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合作:高职发展的新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学研论文,高职论文,新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学者埃茨科维兹在总结创业型大学成功经验时提出政府、企业和高校相互合作的“三螺旋”理论,[1]该理论指出,在现代产业发展中,企业不能离开大学的智力支持,包括人才供给和科研产品及咨询服务,而高校发展又离不开企业提供的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和实践基地支持,而这两者合作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三者在合作中是出于相互独立的地位,没有一方是绝对主导的,否则合作就不可能是高效的。这告诉我们,高校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就必须与产业合作,就必须获得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而且三者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一种隶属关系,否则合作中的创造性潜能就难以发挥出来。
事实上,这一合作模式不仅适用于普通的研究型大学,而且对职业技术类型的高校也适用。我们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华威大学和澳大利亚的莫纳什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它们的成功经验都证明了“三螺旋”理论的适用性。[2]在我国,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也成功地实践了这一理论。因此,分析这些成功的案例对于促进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浙江工商职院”)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在创建产学研基地过程中创造了政产学研合作的模式,[3]可以说是高职教育模式的创新试验,这一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一、浙江工商职院探索“产学研”合作新路径
高职教育如何才能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而培养实用型人才一直是困惑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如果不能针对地方经济发展来设置相应的专业和进行人才规格设计,那么毕业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就不能得到保证。如果学校仅仅与个别企业进行联合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如何才能使人才培养直接面向产业群体进行培养人才是提高人才培养效率的关键环节。而单靠学校自己力量的话则潜力有限。如果有政府介入就能够实现学校与产业群体的有效联合。浙江工商职院通过与宁海县政府合作建成了新型的产学研基地。
浙江宁海县在改革开放30多年间逐步形成了模具、文具、灯具、汽车配件、五金机械、电子电器等六大特色行业,已成为中国模具生产基地、中国文具生产基地、中国汽车橡胶部件生产基地,并获得“中国(宁海)模具城”称号。现在宁海有模具企业500余家,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占全县人口近10%,模具产值达50亿元人民币。但宁海县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困惑于如何使本县的主导产业——模具产业进一步提升其技术含量、为产业发展准备高素质的后备人才的问题。虽然目前宁海县的模具产业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但这些模具企业多半为小规模经营,技术含量不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国际模具产业之间具有较大距离。但由于经营者本身素质所限,很难使产业的技术含量得到提升。加上宁海县与繁华都市有一定距离,也不容易吸引到高素质人才来落户。而产业发展要求必须有充足的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补充才行,因此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是宁海模具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急需。这一需求信息被浙江工商职院捕捉到,他们经过多次努力最终达成与宁海县政府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计划,从而谋求合作双赢的发展模式。
2004年9月,浙江工商职院与宁海县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确立了共建“宁海产学研基地”(宁海机电学院)目标,这一项目一经签订立即受到浙江省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2005年即被浙江省发改委列入该年度浙江省重点工程建设用地项目。在具体实施中,宁海县政府委托宁海县供销社及其下属企业宁海模具城与学院开展项目落实,确定该项目基地占地150亩,并于2005年12月奠基开工。第一期工程于2007年8月竣工,并于2007年9月投入使用。第一期资金投入约7000万元,一期工程建筑面积为25000m[2],包括10000m[2]实训大楼、10000m[2]宿舍楼和5000m[2]综合楼(含图书馆、食堂和学生活动中心等);第二期计划投入3000万元,主要建设教学工厂,建筑面积约8000m[2],并于2009年6月建成。预计基地全部建成后,可达到1500人的使用规模,实训大楼面积达10000m[2],实训基地拥有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
除了先期基本建设投资外,宁海县政府和浙江工商职院每年还投入大量资金,其中学院每年的资金投入在1200万-1500万元左右,宁海政府每年拨款100万元作为日常费,另给予基地的建设投资在2000万以上。此外县政府还对基地建设给予了多项优惠政策,并且还表示如果学校在校生增加还可以增加拨款。
二、“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在人才培养机制上的特色
宁海产学研基地建成很快就发挥出效益,首先是实现了学校办学与企业(行业)需要的直接对接,培养出了服务于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开创了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实践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其次是改善了高职办学条件,提高学校办学实力,增强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从而走出了一条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子。
宁海产学研基地(宁海机电学院)作为浙江工商职院和宁海县人民政府、中国(宁海)模具城合作共建项目,实质上是宁海县第一所全日制大学。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2006年获得了中央财政支持。2008年被评为宁波市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同时获得了宁波市2008年教育服务经济贡献二等奖。宁海县政府更是寄予厚望,希望基地能够对“企业现在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将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做提前一步考虑。”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希望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把合作引向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就学院而言,他们高度重视基地建设,投入巨资,把产学研基地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环节上给予特别支持。当地企业也把基地作为智力资源库,在人才储备、员工在职培训、产品研发、图书文献查找等方面开展合作。
目前,学校已经与企业建立多形式的合作:(1)联合建立实训基地。浙江工商职院通过与宁海模具城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宁海模具城的所有企业成为学生的实习场所。通过与宁海第一注塑模具有限公司、宁波华宝塑胶模具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在企业中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提供师资、场地等参与了包括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工艺等课程的实习实训教学环节。(2)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浙江工商职院在宁海模具、数控等机电类企业中建立的近20家就业实习基地,承担了学生的假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3)“引厂入校”建立“教学工厂”。浙江工商职院通过与宁波市华宝塑胶模具有限公司在“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工厂”达成了共识,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共建示范性教学工厂。如今企业的主体和核心部分设在学校,负责前期开发和设计制造,其设备和厂房与学校不分你我,实现了实质性合作。这样就有利于按照企业人才需要进行培养,促进学生从学校人到企业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经过这一系列合作举措,初步解决了宁海模具产业发展瓶颈即人才短缺问题。通过产学合作培养,基地的毕业生对宁海的企业和人文环境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成批地留在宁海,从而企业得到了大量合格人才。在产学合作过程中,学校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对接,实现了双方的良性互动。
