形成了一个战斗团,也就是中国电影第五代。而且,我们从电 影学院毕业后的第一部作品都找到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用造型来揭示主题。这说明一个 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教学理念。如何能证明我们的教育很成功?学生出来了,学生作品 出来了,才能证明成功。学生的成果就是我们的骄傲,我们不给他们创造实践的条件, 他们没有今天。
摄影系近年来的教学安排和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注重图片摄影基础,逐渐转向注 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开始关注未来影像发展的变化。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任何人 看一部好电影,也许他以前没有看过这个片子,但看了片断后就能大致判断出影片的拍 摄年代。因为我们能从影像分辨出时代。这个例子说明,摄影的一步步发展是非常显而 易见的。我们要把摄影的发展过程研究透,将历史当作文献来研究,能像一面镜子一样 看到自己,还能看到别人。一面镜子只能让你看到现在的实际,但是研究历史能够看到 未来。我们关注历史这面镜子,就要从1905年开始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摄影的一个进步 过程,我们不是要学习《定军山》的影像,而是要知道从《定军山》到《一江春水向东 流》,摄影的变化是怎么出来的,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这种变化。看看从第四代、第五代 到现在的摄影以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历年来的获奖影片,我们要知道是什么地方发生了 变化,是什么因素促使这种变化发生,什么是促进电影发展的因素,并由此来推论未来 影像的发展动向是怎样的。如此,摄影系现在的教学要增加多少数字电影研究,教员的 结构应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整个世界电影教育结构的发展、电影创作的发展是怎样的 状况和规划,该如何一步一步做这个规划。
作为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以上内容就是我们主要的研究课题,我们所有的教学都向 这个方面倾斜。现在,摄影系从一年级开始增加造型构思开发课程,因为现在是多媒体 时代,是造型大爆炸的时代,影像已经发生变化,不是简单通过推拉摇移就能完成,不 是只通过光线来简单表意了。我们将一些图片课程进行转化,把电脑课、软件课等配套 课程加入教学,学生要学习电脑的合成、软件的控制、影像构思和造型……当然,感光 材料仍然要了解,但了解了之后还要一步一步学习,并且,配套课程完善了,学生们才 能够完成一个好的作品。所以,表面上看,摄影系有些课程名称没有变,比如照明课, 画面课,但是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们所有课程的出发点是要以最新电影为楷模,而且是研究未来影像的动态,以此作 为我们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样摄影系出来的学生甫一出手,可能推拉摇移还不太熟练, 但是意识和概念,不比任何一个摄影师差。过去,我们是在培养副摄影,后来是摄影师 ,现在,我们要培养的是有电影制作能力的摄影师。
近几年摄影系硬件更新不错,买了很多灯具、摄影机,提供给学生用。还专门辟出一 个房间陈列老摄影机,让学生们有一个荣誉感。我们准备在墙上做一个摄影系获奖一览 表,登出摄影系所有毕业生的获奖情况。现在我们初步统计共有五百多人次,遍及国内 三大奖项和一些国际电影节奖项。我们的毕业生和我们获奖人数的比例,是全世界最高 的。作为一种激励,当新生看到这些名字的时候,不仅会以此为荣,还会想,自己的名 字一定要刻上去,一定要在国际上获奖。接下来我们还计划建设一个真正的数字影像合 成室,专门让学生来研究数字影像合成。同时,还要加强系与系之间的横向联系,跟其 他系合作。
这里主要谈的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教育,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也开始开办 电影摄影和图片摄影专业,比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摄影艺术 专业、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大连医科大学摄影专业、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摄影专业、 中国美院视觉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商业摄影)、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四川美术学院摄 影专业、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摄影专业、重庆师范大学 影视传媒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学院摄影专业、天津师大影视艺术学院影视摄影专业、大 连轻工学院摄影专业、中原工学院图片摄影与设计、现代图像艺术学院、陕西省雨果艺 术传播学院摄影专业、天津师范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影视艺术专业、东北电力学院摄 影专业、山东轻工业学院摄影专业、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摄影专业等。可见, 中国电影摄影教育在师资的培养、学科的建设、教材的编写、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对外交 流等方面都是从无到有,从简陋到成熟的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