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台湾出口加工区经验促进自由贸易区转型_自由贸易区论文

借鉴台湾出口加工区经验促进自由贸易区转型_自由贸易区论文

借鉴台湾出口加工区经验 推动保税区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口加工区论文,台湾论文,保税区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641(2004)02-0055-03

一、自由贸易区的类型

国际海关组织定义的FTZ(Free Trade Zone)自由贸易区的类型划分源自《京都公约》中确定的基本分类:“自由区可以分为工业区与商业区两种。商业自由区内允许进行的作业一般只限于为保存货物,改进包装或销售质量,准备装运等惯常作业。工业自由区内准许进行加工作业。”所以,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分类指的是它的功能分类,包括贸易型、出口加工型以及贸工混合型。世界主要自由贸易区的类型有:自由港,其比较优势是靠近世界主要航道,功能定位主要是转口贸易,管理体制是企业经营自由、货物流动自由、人员进出自由、货币兑换自由和投资自由,典型地区是中国香港和新加坡;集散地,其比较优势是,靠近世界市场,功能定位主要是货物集散大进大出,有极高效率的报关、通关、查验的海关监管体制,典型地区是汉堡、不来梅、鹿特丹;出口加工区,其比较优势是,廉价劳动力资源,功能主要是出口加工,属政府支持型,其典型是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边境自由区,其比较优势是靠近美国,功能主要是出口加工,其典型地区是;墨西哥的马魁拉多拉边境自由工业区;内地自由区,其比较优势是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功能定位是进口替代,具有以高度自治为特色的一元化管理体制,行政效率高效便捷,典型地区是马瑙斯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类型的多样性是由各国和地区情况的多样性决定的。一般来说,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地区和国家,既包括中国台湾地区与韩国,也包括中国大陆,往往以出口加工型为多;在沿海港口及交通要冲的国家则以转口港居多等。从实践效果来看,自由贸易区的功能设定是根据区位条件和进出口贸易的流量以及建区的目的而确定的,并且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而有所调整和拓展,这个过程一般称之为“转型”。

二、我国保税区的功能定位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最高形式,保税区是在借鉴国外自由港和出口加工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依托重要的外运港口设立的,它是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的纽带和桥梁,在改善贸易和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和拉动地区经济增长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我国保税区的基本功能有: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和商品展示。商业自由区的功能定位相当于国际贸易与保税仓储,而工业自由区相当于出口加工。我国保税区功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保税区成立(1987)至天津会议(1994)之前。这个阶段我国成立了15个保税区,从总体上看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没有统一的功能定位,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到1994年底,经批准进入各保税区的外商投资项目中,国际贸易占80%,除沙头角保税区以外,出口加工功能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可以认为,这个阶段保税区功能以国际贸易为主。

2.功能拓展阶段:天津会议至1998年珠海保税区建成。在这个阶段,关于我国保税区功能定位问题有了一个统一的、权威的界定,保税区建设全面启动。1994年6月,“天津会议”明确提出了保税区的三大功能是出口加工、国际贸易和保税仓储,并旗帜鲜明地提出首先充分发挥其出口加工功能,以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尤其是1997年区外企业进口设备不免关税,使保税区赢得了出口加工大发展的良好时机,出口加工功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可以认为,这个阶段保税区功能开发呈现国际贸易和出口加工并举的局面。

3.多元化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这个阶段,保税区的功能开发呈多元化发展,先后出现了物流分拨与高科技加工等全新功能。至1999年底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完成出口加工工业产值129.82亿美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43.2%,并形成了信息产业群,英特尔、夏普、罗可韦尔、IBM、郎讯、飞利浦等跨国公司的总投资已逾5亿美元。区内已有仓储项目330多个,分拨企业50多家,仓储面积74万多平方米,商品分拨销售74.5亿元,分拨范围不尽局限于国内,也伸展到了亚太一些国家和地区,分拨中心的形成已渐成气候,广东的保税区也已形成了以计算机、电子产品、电动玩具、黄金珠宝加工等为主的高科技产业群,其中沙头角保税区自1994年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引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1999年工业产值达12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占85%以上。厦门保税区的物流业也呈现跳跃式发展,2002年仓储面积10万平方米,仓储物流进出口额达10亿美元,占全部进出口的65%。

根据自由贸易区功能开发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我国保税区现有的功能呈不平衡发展状态,各保税区根据自己的特点有侧重地开发部分或全部功能,从实践效果来看,各保税功能开发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下表。

统计资料表明,全国保税区的工业区和贸易规模绝对量都在大幅增长,国际贸易与出口加工功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因此,我国保税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自由贸易区的某一种特定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等原因,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转型”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表中可以看出,贸易与加工两项功能的开发是不同步的,工贸比重有显著下降,从2001年的0.45下降为2002年的0.39;同时加工型保税区的数量由4个降为2个,这说明其保税区“转型”的其本趋势是从出口加工功能为主体转向包括贸易、加工、物流、服务业为一体的多元化功能开发方向转型。

保税区类型功能化划分(2002)[1]

工业产值

贸易总额 工贸比

   功能分类

保税区名称    (亿元)   (亿美元)

厦门

6  15.15  0.05

  贸易型专业

天津港

   22.5  23.45  0.12

保税区(<0.2)

福州   1.1

1.07  0.13

广州  19.51  9.79  0.25

  综合型保税区

大连

36.37 13.5  0.34 

(0.2~1.0)

