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回归 香港社会的“变”与“不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香港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1984年中英签署的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零时起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九七”回归后,香港社会将有哪些“变”与“不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点探讨。
一、“九七”回归,香港社会的“变”
根据中英联合声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九七”回归后,香港社会将发生一系列同主权回归密切相关的“变”,从大的方面、政治方面看,主要有:
1、代表英国殖民统治的英国国旗、港旗、港徽将从此消失, 代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和新的港旗港徽,这是香港主权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象征。从此,香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家庭中的一员。回到祖国怀抱,这是一个最大的变化。
2、驻港英军将撤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这是又一能够体现对香港行使主权的象征。在香港驻军主要是为了防卫、保障香港安全,防止发生动乱,但不干涉香港内部事务。
3、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取代港英政府。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直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并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
4、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印记,包括“皇家”的用语,皇冠的标志,以及留有英女王和其他殖民主义者名字作街名、地名及会所的,将逐步被清除。
在经济方面,“九七”回归后,香港也会发生不少的“变”,尤其是国际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信息中心地位不但不会被削弱,反而由于中国因素的进一步介入而会更加蓬勃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内地在政治、经济方面对香港的存在和发展都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和影响。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在东方的崛起,本身就是香港作为国际自由港地位和经济持续发展的一种强有力的依托和保障。改革开放使香港和内地的经济贸易关系走上一个新的发展关系。 1978年香港与内地双边贸易额为108.48亿元,1992年达到6284.12 亿元,14年间增长57倍,平均每年递增33.7%;1993年更达到7400.89 亿元,比1992年增长7.8%;中国内地在香港的贸易比重中已达到34.93%,内地已成为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近年来香港的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中国因素直接作用的结果。中国因素在“九七”回归后,对香港的外贸、金融、制造业、房地产业、航运、旅游业等方面,将是一个最大的促进因素。
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香港的文化变化也不容忽视。由于长期同祖国内地的分隔,又受到英国殖民统治的文化渗透,香港一百多年来形成的商业文化,表现出浓厚的殖民色彩和崇洋心理。“九七”回归后,这一状况将会改变。中华文化母体在大陆,随着大陆同香港政治经济一体化,学术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将进一步消除意识形态上的歧见、观念上的隔阂。通过交流,一方面使香港商业文化同祖国文化母体直接贯通,扩大视野,拓展胸怀,摆脱文化无根的弱点,走中华民族自己文化大道;另一方面,也使大陆能分享香港创造的文化成就。到时候,香港文化大市场将会呈现出更加丰富多采的局面,除原有的多元文化外,大陆普通话将同英语并行不悖,风行香港。大陆的文化产品会受到更多港人的欢迎和认同。内地人、香港人的鸿沟将逐步缩小,香港人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一员而自豪,更多的大陆人将亲临香港,一睹“东方之珠”的风采,香港的旅游业,百货业将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
二、“九七”回归,香港社会的“不变”
中英联合声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对香港主权回归后实行“一国两制”,保持那里原有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这些“不变”有哪些根据和保证呢?
第一、政策的正确性是“不变”的根据。“一国两制”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实事求是的,符合中国社会现实和香港的历史和现状,得到中国人民、香港同胞和海内外中国人以及世界上有识之士的认同和赞扬,是切实可行的统一祖国的政策。“政策见效、对头,人民都拥护。既然是人民拥护,谁要变人民就会反对。联合声明确定的内容肯定是不会改变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72页)这是问题的核心,决定的因素。
第二、中国党和中国政府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不会改变,这是“一国两制”政策不会改变的保证。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早就写在宪法上的。对香港的政策,也是在国家主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制订的。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作保证,谁有这个胆识,谁能提出和制订这样的政策?没有。这个胆略是有基础的,这就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制订“一国两制”政策,才可能允许两种制度存在。因此,可以说大陆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是香港维持现行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基础和保证。
第三、“不变”是保持香港繁荣、稳定,保证社会主义祖国四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香港一直是内地货物进出口的重要转口港,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香港更成为内地联系世界经济贸易的纽带,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的窗口,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出口创汇的基地。近年来,香港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因素”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香港因素”也成为中国内地经济发展可以利用的良好条件。香港和内地的经济各具优势,相得益彰,取长补短,互惠互利,是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一个得天独厚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的中国需要资本主义的香港,资本主义的香港同样需要社会主义的中国作强大的后盾。
香港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它以其众多的金融机构,广泛的国际联系,多方的资金来源著称于世。资料显示,香港是内地最大的融资基地,内地则是香港对外投资的理想场所,港商在内地的直接投资居内地外商投资的首位,1993年达到130亿美元, 居当年内地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51%香港成为内地对外筹集资金、引进外资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据估计,中国的外资有60%是经香港注入的。近年来,香港的金融机构已直接在内地开设分行或合资财务公司,两地金融市场逐步连成一体,对双方经济发展极为有利,双方经济合作的依赖,已到了唇齿相依的地步。
正是基于香港处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地位,在祖国四化建设中的作用巨大,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形成的“一国两制”构想,认为要继续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保持其一贯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需要“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页)这又是一个“不变”的重要因素,如果改变了,对双方都是十分不利的。
三、“九七”回归,香港社会“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九七”回归后的香港,在社会主义为主体条件下,存在一个资本主义的香港,香港社会必然会发生一系列的“变”与“不变”。一方面香港原有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另一方面,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主权范围内的一块,要有相应的变化。因此,主权回归后,存在“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按照事物变化发展规律,事物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有的人一听说变就惊慌失措,其实要具体分析。“变”并不都是坏事,有的“变”是好事,问题是变什么。邓小平针对有的人总担心变,从辩证法角度作过精彩的分析,值得我们仔细回味。
“中国收回香港不就是一种变吗?所以不要笼统地说怕变。如果有什么要变,一定要变得更好,更有利于香港的繁荣和发展,而不会损害香港人的利益。这种变是值得大家欢迎的。如果有人说什么都不变,你们不要相信。我们总不能讲香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所有方式都是完美无缺的吧?即使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比较起来也各有优缺点。把香港引导到更健康的方面,不也是变吗?向这方面发展变化,香港人是会欢迎的,香港人自己会要求变,这是确定无疑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73页)“不要拒绝变,拒绝变化就不能进步,这是个思想方法问题”,这是邓小平关于“变”的辩证变化观。
当然,我们所讲的“变”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条件就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一切按中英联合声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所载明的去办,我们的“变”就有根据,就是朝好的方面发展。如果离开这个前提,离开香港社会现行的实际,推行某些不合适的政策,必然会引起混乱,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香港将会成为一个萧条的香港,后遗症很多的香港,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香港,这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警觉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九七”回归,香港社会存在的“变”与“不变”诸因素,但只要我们坚持“一国两制”所阐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贯彻中英联合声明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所载明的各项原则,充分发挥全国人民包括香港六百万同胞的聪明和智慧,适应形势,把握“变”与不“不变”的辩证关系,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