三、“政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管理机制创新与所面临的挑战
宁海产学研基地立足宁海县域经济,依托宁波特色产业优势,面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创立了“政府、企业、学校”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体制与机制,搭建了三个合作平台:(1)人才培养与培训平台。该平台是一个融技能训练、技能鉴定、创业孵化、社区教育与培训为一体的职业能力训练中心;(2)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该平台是由基地与合作企业共同建设的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目的是联合开展科技研发和技术攻关,从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3)社区服务与咨询平台。该平台则是为宁海提供智力咨询和社会服务,目的是促进宁海和谐社区的建设。
目前,基地中的四个专业即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设计、数控技术及模具设计与制造等,都是与宁海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这种发展思路带动了学科专业发展。宁海产学研基地与企业、高校合作,建立了宁波国际模具产业开发中心、宁波模具检测中心、宁海县模具信息中心等六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此外,在基地内还设立了模具技术研究所,该所通过与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地方骨干企业的合作,整合技术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特别是在基地内建设教学工厂,通过校企双方面的努力,实现了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并打造了高水平示范企业,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学科专业水平。
在政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共同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是:
1.合作范围有限,多集中在模具产业,缺乏纵横向的辐射链。现在基地合作项目还主要限于模具相关专业,这就影响了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如果合作能够拓展到其他学科专业,例如与传统优势的工商管理专业的结合等,即可提升工商管理人才质量和规格。此外,合作还可以拓展到与模具企业相关的领域,如可以探索合作培养模具类翻译人才、商务谈判人才等的培养,如此即可大大提升合作的效益。
2.合作深度不够,达成紧密型合作企业还不多,影响到合作潜力发挥。产学合作要发挥效益就必须在企业与学校要达成一种紧密型的合作关系。但要实现这一步,就需要有远见的企业家肯于在合作项目进行投资。目前入驻基地的企业只有一家企业,即华宝模具有限公司,该企业老总确实是非常有远见的企业家,而且对教育非常有感情,只有这样的企业家才能促成企业与高校达成紧密型合作关系。可以设想,如果企业没有长远眼光,只顾追求短期效益的话,就很难在产学合作上迈开大步。
3.合作创新不足,合作方式上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合作。目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主要在于人才培养方面,即教学方面的合作。在学校的培养计划中,已经安排了大一学生到工厂进行见习,了解整个企业的生产运营;此后是根据课程需要进行现场教学,如利用宁海县热处理中心、模具检测中心(都是有国家资质的检测中心)进行教学。此外是进入生产一线进行一些实验。在最后的毕业环节安排学生进行项目跟踪研究,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毕业设计与真实项目相结合,与企业同步完成项目设计,跟踪生产设计全过程,目的在于找到个体差距,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所以,在目前亟待加强在教学合作之外其他方面的合作,例如,师生参与产品的研发、提供设计时的智力资源、提供在职培训机会、作为宁海县决策的智囊团等。
四、关于促进“政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主要设想
1.完善项目管理,发挥合作项目在引领地方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宁海工业总体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升级换代的问题。要实现升级换代就需要培养适合自己需要的人才,这也是未来基地建设的努力方向。学校与企业合作是培养人才的根本出路。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学校教师参与到地方企业研发部门中去,学习掌握企业发展所需要最基本的技术,并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够在校内形成技术开发团队;第二阶段,重点突破企业若干项技术开发难题,建立校企合作研发基础;第三阶段,以基地为依托,联合企业研发人员,使基地成为当地企业的研发中心。通过产学研的结合,将技术、人才、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注入经济和产业体系中去,为宁海县的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从而显现出产学研基地在引领地方产业发展中发挥突出的作用。
2.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全国模具产业合作的王牌。宁海产学研合作基地已经具有了自己的特色,但尚需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要采用灵活的合作机制,提高基地的运作效率。如可以合理地安排时间,吸纳其他兄弟院校学生到基地参加实训,逐渐建成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吸纳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行业从业人员的各种培训,提高基地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信任度;通过新产品开发,逐渐成为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中心;充分利用基地教学工厂和办公场所,对具有市场前景和技术含量的科技项目(企业)进行孵化培育,促使其成长并尽快实现产业化。政府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和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基地合作效应,为形成全国产学研合作典范努力。
3.探索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吸引教师主动参与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来。在目前,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束缚了教师投入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教师的绩效考核过程中,还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发表而轻转化等现象,这就大大挫伤了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为此学校必须完善评价制度,调整资助、奖励政策,引导教师主动为产业发展服务,更好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4.塑造一个创新试验平台,吸引企业主动参与到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来。创新是企业领导市场的关键,是企业效益增长的源泉,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通过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一个创新试验平台,使企业能够较快地吸收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突破技术瓶颈,高效率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从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它还能够把企业的技术需求信息快速地传递给师生并促进其进行定向开发研究,从而加快了教学改革成果和技术开发成果“输入”到企业里的步伐,也为企业解决了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实现校企双赢的目的。
总体而言,“政产学”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新途径,已经成为国外创业型大学的成功案例。在政产学合作中,政府由一个投资人角色向服务人、协调人、监督人的转变,发挥其“扶持、引导、协调、服务”功能,为职业教育和地方产业发展“搭好台、擂好鼓”。可以说,宁海政产学合作模式适合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需要,突出了地方经济特色,从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相信它能够在解答目前所面临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大发展,成为国内产学研合作的典范。