外高桥

  341.28 119.32  0.36

深圳   392 113.82

0.43

珠海

10

  2.8

0.45

宁波  26.2   6.16  0.53

青岛  28.7  4.49  0.80

张家港

   79.66 10.06  0.99

汕头

17

1.93

1.10

 加工型专业

海口  12.8   0.09  

17.78 保税区(<1.0)

全国合计

993.12 321.63  0.39

2001年全国合计  723.31

 199.73  0.45

三、台湾出口加工区转型的目标模式

出口加工区是自由贸易区大家族中较为年轻的成员,最早源自爱尔兰。我国台湾出口加工区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内外经济情势的改变,当年设置出口加工区的客观条件随之变化,出现了巨额贸易顺差、经济发展放缓、工资水平与土地成本不断上涨等新的问题,岛内出口加工业的比较利益逐渐消失,台湾的出口加工区走到了转型与升级的十字路口。对于出口加工区的发展形态和方向在岛内的看法不一,基本上形成四种方案:(1)稍加改进,维持现有形态;(2)改为特定的示范工业区;(3)转型为科学工业园区;(4)转型为自由贸易区。为稳妥起见,台湾一直持谨慎态度,决而未断。在1995年以前,台湾当局基本上是按照第三种方案实施,但效果差强人意。1995年1月,台湾行政院启动了“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其核心是按多元化方向进行功能拓展,将出口加工区定位为支持转运中心的制造中心,即利用出口加工区现有制造业的基础,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提供进出口货品仓储、转运及进行提高附加值作业的场所,作为转运中心的腹地,提高其中转运中心功能,赋予出口加工区更自由化、更多元化的经营方向,使出口加工区具备更多自由贸易区的功能。

四、台湾经验对保税区转型借鉴意义

把台湾的出口加工区与大陆的保税区进行比较,会发现两者有许多共同的地方:首先,两者建立拥有共同的基础,即都曾经处在一个缺乏资本、资源、技术等要素,而却拥有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大军,都抓住了制造业中心转移的历史机遇等;其次,两者都以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了出口加工功能,并且在发展后期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如劳动力成本上涨,竞争加剧,产业空洞化等;再次,两者的功能开发目标都是多元化方向,尤其是开发符合当代全球经济融合大趋势的新功能。因此,发生在台湾的出口加工区“转型”对大陆保税区下一步发展战略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际物流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保税区功能开发中的新亮点。国际物流是从保税仓储这个初始功能上,结合了当代国际经济一体化与信息化的趋势而成长起来的。由于保税区不对国外货物征收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对于卖主来讲,可以一次储存多次分拨;对于买主来讲,可以一次定购多次提货,这样就把原来由生产国或输出地储存的货品搬到保税区代理仓储。这就可以大大缩短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距离,加快流动资金周转,极大地提高贸易的效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融“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被称为支撑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被喻为“第三利润源泉”。实际上,台湾出口加工区与大陆保税区的物流产业都出现了比加工功能更快的增长速度。

加入WTO后,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逐步解除,外商货物可直接入境而无需暂存于保税仓库,因而保税功能将被削弱。但是,世界贸易组织《关贸总协议》第五条规定了“过境自由原则”:“来自或前往其它缔约领土的过境运输,按照最便于国家过境的路线通往另一缔约国的领土是一种自由……缔约国对通过其领土的过境运输,可以要求在适当的海关报关……免征关税、过境税或有关过境的其它费用。”按照这一原则,随着我国逐步兑现入世承诺,大量暂不缴纳关税的进出口物流将进入保税区进行仓储、展示与分拨,而保税区在接纳这一物流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1)便利的海关服务,保税区内设有专门海关机构;(2)货物进出自由,保税区与境外地区之间货物可以自由往来,不受贸易壁垒的限制;(3)货物存储不受期限限制;(4)我国保税区的货物仓储成本较香港、新加坡等周边地区低廉得多。这些优势在中国入世以后第1年明显表现在汽车贸易上,2002年1月1日中国政府大幅削减汽车关税,汽车关税总体下降了30个百分点,随即进口汽车大量进来,但由于配额只增至最高80亿美元,所以,绝大多数汽车不能马上进入国内市场。资料显示,2002年1~7月份保税区囤积的进口车总数平均为1.2万辆,12月达1.5万辆,连创历史新高。可见进口车主要以保税的形式暂时存放在各保税区中,如获得配额便逐批小量地分次进入国内市场,否则即以过境贸易形式再转往香港、中亚寻找新的市场。这表明保税区已扮演了亚洲汽车贸易临时集散中心的角色。可见,利用保税区的特殊条件及货物运作体制,逐步把原单一的保税仓储功能开发为集货物存储、展示、集散分拨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将是保税区未来演变的重要战略方向。

综上所述,我国保税区已经具备在原来功能的基础上借鉴台湾经验,向多个功能中心转型的条件。转型后的保税区功能定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就整体而言,我国保税区功能开发的基本方向是:突出现代物流,优化出口加工,发展一般贸易,发展为“金字塔”型的功能体系。其二,就单个保税区而言,要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地进行功能开发,使保税区成为综合型自由贸易区或国际贸易型、出口加工型和物流配送型及其它类型的专业自由贸易区。未来中国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模式将会是一个综合型与专业型保税区并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区体系。具体地说,就是:自由贸易区范畴包括自由港、出口加工区和保税仓库;自由港又分贸易型专业保税区(如厦门)和综合型保税区(如外高桥);出口加工区包括加工型专业保税区(如大连)和综合型保税区(如外高桥);而保税仓库主要是综合型保税区(如外高桥)。

标签:;  ;  

借鉴台湾出口加工区经验促进自由贸易区转型_自由贸易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