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程理解新理念--对初中思想道德素质课程的理解_思想品德论文

学习新课程理解新理念--对初中思想道德素质课程的理解_思想品德论文

学习新课程 感悟新理念——对一堂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的感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新理念论文,思想品德论文,优质课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携带着时代的气息,鸣奏着改革的旋律,并溅着理性的浪花,已如钱江大潮滚滚而来。笔者有幸观摩了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评价活动,聆听了12堂思想品德优质课,感受了扑面而来的新课改芬芳气息,领悟了新课改带给我们的盎然生机。其中嘉兴市张老师的一堂“话说赞扬”课给人印象特别深刻。这堂课较好地诠释了新课程的理念,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启迪和感悟。

一、尊重教材,超越教材,体现“以标试教”的新课程理念

《基础教育课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因而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遵循课标,忠于课标。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师在教学中同时必须尊重教材,尊重教材也是忠于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教学要体现民主化、平等化,突出时代性和时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必须结合各地实际(包括社会实际、学校实际、家庭实际和学生实际等)重组教材,进而超越教材。超越教材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地取舍教材,超越教材不是抛开教材,而是对教材的再组织和再创造。教师对教材的这种“再组织和再创造”必须建立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也只有在遵循课标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有效地对教材进行重组和超越,否则只是“缘木求鱼”,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也只有在遵循课标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有效的重组和处理,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

张老师上的“话说赞扬”是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湖南版”)的《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要求是: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湖南版教材据此编写了题为“赞扬与鼓励”的教学内容。教材正文区区三行,寥寥96字(包括标点符号),也不过三个自然段。这给教师的教学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张老师以“你得到过别人的赞扬吗”“你希望得到赞扬吗”两个聊天式的话题,不经意中导入新课;接着通过“认识赞扬”“学会赞扬”“送出赞扬”三大层层递进的教学板块,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交流、活动,认识赞扬的重要性,并学会赞扬他人。整个教学过程紧扣课标要求,既尊重教材,又较好地结合实际,重组并超越了教材,体现了“以标试教”的新课程理念。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主体探究,突出新课标的“实践性”要求

实践性是品德课程性质的主要特点,也是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贯彻的不变理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思想品德课更应关注和突出“实践性”要求,致力于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和养成。教育专家胡克英先生认为:“任何道德准则要内化为道德信念,必须有赖于少年儿童的直接经验及其自我体验,而这种自我体验只有在儿童主体性活动,尤其是在集体活动中才能获得。”教师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设体验场景,引导学生自主活动探究,并通过有效组织和适时点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这就成为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师能够做的,首先是要营造一种特定的教学氛围,以唤醒学生尘封已久的激情,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处于活跃状态,产生思想意识的创造体验,达到在实践活动中内化思想品德的目的。

张老师在上课时,十分注重营造教学氛围,设计了5个不同的教学括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通过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赞扬的重要性。例如,说一说:别人给你的赞扬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什么?当时内心有什么感受?对你以后的行为有怎样的影响?在学生发言交流的基础上,张老师讲述了自己受赞扬的故事:老师在参加工作的不久收到了一个学生的贺卡,学生的一句赞扬的话使老师备感亲切,也备受鼓励,从此更加热爱学生、更加努力工作。这一活动通过师生交流,体会赞扬的力量,不仅实现了生生互动,也实现了师生互动。再如,老师投影演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交流:一则是聋哑女周婷婷在爸爸的大拇指(夸奖)下成才的感人故事;另一则说的是台湾一著名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在一篇报道的结尾处,几句赞叹的话使一个犯案上千起的小偷幡然悔悟、迷途知返的故事。让学生“猜一猜”作家写了什么样的赞叹话,也做回作家,学会善于赞扬别人。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感悟“欣赏使人变美、赞扬产生力量”这一人际交往与沟通的真谛,进一步强化对赞扬的重要性的认识。张老师还设计了“星星点灯”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将赞扬语说出来给同桌听,并当堂交换赞扬卡,不但“晓之以理”,还“导之以行”,体现思想品德课“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突出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要求。

三、着眼教学预设,着力动态生成,关注新课程教学的人文性

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及改变预设的计划,围绕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生成性教学是与预设性教学相对而言的。课堂既是丰富多彩又是瞬息万变的,需要我们在备课时有充分的准备,制定出应对课堂变化的多种预案。课堂教学要着眼于教学预设,但更要着力于动态生成。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它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预设时,不必穷尽也不可能穷尽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不测”,应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去应对,动态生成教学过程。学生也只有在动态生成中才能展现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也才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张老师在设计的第三个活动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给过别人赞扬吗?你给别人的赞扬多吗?许多学生承认自己给过别人赞扬,但并不多。老师接着又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别人给我的赞扬少。”另一位学生分析说:“这可能与性格有关,有些人不喜欢去赞扬别人。”第三位学生颇为幽默地说:“物以稀为贵嘛。赞扬多了就会失去效力。”教师不是急于去评述孰是孰非,而是让学生就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作了归纳分析:赞扬不是一种交易,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给我们赞扬少,而自己也给别人少。赞扬是一种力量,赞扬能创造奇迹,绝不会因为多了就失去效力。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回答问题的教学具有随机性,学生回答的内容也具有不可预见性。这种生成性内容的成功处理,除了教师本身扎实的知识底蕴外,更需借助于教师的教学机智,从容应对,冷静处理。此时,教师不是按预先的设定(事实上也不可能预设)让学生“钻圈”,而是根据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进行教学处理,关注的是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关注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的“人文性”特点。

四、以情激情,以情生情,反映思想品德的“情感教学”特色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的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没有情感,就没有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就不可能做生活的有心人。没有情感的课堂犹如没有绿洲的沙漠,会失去生机和活力;没有情感的思想品德课堂,就不可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感悟和追求,也不可能使学生真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而“导之以行”。思想品德不仅是知识,更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刻意的灌输会让学生乏味生厌,空洞的说教将使教学苍白无力。新课程将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更是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列为三维教学目标之首位,足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恰恰需要教师以“情”激“情”,方可以“情”生“情”,化解学生心头的疑云,内化学生的道德信念,使思想品德课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教师因缺乏真情投入和激发,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波澜不惊。

张老师在课前对学生的座位进行了适当的组合,将课桌全部撤走,学生全部围坐成一圈,而老师自己坐在学生中间。这种围坐式教学使学生备感亲切,无形之中也消除了师生之间原有的陌生感,为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搭建了“平台”。上课伊始,教师的聊天式导入,使学生自然融入主题;交流讨论,又紧紧围绕学生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讲、有感可发、有情可生;老师讲述自己因赞扬而备受鼓励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到赞扬自己对老师同样能产生神奇的力量,坚定了赞扬别人的信心;在《歌声与微笑》轻快的音乐声中,请学生写出对自己同桌的赞扬语,极大地强化和营造了浓浓的欣赏和赞扬的氛围,课堂气氛也随之推向极致;接近尾声,一段散文诗般的语言,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赞扬是一种力量”,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此外,教师纯美的音质、聊天式的语言、极富亲和力的表情,使整堂课始终洋溢着赞扬别人和被别人赞扬的快乐气氛,让学生真正感受着赞扬的力量。整堂课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入“理”入“情”也入“心”。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想品德新课改的行程刚刚开始,对新课程教法的探索还刚刚起步。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得法”,我们可探索之路,还很长很长。禅语云:“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个个都能“成佛”,人人皆可“得法”。只要我们全力躬行,悉心耕耘,“得法”并不是很难的事。

标签:;  ;  ;  

学习新课程理解新理念--对初中思想道德素质课程的理解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