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中医院脑外科 江苏江阴 2144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立体定向血肿抽吸和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接收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15例,观察组患者应用立体定向血肿抽吸和尿激酶溶解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综合治理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1周、2周后的血肿周边水肿和血肿消失时间情况均比对照组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血肿抽吸和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较理想,可促使患者预后得到改善。
关键词:立体定向血肿抽吸;尿激酶溶解;高血压脑出血
临床上常利用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该治疗方法的操较简单,切口小,可完全清除血肿,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现对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接收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0例进行研究,探讨立体定向血肿抽吸和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接收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史,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凝血机制障碍、动静脉急性、动脉瘤患者;三、四脑室被血肿破入;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严重功能不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15例。在观察组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64.28±10.14)岁,血肿量15~43ml,平均血肿量(30.18±10.17)ml,在对照组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64.33±10.69)岁,血肿量15~45ml,平均血肿量(30.67±10.28)ml。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综合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包括针灸理疗、减小颅内压、改善脑部新陈代谢、营养神经、功能锻炼,并进行相关疾病的对症治疗,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观察组患者采用立体定向血肿抽吸和尿激酶溶解方法进行治疗,患者全麻后,医生在颅脑血肿处钻孔,在三维立体定位系统的辅助下,将穿刺针置入血肿并抽吸,在导丝的引导下在血肿中置入硅胶管,退出导丝,采用负压抽吸的方式将1/2的血肿吸入硅胶管中,如果血肿为凝块,则使用血肿排空针替代穿刺针,50%~75%血肿被抽吸后,置入硅胶管引流,向硅胶管中注入2万~5万U尿激酶,夹闭引流管2h,之后开放引流。术后,在引流管中注入50kU尿激酶,夹闭引流管4h,之后开放引流,持续3天~1周。
1.3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血肿周边水肿、血肿吸收、血肿消失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GOS转归标准评价患者的预后情况,预后转归标准分为死亡、植物生存、重残、中残、良好,良好率=100%×良好例数/总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1周、2周后的血肿周边水肿和血肿消失时间情况均比对照组小,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在中老年群体中可常见该病,该病的预后较差,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临床上常采用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方法进行治疗,且获得了广大医疗工作者的认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的首选方法[2]。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1周、2周后的血肿周边水肿和血肿消失时间情况均比对照组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立体定向血肿抽吸和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较好。医生采用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时,抽吸部分血肿后将具有神经毒性作用的血清引流至血肿中,从而发挥其拮抗细胞毒性物质的作用,使脑组织的受压作用得到减轻[3]。且手术结束后采用尿激酶将残留血肿溶解,可使血肿完全清除,且血肿吸收速度快,水肿反应并不严重,可较快的达到治疗的目的[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该治疗方法的安全性较高。其具有较高安全性的主要原因是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的穿刺创伤小,可在三维立体定位系统的辅助下进行精确定位,有效减少了手术操作对脑组织正常结构的损伤,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该治疗方法不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产生损害,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使用了生物酶化技术,可让溶解后的血肿自行流出,使血肿周边的脑部组织结构得到保护,避免产生神经性性损伤,从而维护了患者脑部神经功能。总之,立体定向血肿抽吸和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较理想,可促使患者预后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周成,杨欢,黄晓霞.立体定向血肿抽吸和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7(06):1334-1335.
[2]李建,邱铭.立体定向血肿抽吸联合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5(20):38-40.
[3]孟庆恒.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价值[D].天津医科大学,2013.
[4]韦丽忠.CT定位锥颅抽吸血肿及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8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0(12):1465-1466.
[5]徐岳峰.术中CT引导下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4.
论文作者:查洲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1
标签:血肿论文; 患者论文; 尿激酶论文; 脑出血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抽吸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